《李爾王》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創作的悲劇。不列顛王李爾年邁體衰,決定將國土分給三個女兒。長女高納里爾和次女里根都以花言巧語討好李爾,分得了全部國土。秉性耿直的幼女考狄利婭據實表白了對父親的感情反遭惱怒,被取消繼承權,遠嫁到法國。得到國土的長、次女恩將仇報,百般虐待遜位的李爾,最后使他流落荒郊,瘋癲致死。與此情節相交織的是葛羅斯特伯爵輕信庶子愛德蒙的讒言,驅逐了忠誠老實的長子愛德伽。葛羅斯特暗中幫助受難的李爾,因愛德蒙告密,被剜去雙目,逃到荒野,受到為避害裝瘋的愛德伽的收留保護。愛德蒙承襲爵位后,李爾的長、次女與之勾搭、彼此爭風吃醋,高納里爾毒死了里根,自己也因企圖謀害丈夫之事敗露而自殺,愛德蒙則在決斗中被其兄愛德伽殺死。
李爾原是個專制君主和封建家長,依持自己的權勢,獨斷專行,剛愎自用,以致真假不辨,善惡不分。他不僅錯待了真心愛他的幼女,放逐了直言勸諫的肯特伯爵,自己也受到懲罰。此時的李爾是個典型的驕橫乖戾的暴君。在他被逐出宮門后,便完全淪為“可憐的赤條條的兩足動物”。現實的打擊,使他恍然大悟,從兩個女兒的忘恩負義中看到了世界的罪惡;從個人的痛苦中聯想到衣不蔽體的人們的不幸。這時在李爾身上,從一個側面表現了人文主義思想的閃光。高納里爾、里根和愛德蒙等一伙是封建勢力的代表,他們身上集中了資本主義帶來的各種惡跡劣行。在這些人的世界里,“父不父、子不子,綱常倫理完全破滅”。為了領土、爵位、財富和“愛情”,女兒趕走老父,兒子出賣父親,弟弟驅逐哥哥,姐姐毒死妹妹,所有這些,便是當時英國社會殘酷可怕、血污觸目的逼真畫面。考狄利婭是作者心目中最高貴、最真實、最富有自我犧牲的嶄新女性形象。她不僅具有單純、誠實、溫柔而又倔強的性格,還有著真摯、潔凈、恬美而又深沉的感情。在她身上所表現的真誠、仁愛和嫉惡如仇的可貴品質,說明邪惡勢力雖然可以制造痛苦和災難,但人文主義思想仍能顯示出自己的力量,給人類帶來希望之光。作品通過善被壓抑,惡占上風的描寫,表現了封建權勢同真誠、理性和社會正義之間的矛盾,反映了英國原始積累時期社會的動蕩和封建人倫關系的崩潰,批判了對于權勢、財富的貪婪。
悲劇背景廣闊,內容豐富、氣勢宏偉,全面地體現了“較大的思想深度和意識到的歷史內容”。在兩條平行交錯的情節線索中,作者把李爾和三個女兒與葛羅斯特和兩個兒子的故事糅合起來,且給以有先有后,有輕有重,有分有合,有起有落的組合,使之成為多層次而又不可分割的藝術整體。通過活躍其間的眾多人物的所言所為、在深邃而廣闊地反映了文藝復興時期英國社會生活的同時,還對當時的政治、宗教、法律、倫理、道德等方面作出了全面而深刻的批判。激憤哀烈的悲劇氣氛,被譽“為世界上現存戲劇中最完善的實例”。在暴風雨的荒野一場中,主人公內心世界的波瀾起伏同大自然的無比威力交織在一起,形成了一曲激越悲壯的交響樂,風雨雷電都成了他抒發強烈感情的音符。經過痛苦磨難的李爾,從冷酷的現實中猛醒過來,思想感情也隨之發生了變化,對苦難的人們表示了深切的同情。顯而易見,這時在李爾身上已寄附了人文主義的思想,而作者也因此更好地表達了自己對現實的不滿和對下層人民不幸命運的關切。“《李爾王》無論在思想和藝術上都堪稱一塊承先啟后的豐碑”。
上一篇:《機器奴》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松迪亞塔》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