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1972 彩色片 93分鐘
聯邦德國慕尼黑維爾納·赫爾措格電影公司/黑森州電臺聯合攝制
編導:維爾納·赫爾措格 攝影:托馬斯·毛赫 主要演員:克勞斯·金斯基(飾阿基爾) 海倫娜·羅尤(飾伊內茲) 塞西里亞·里維拉(飾阿基爾之妻)
本片獲1973年聯邦德國政府最佳攝影獎
【劇情簡介】
1560年,圣誕節前夕,一支以皮薩羅為首的西班牙殖民主義者探險隊浩浩蕩蕩地押著200名印第安奴隸,扛著大炮牽著馬匹,甚至還用轎子抬著貴族小姐抵達安第斯山,沿著崎嶇的羊腸小道,進入南美的叢林地帶。
他們是來這兒尋找亞馬遜河沿岸的黃金國“埃爾杜拉多”。他們原以為這一帶一定是鮮花遍地,陽光普照的美麗田野,可眼前卻是密不通風的叢林和印第安人的陷阱。氣候惡劣變化無常,死亡的人數日益增多,士氣越來越低落,失望籠罩著一切。
不能再這樣走下去了,皮薩羅決定改變計劃,他讓主力部隊返回基地,挑選了40個人作為先遣隊,由烏爾蘇阿任指揮,嬌美的未婚妻伊內茲陪伴在身邊。副指揮是阿基爾,他15歲的女兒也一起前往。讓阿基爾當副指揮這是違背上帝意志的決定,因為此人專橫,狂妄,是個專門與上帝作對的家伙。先遣隊中還有一個貴族顧茲曼和神父等,他們的任務是尋找糧食,探聽通往黃金國“埃爾杜拉多”的路。
隊伍乘坐木筏沿著洶涌澎湃的亞馬遜河而上,一只木筏突然被旋渦吞沒,七個西班牙人,兩個印第安人全部喪生。其他的木筏在咆哮的滔滔江水上行駛,危機四伏。日復一日,給養也越來越少。好容易靠了岸,烏爾蘇阿召集隊伍商談他想回到營地去,因為他認為根本沒有“埃爾杜拉多”這個黃金國。有人贊同,也有人反對,可阿基爾卻一言不發。正當烏爾蘇阿憤怒之時,一聲槍響,烏爾蘇阿遭槍擊倒地。伊內茲心里明白這是阿基爾指使人干的,可她敢怒不敢言。
阿基爾向西班牙國王菲力浦二世奏了一本,烏爾蘇阿被廢除了領導地位,顧茲曼成為“埃爾杜拉多”國王。顧茲曼肥得像頭豬,他好吃懶做,只貪圖當國王的享受,把權力都交給了阿基爾。
阿基爾以虛偽的欺騙、恐怖的鎮壓去統治這支隊伍。他首先囚禁了持有異議的烏爾蘇阿,然后又讓顧茲曼以“國王”的名義“審判”他。顧茲曼煞有介事地以烏爾蘇阿犯有叛國罪判了他死刑,但又免他一死,剝奪了其公民權和全部財產,把他關在一只大木籠中。沒過幾天,這只木籠空了,在別人的幫助下,烏爾蘇阿逃跑了。為此,阿基爾更加憤怒,他自稱為“上帝的憤怒”要懲罰那些不聽“上帝意志”的人,規定對逃兵要處以極刑,將他們的身體砍成198塊,然后再讓人踐踏成肉醬,直到可以抹墻為止。他狂呼:“我要飛鳥落地,就落地,在我眼前,大地也會顫抖。誰要跟我、追隨我,就能永遠富有。誰要是逃跑,我就不會寬容任何人。我,阿基爾,就是上帝的憤怒!”
隊伍的士氣越來越低落,他們既要面對阿基爾殘暴專橫的統治,又要對付大自然的威脅——毒蛇和猛獸,最讓他們感到可怕的是印第安人的襲擊。四周是一片熱帶叢林,看不到一個印第安人,可時常飛來暗箭射中士兵。
天災人禍,部隊人員的傷亡越來越大,一支浩浩蕩蕩的探險隊只剩下寥寥無幾的殘兵敗將。
烏爾蘇阿的未婚妻伊內茲突然失蹤了,人們發現她向叢林中跑去,是去投靠印第安人了。這在隊伍中引起了波動,特別是隊伍中剩下的唯一女子——阿基爾的女兒費奧萊斯,她為自己的命運和前途而擔憂。
木筏在亞馬遜河中時漂時停,好像快要中止它的生命。隨隊的印第安人背叛了白人,把糧食全部盜光。而這位貪得無厭的國王顧茲曼卻飽食終日,無所事事,仍狂叫:“黃金國快到了,以后我們可以用金子彈射擊敵人,用金盤子吃飯……這兒的左、右方馬上都要屬于我們了,我們的國家要比西班牙還大6倍!”他自己在木筏上搭起一個頂篷,抵御烈日曝曬,而士兵頭頂太陽,忍饑挨餓,到了忍無可忍的地步。有一天,發現顧茲曼已掉入水中。怎么回事?原來他被毒死了。
阿基爾狂妄地喊叫著,可剩下的人越來越少,大家快一個月沒嘗到咸味了,面臨著饑餓和死亡,士兵們清楚地知道阿基爾是無法戰勝這原始森林和波浪洶涌的旋渦的,只是把剩下的人引向死胡同,去送死。于是士兵們紛紛叛逃,最后只剩下女兒費奧萊斯,但她也絕望地倒在父親阿基爾的懷里死去。
眾叛親離的阿基爾茫然孤獨地站在木筏上,在亞馬遜河上隨流飄蕩著,他仍狂喊:“我是上帝的憤怒!我要與自己的女兒結婚,建立一個新的王朝!”
他的身影漸漸消失在晨霧中,他是否到達了目的地,實現了自己的野心,只有上帝才知道。
【鑒賞】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又譯作《天譴》。1986年被香港評為世界十大名片之一。導演赫爾措格用畫面紀錄了一名幻想家在木筏上沿著亞馬遜河道逆流而上的艱難旅程,展現了南美叢林奇異壯美的風光。這部影片一共用了三位攝影師,一位專門拍攝景色的,另外兩個是第二攝影師。影片的場景拍得十分出色,可以說達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難怪美國著名的導演弗朗西斯·福特·科波拉1979年受《阿基爾,上帝的憤怒》一片的啟發,耗費巨資拍攝了一部用攝影機和角色沿著湄公河上溯去探討越南戰爭是怎樣使人道德淪落、使人異化的富有哲理性的反戰心理片《現代啟示錄》。
赫爾措格一向認為風光景色在影片中占有非常重要的比例和地位,它成了影片中不可缺少的一個角色,有其獨特的職能和表達方式。這部影片中色彩的運用,氣氛的營造,場面的調度以及畫外音、對白、音樂都是神秘的,怪異的,超現實的,這也是野蠻權欲的象征。
影片一開始就充滿著神秘色彩,煙霧迷漫的天空,攝影機從空中慢慢往下搖,隱隱約約看到運動著的人群在叢林中的羊腸小道上,然后又是俯拍才讓觀眾看清不少人頭上裹著紅布,突然一只竹筐從懸崖上跌落下來摔得粉碎……這時才出現片名《阿基爾,上帝的憤怒》。隨之而來的整部影片與亞馬遜河形影不離,一會兒是洶涌澎湃的河流,一會兒又是河水的沖擊聲。有時河水波浪滔滔,水急浪大,木筏在河流中逆流而上,描寫一個冒險家、野心家敢與風浪滾滾的激流相沖撞,不達目的誓不罷休,刻畫在這人與大自然的搏斗中阿基爾的瘋狂。可有時又拍河水風平浪靜,四周寂靜得讓人恐懼,只有單一的鳥叫聲或是烏鴉飛來飛去的聲音,而且不時有人被看不見的印第安人用箭射死,使人不寒而栗,毛骨悚然。
赫爾措格就是利用亞馬遜河使他的影片也成為一條不可阻擋的河流,有時風急浪大,有時平靜如鏡,讓觀眾在這條大河中運動,把銀幕與觀眾連在一起。
影片的結尾也使人回味無窮。一望無際的大河,刺目的太陽下,只漂著一只木筏,木筏上只剩下阿基爾一人。攝影機圍著河中孤零零的木筏旋轉拍攝,好似又一個旋渦。觀眾可從中體會到阿基爾早已陷入這個旋渦不能自拔了。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的主要特色是整個影片的景色拍得非常之美,水銀般的河流逐漸隱沒在大自然遼闊的蒼茫之中,該片的攝影師托馬斯·毛赫因此榮獲了1973年聯邦德國政府頒發的最佳攝影師獎。
除攝影外,這部影片的對白、畫外音也甚有特色,常常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如當隊伍行進了一段艱難的路程后,皮薩羅馬上召集部隊開會。此時,先是神父的畫外音:“到了一年的最后一天,我們已精疲力盡”,接著首領開始講話:“我們是無法到達黃金國的……決定作如下的計劃……”這一連串的講話語調、韻味不像講話,像在宣讀遺囑。當烏爾蘇阿被人打傷,阿基爾篡權成功,這時又是神父的畫外音:“人群中向往在那里,就像水中的急流一樣不可阻擋,阿基爾正是利用了這點才成功的……。”以后部隊的傷亡越來越嚴重,又是神父畫外音:“只好用墨水治病,他們看到一些幻影,因為在發燒……”這里暗示了阿基爾狂熱已到了大發高燒而無藥可救的地步。
這部電影的導演赫爾措格是新德國電影中一位性格怪異的而頗有成就的導演。當年輕的德國導演們1965年以后拍攝的大部分影片旨在以這種或那種方式對歷史或現實、社會或政治進行探討時,赫爾措格的作品卻有迥然不同的意圖,他不輕易使這些意圖納入某種模式,而寧愿別出心裁地表達出來。他曾說:“我的影片是由于異常強烈的迷戀而產生的,而且我知道,我看見了人們尚未看到和未曾認識的事物。”所以他的影片蘊含著豐富的哲理,使觀眾回味無窮。
赫爾措格表示:“我拍的影片與其他導演的不一樣,有非常強的誘惑力。我在電影中表現我所看到的東西,而其他人從未看到過,也不曾認識它,我塑造的人物是超現實的,帶有文學味,也是怪誕的。”人們可從《阿基爾,上帝的憤怒》中領略到這一點。
《阿基爾,上帝的憤怒》是根據1560年歐洲探險隊去南美尋找黃金國時的一位神父的日記拍攝的。這是一部構思精巧的影片。主人公阿基爾是一個泰坦式反叛人物,他試圖在一個陌生世界中,在極其惡劣的環境里戰勝大自然,尋找人們傳說中的黃金國。影片反映阿基爾瘋狂的追求和浪漫的幻想近似烏托邦主義,在現實面前遭到無情的挫折后以失敗告終。影片旨在表現某種社會秩序的瓦解和對現實狂想的失敗。阿基爾是通過暗殺和奪權成為頭領的。人們可以從阿基爾身上看到近代德國史上希特勒的影子。
上一篇:《阿呆》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
下一篇:《阿飛正傳》劇情簡介|鑒賞|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