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迪亞塔》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西部非洲的古代民族史詩,由格里奧(世襲宮廷顧問,兼作史官、樂師,現代淪為街頭說唱藝人)口口相傳,現代幾內亞作家吉·塔·尼亞奈(1932——)根據琴師演唱,記錄整理成散文史詩。作品敘述馬里帝國(13世紀——16世紀)創始人松迪亞塔的業績。芒丁國王馬汗·孔·法塔娶水牛女人,生下的癱兒松迪亞塔, 7歲還不能站立。按巫師占卜,他是王位繼承人。但國王逝世后,王后策劃剝奪了他的繼承權,母子遭到王后的侮辱,憤怒之下,松迪亞塔站了起來。為免遭王后迫害,母子流浪異邦,受盡了恥辱,也受到一些王室的善待。流浪途中,松迪亞塔增長了見識,鍛煉了意志。在麥馬王國成長為勇敢的武士,做了該國副王。時芒丁國遭受索索國王蘇毛洛的踐踏。蘇毛洛被稱為“巫王”,刀槍不入,能隱身遁形。芒丁國生靈涂炭,公主特里邦被霸為妾。松迪亞塔知情后,帶兵攻打蘇毛洛,沿途深受蘇毛洛之苦的國王都帶兵參戰,松迪亞塔兩次與蘇毛洛交戰,由于從索索逃出來的特里邦泄露了蘇毛洛的魔法,終于打敗“巫王”,搗毀索索城。隨后兵分三路,征剿蘇毛洛殘部和盟國,會師卡巴。12個國王公推松迪亞塔為“芒沙”(皇帝),松迪亞塔重建芒丁首都尼亞尼。在他治理下,國泰民安,富庶繁昌。
史詩中真實的史實和神話傳說相結合,塑造了一個人民理想的君主形象。松迪亞塔的突出特征是勇武有力、智慧過人。童年時期就將一根6人勉強抬動的鐵棍用一只手輕輕舉起,把巴歐巴樹連根拔出。成年后在戰場上,他驍勇猛悍,沖鋒陷陣,身先士卒。對面臨的問題,他作冷靜的思考,不管情況如何棘手,都能找到解決的辦法。他有抱負,即使正在流浪,也想干亞歷山大的事業。他以仁待人,知恩報德。流浪途中給他恩慧的國王,日后都加倍報答。他以勇武、大義、精明聞名于世,受到鄰國王的擁戴和人民的敬愛。作為12國盟主,他堅持正義、法紀嚴明,促進民族團結,把和平和幸福帶給人民。蘇毛洛是與之對照的殘暴統治者,他倚仗巫術,專橫跋扈,凌侮掠奇鄰國,殘殺不甘臣服的9位國王。在他統治下,人民生活于水深火熱之中,怨聲載道。人們怕他、恨他,因而松迪亞塔一呼百應,很快打敗蘇毛洛。通過藝術形象,作品表現了古代西非人民對賢明君主的愛戴,對暴虐統治者的憎恨以及對理想社會的向往和追求。但史詩中具有濃厚的宿命色彩,人物命運,世事興衰全由真主安排,這是古代西非宗教意識的反映。
《松迪亞塔》風格樸素遒勁,敘述質樸有力。如寫松迪亞塔母子流浪7年,有一段文字:“7年過去了, 7個雨季一個接著一個過去了。人們漸漸忘記了往事,但是時間卻邁著均勻的步伐繼續前進。天上的月亮圓缺相迭,滔滔江水依舊是川流不息。”這是民間文學的敘事,沒有宮廷作家筆下的纖弱做作。作品不同于其他民族的史詩,不是著重于戰爭場面的描寫,而是著重于松迪亞塔的性格刻畫,打敗蘇毛洛、西征的戰爭只是粗線條勾勒,松迪亞塔的出生、流浪、成長、思念故土、聲威大振、賢明治理天下寫得較為細膩,他既是賢明君王、又是勇猛英雄,還是普通常人。作品中巫師巫術、水牛女人的描寫,給作品罩上一層神話色彩。史詩以樸實的敘述刻畫人物性格,現實畫面涂上神話色彩,因為它既是古代人民的創作,又經過今人的加工整理。
上一篇:《李爾王》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歐也妮·葛朗臺》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