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喧嘩與騷動》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美國作家福克納(1897—1962)的小說。書名出自莎士比亞悲劇《麥克白》主人公麥克白的臺詞:“人生如癡人說夢,充滿了喧嘩與騷動,卻沒有任何意義。”長篇小說寫的是曾經煊赫一時的康普生家族每況愈下、分崩離析的過程及其末裔的厄運與精神病態。全書的敘述圍繞著這個家庭中的凱蒂由“南方淑女”墮落成娼妓的命運展開的。凱蒂,本是一個美麗、熱情、開朗的淑女,在被一個紈袴公子誘奸有孕后,又被逼另嫁。丈夫發現隱情后拋棄了她。從此,凱蒂墮落為娼。凱蒂的哥哥昆丁,這個“簪纓之家”的后裔,生理、心理都極孱弱的大學生,本來對妹妹就有一種變態的亂倫的愛,得悉凱蒂墮落,他精神崩潰,竟至投河自盡。凱蒂的大弟杰生,是個實利主義者。他認為凱蒂的“傷風敗俗”使他失出了本可得到的名利,于是對凱蒂及她寄養在家的私生女小昆丁恨之入骨。他勒索凱蒂、虐待小昆丁、摧殘白癡弟弟,簡直是“惡的代表”、虐待狂。白癡班吉是凱蒂的小弟弟。班吉從小就得到姐姐的憐愛和保護,自從姐姐淪落為娼后,他也失出了愛他的人。小昆丁長大后對舅舅杰生的卑劣行徑進行了報復,并跟人私奔,結束了這個家族崩潰的過程。在小說中,黑人女仆迪爾西是唯一閃爍著精神美、體現了“人性的復活”的亮點。透過她那雙閃亮的眼,就能看出康普生家的滄桑之變與這個喧嘩與騷動的世界真相。
通過康普生家的衰落,作品真實地呈現了歷史性變化的一個側面——南方莊園貴族的黃金時代已經無可逆轉。小說既表達了對南方舊制度的絕望,也包含有對資本主義“新秩序”的否定。
《喧嘩與騷動》采用了多角度敘述方法。全書四個部分,前三部分分別由班吉、昆丁、杰生講述自己這一方面的故事,最后部分則用“全能角度”,通過黑人女仆迪爾西講述沒有交代清楚的情節。這種圍繞同一中心的多角度敘述法,增強了作品的層次感和逼真感。小說四個部分的敘述者出現的時序是顛倒錯位的,采用了“CABD”這樣倒錯的方式,但他們所講的事例是順序而且銜接的。這部長篇被人喻為“有堅實的四個樂章的交響樂結構。”“復合式意識流”的創作方法是這部小說獨創性的藝術成就。作品前三部分都是典型的意識流。第一部分可謂真正的“癡人說夢”。全是白癡班吉雜亂無章的囈語。第二部分寫的是昆丁的心靈騷動。他自殺前的內心獨白,顛倒混亂,也近似高熱病人的夢囈。至于杰生的獨白,則是從他的齷齪心靈中涌出的一股刻薄、冷酷、卑劣、混濁的意識流。一個故事,通過幾條意識流交匯復合,增強了作品的立體感和表現力。作品還采用了神話模式,以基督的“你們彼此相愛”反諷康普生家子孫的互相仇視;以基督的受難與復活,暗喻和反諷莊園主貴族的厄運與末日。
小說中對紊亂、變態的心理和胡言囈語的描寫,不厭其煩,長篇累牘,加之語言運用上存在大量的顛倒、混亂、不連貫、文句不通、語無倫次,不加標點的現象,使人感到晦澀難懂,難以卒讀。
《喧嘩與騷動》被譽為“意識流”的代表作,它對美國文學以至西方現代文學的發展和演變有著極大的影響,作者福克納被奉為“小說家的小說家。”
上一篇:《唐璜》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圣經·舊約》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