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們用網捕捉了八面來風,
帶回家一個豐裕的季節。
那些補網的無形之手,
撫摸著大海的日日夜夜。
網線折斷、脫落之處,
是魚兒飽食的年頭。
這兒是捕風的圈套,
那兒是豐裕的門戶。
是時候了,在蔚藍的天空收獲,
野茫茫的水天,川流著黑條紋的青魚,
他們前額的皺紋中閃現魚影。
現在他們得補網了,
微風正輕輕搖響椰樹。
他們父輩的英魂就在椰樹上,
英魂的手指在網線上輕奏冥想曲。
(周國勇、張鶴 譯)
【賞析】
如果說《旱季》描寫的是整個非洲旱季的荒涼景象的話,那么《補網》則表現的是加納漁民在旱季的生活景觀。加納之前的名稱為“黃金海岸”,是幾內亞灣沿岸比較富庶的國家之一。和其他幾內亞灣沿岸的漁民一樣,加納的漁民也是在雨季時節,乘著漁汛緊張地進行打魚、捕魚作業,而到了旱季則開始種地、補網等活動。漁業是加納人民生活的重要支柱之一,也是被稱為“黃金海岸”的原因之一,所以每年在旱季里補網就是加納人的一項重要生產活動。詩人布魯就是抓住了這一生活場景來對加納人民辛勤而艱苦的勞作進行詩意的描寫。
他們,那些世代生活在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雨季漁汛到來的時節,日日夜夜、爭分奪秒地在大海里捕魚,像是要用漁網把四面八方的風兒吹到幾內亞灣的魚兒全都捕撈回家,把這整個雨季里豐裕的果實都帶回家。而此刻,在雨季過去之后,人們坐在陽光下開始為下一個雨季的到來做著準備,他們把漁網都拿出來在陽光下曬、補。漁民們的手指在漁網上一寸一寸地撫摸,像是在撫摸著那些在大海里度過的日日夜夜。那些網線折斷、脫落的地方,就是魚兒奔向大海的門戶,也是漁民忍饑挨餓的預兆,這一張張漁網就是人類捕魚的精細的圈套,也是漁民豐裕年景的保證。當經過一個雨季的收獲之后,是漁民們開始補網的時候了,在旱季蔚藍的天空下,他們想象著下一個雨季到來時那野茫茫的水天一色的景象,還有那川流不息的黑條紋的青魚,陽光下他們前額上的皺紋中仿佛閃現著一片青魚飛躍的身影。這激勵著他們的勞動熱情,使他們愉快地為下一次捕魚而縫補著每一張漁網,微風輕輕地搖響了漁民們身邊的椰樹,仿佛在為他們鼓掌加油。他們父輩的英魂就在椰樹上唱歌,漁民們補網的手指在漁網上輕快地移動,如同那些英魂在網線上輕奏冥想曲一樣優美動人。
這首詩歌的主旨是贊美加納漁民辛苦而愉快的勞作生活,詩人緊緊抓住了補網這一極普通的生活場景,發揮豐富的想象力,對這一場景的前情后景進行虛構,從而讓一個瞬間的景象具有一年甚至世代的時間長度。詩人是通過不斷地轉換視角來實現這一點的,他先是把目光定位在漁民捕魚的時節,漁網帶給漁民一個豐裕的季節;緊接著把視角轉換到漁網上,說明了漁網對于漁民生活的重要性;然后從現在的視角去想象未來,想象下一個雨季到來時碩大的青魚在漁網里翻騰的景象;最后通過漁民身邊的椰樹把目光又投到了過去,千百年來,漁民們世世代代都這樣度過了他們辛勞而又怡然自得的生活。作者的視線在過去、現在、未來之間游走,讀者所看到的意象之間既有外在邏輯聯系,又有內在的統一情感貫穿始終,使作品在短小精悍的結構中具有開闊的視野,在瞬間的場景中具有永恒的時間意味。這首詩歌的語言反映了詩人一貫的特點: 簡潔、生動而又極具形象概括力,意象充滿生氣,又有一種淡淡的輕靈感。
(杜繡琳)
上一篇:《街景(之三) [瑞典]斯特林堡》讀后感
下一篇:《表白 [俄國]巴拉丁斯基》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