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說、戲劇·閻王斷獄》原文與賞析
紀 昀
北村鄭蘇仙,一日夢至冥府,見閻羅王方錄囚。有鄰村一媼至殿前,王改容拱手,賜以杯茗,命冥吏速送生善處。鄭私叩冥吏曰: “此農家老婦,有何功德?”冥吏曰:“是媼一生無利己損人心。夫利己之心,雖賢士大夫或不免。然利己者必損人,種種機械,因是而生,種種冤愆,因是而造;甚至遺臭萬年,流毒四海,皆此一念為害也。此一村婦而能自制其私心,讀書講學之儒,對之多愧色矣,何怪王之加禮乎!”鄭素有心計,聞之惕然而寤。
鄭又言,此媼未至以前,有一官公昂然入,自稱所至但飲一杯水,今無愧鬼神。王哂曰: “設官以治民,下至驛丞閘官,皆有利弊之當理。但不要錢即為好官,植木偶于堂,并水不飲,不更勝公乎?”官又辯曰: “某雖無功,亦無罪。”王曰: “公一生處處求自全,某獄某獄,避嫌疑而不言,非負民乎?某事某事,畏煩重而不舉,非負國乎?三載考績之謂何?無功即有罪矣。”官大踧踖,鋒棱頓減。王徐顧笑曰:“怪公盛氣耳。平心而論,要是三四等好官,來生尚不失冠帶。”促命即送轉輪王。
佛教認為,世人死后都要變化為鬼魂,進入陰間,百閻羅王則是陰間的主宰,他掌握著人的生死輪回。凡生前積功積德,廣行善事者來生便被投生善處;凡生前損人利己,惡跡昭彰者便被送往投生到惡處,甚至輪為畜生或墮入地獄。這則小故事所記述的便是幽冥界閻羅王收錄發送鬼魂中的兩個片斷。
作者在故事中通過北村鄭蘇仙的夢境,首先描述了一個生前社會地位極為卑微的老年村婦,因陽壽已盡,被召到森嚴的閻羅殿前。令人意外的是,一向威嚴可怖,主宰著陰曹地府的閻羅王,竟然以恭敬的神情和顏悅色地起身迎候,并親賜杯茗。究竟是什么原因使一普通老年村婦得閻王如此禮遇呢?這里,作者布下了一個小小的懸念,直到讀者讀到鄭蘇仙私叩冥吏詢問因果的描寫,才釋開這一疑團。原來此老婦人雖身世微賤,卻一生無利己損人之心,為此才得到閻羅羅王如此敬重,并被閻王降旨投生到榮華富貴之鄉,使之來世能盡享人間快樂。
接著,作者又繪聲繪色地描述了一個身著公服的官吏昂然走進閻羅殿前,自陳為官清廉,“所至但飲一杯水”,為此不愧鬼神。不料冥王卻對他報以譏笑,并一一陳指其生前斷獄負民負國的行止,嘲諷、挖苦他一生處處求保全,于民于國毫無功績,如同木偶置于公堂之上,使之氣焰頓消,大為尷尬恐慌。
比紀曉嵐稍早的蒲松齡在《聊齋志異·席方平》中,也對閻羅王斷獄有所描述。不同的是蒲氏在故事中將閻羅王塑造成一個貪贓枉法,陷害無辜的暴君。他的創作意圖是要通過描繪陰曹地府的黑暗來影射現實社會制度的腐朽。而紀曉嵐在這則故事中卻把閻羅王塑造成一個秉公斷獄,清正無私的明君,把陰間描繪成一個最為公正清明的世界。在那里,無論金錢或權勢都失去了原有的意義,而生前的善與惡則是衡量一個人的唯一的價值準則。紀氏的創作主旨是對世人進行勸戒,警惡勸善,宣揚佛典中因果輪回,善惡報應的思想,因此和蒲松齡筆下所描寫的陰間是迥然不同的。作品的結尾通過議論,對這兩則小故事進行了總結:“觀此二事,知人心微暖,鬼神皆得而窺,”并引用《詩經》中“相在爾室”的典故告誡世人,即使是一個人躲在屋中角落里的一念之私欲,都會被鬼神所洞悉并在陰間得到報應。從而勸喻人們要廣施善行,多積功德,克服私利之心,以求來世能得到幸福。
此外,在閻羅王身上,還一定程度地寄托了作者的政治理想,從維護封建統治的角度出發,他希望世間能夠出現閻羅王那樣清正無私,洞悉幽微的好官。故事中閻羅王對那位傲慢的官吏的一番議論值得注意:“平心而論,要是三四等好官,來生尚不失冠帶。”這就含蓄地暴露了當時官吏腐敗的社會現實。像這種斷獄之中“避嫌疑而不言”,“畏煩重而不舉”的明哲保身之官來世尚可轉輪為官,可見現實之中像閻羅王那樣的真正的清官、廉官、正直之官是絕無僅有的,表現出了作者對現實的憂慮。同時在客觀上也使作品在勸世警世的主旨之中注入了譏世刺世的成分。
在藝術上,作者繼承了六朝志怪小說中那種“尚質黜華、敘事簡古”的風格,不追求離奇的情節和華麗的言辭,而是“簡談數言,自然妙遠”,全以白描手法和淺近語言記事言理、寓托佛旨,給人一種平易親近的感覺。
藝術上的另一特色是采用了對比的手法。閻羅王收錄的兩個鬼魂,一官一民、一貴一賤、一尊一卑,然而卑賤者受到禮遇而尊貴者卻受到嘲笑和申斥,通過對比突出強調了佛經的因果報應思想,強化了作品的勸世意蘊。
上一篇:《小說、戲劇·長生殿》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基督教文學·《圣經·舊約》·雅各成家》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