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姆萊特》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英國偉大的劇作家莎士比亞(1564—1616)的代表作。在德國威登堡大學接受人文主義教育的丹麥王子哈姆萊特,因父王暴死回國奔喪時,看到叔父克勞狄斯篡奪王位并騙娶了母親。父王鬼魂又告訴他是被克勞狄斯毒死的,囑其復仇。為弄清真相,王子裝瘋。新王作賊心虛,派遣大小朝臣,甚至利用王子情人前往試探,但都被王子識破。王子安排的“戲中戲”,卻證實了新王弒兄的罪行。王后受新王指使召兒子談話時,王子將躲在帷幕后偷聽的御前大臣波洛涅斯錯當新王刺死。新王便借機打發王子出使英國,同時又暗中寫信給英皇殺死王子。王子途中洞察其奸,偷改密信,折回丹麥。新王便慫恿波洛涅斯之子雷歐提斯與王子決斗,暗中備下毒劍與毒酒,欲置王子于死地。比劍時,雷歐提斯先用毒劍刺傷王子,王子又奮力奪劍重創雷歐提斯。王后誤飲毒酒,當場身亡。雷歐提斯彌留之際,揭發新王是這場陰謀的罪魁。王子在憤怒中揮劍砍倒新王,結果四人同歸于盡。王子臨死前,囑托好友霍拉旭,把一切真相“昭示后人”。
哈姆萊特是文藝復興末期人文主義者的典型形象。他對人生、友誼和愛情有著一整套人文主義的觀點,原是個無憂無慮、生氣勃勃的“快樂王子”。宮廷斗爭尖銳和家庭慘遭變故的黑暗現實,使他珍視的生活理想全部破滅;而為父報仇和重整乾坤又必須自己一肩承擔,深感任務艱難,性格便因此變得焦慮和憂郁。他對父王的死雖有懷疑,但也不能輕信鬼魂的話而要找到證據,更因他復仇的對手是當今的國王,敵我力量懸殊,必須審慎從事。他一時的消沉和延宕,既是環境突變和理想破滅后的內心悲憤的一種表現,也是慎重地尋求為父報仇和重整乾坤的對策的思想反映,而決非出自“天性”。安排“戲中戲”,證實了新王的罪行后,他的性格便隨之從憂郁消沉轉為堅毅果斷,復仇行動是一個緊接一個:改寫密信,潛逃回國,揮劍決斗,砍倒奸王。克勞狄斯荒淫、陰險、狠毒、虛偽。他弒兄、篡位、娶嫂后,還想借英皇之手謀害王子。在他身上摻合了封建暴君和原始積累時期資產階級野心家的種種丑惡特征。哈姆萊特與克勞狄斯的斗爭,是新興資產階級的人文主義者與日趨反動的封建王權代表人物之間的斗爭,反映了人文主義的理想同英國封建黑暗現實之間的矛盾。
“莎士比亞劇作情節的生動性和豐富性”在劇中得到完美的體現。三條復仇線索的安排,以王子復仇為主線,另兩條次要線索服從主線并穿插、糅合其間,充實和推動主要情節,用以突出王子復仇的社會意義。而王子性格隨著情節的發展,從憂郁、審慎,經過思索和斗爭,最后變得堅毅果斷,這種性格上的每一次新顯露,便伏下了鋪陳情節的新動因,又大大豐富了劇情。劇中還穿插了不少喜劇因素,起到了襯托人物性格和表現主題的作用。連同劇中背景的廣闊、人物的個性化和語言的豐富形象等,構成了“莎士比亞化”的“反映自然”的創作方法。它對歐洲現實主義文學的發展,一直有著極為深刻的影響。
上一篇:《哈吉老爺》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唐璜》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