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文學·保爾·艾呂雅·自由》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作者簡介 保爾·艾呂雅(1895—1952),法國現當代著名詩人,原名歐仁·艾米爾·保爾·格蘭代爾。他出生于巴黎北部的圣·德尼,這是一個逐步現代化的工業城市,其父為會計師,母親是個裁縫。父親后來又到巴黎經營地產生意。1912年夏季,艾呂雅害重病,不得不中斷即將結束的學業。在達沃的療養院里,他閱讀了大量的作品,并開始嘗試文學創作。一次大戰中他作為護士被征召上前線。1917年他發表第一部詩集《責任與焦慮》。戰后通過讓·波朗的介紹,艾呂雅結識了布勒東和阿拉貢。1924年,一場婚姻危機使得艾呂雅獨自一人遠走太平洋上的塔希提島,六個月后他返回法國,全身心投入超現實主義運動,寫出一批重要作品: 《痛苦之都》 (1926)、《生活的底層或人類金字塔》 (1926)、《愛情與詩歌》(1929)等。艾呂雅與超現實主義運動中的畫家們過從甚密,初期有馬克斯·恩斯特,后來又有畢加索。由于政治和藝術上的觀點差異,艾呂雅與布勒東產生裂痕,到1938年終至分道揚鑣,這期間他出版了 《豐富的眼睛》 (1936),《自由的手》 (1937)、《自然之流》 (1938)等詩集,詩人盡情地歌唱被征服的孤獨,女性的導引作用以及一種廣泛的兄弟般的友愛。二次大戰期間,他積極參與抵抗運動,寫了《詩與真》 (1942,1943年增補重版)和 《赴德國人的約會》 (1944)等詩集。戰后詩人出版了《沒有中斷的詩一集》 (1946),還寫了一些帶有很強烈的政治傾向的詩,如 《政治詩》 (1948),《為所有人寫的詩》 (1948) 。他的第二個妻子努淑的死給他打擊極大,他為此幾乎要自殺,只能從詩中來尋求安慰與平衡: 《一堂道德課》 (1949),《一切都可以說》(1951),《鳳凰》(1951)。1952年11月18日,一場突發的心絞痛奪去了詩人的生命。1953年,艾呂雅的 《沒有中斷的詩二集》 出版。艾呂雅的詩不僅在形式上刻意創新,而且還貼近現實,不懈而深入地探究愛情與人生的意義,正是這一點,使他成為20世紀法國最優秀的詩人之一。
內容概要 在我的學生練習簿上/在課桌和大樹上/在沙地上在雪地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所有讀過的書頁上/在所有空白的書頁上/石頭血紙張或灰燼/我寫你的名字 在金黃色的圖片上/在武士們的刀劍上/在國王們的王冠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熱帶叢林和沙漠上/在鳥巢和花草上/在童年的回聲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夜的奇景上/在日常的白面包上/在訂婚的四季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我所有天藍色的舊布頭上/在漚爛太陽的池塘上/在月光皎皎的湖水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原野上在地平線上/在鳥雀的翅膀上/在暗影幢幢的磨坊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噴薄而出的朝陽上/在大海上在船舶上/在高峻的山崗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云堆的泡沫上/在暴雨的汗珠上/在稠密而乏味的雨水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閃爍不定的形狀上/在顏色的鐘鈴上/在自然的真實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蘇醒的小道上/在舒展的大路上/在擠滿人群的廣場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一盞點燃的燈上/在一盞熄滅的燈上/在我的會聚一起的房子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鏡子里和我房間里/被切成兩半的果實上/在我那貝殼似的空床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我那貪吃而又溫馴的小狗身上/在它豎起的耳朵上/在它笨拙的爪子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我房門的門板上/在那些熟悉的物件上/在顫動的燭火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協調的肌體上/在朋友們的額頭上/在每只伸出的手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罩住驚奇之物的玻璃窗上/在專注的嘴唇上/在沉默之上/我寫你的名字在我被摧毀的避居地/在我坍塌的燈塔上/在我煩惱的墻壁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沒有欲望的空虛上/在赤裸的孤寂上/在死神的行跡上/我寫你的名字 在康復的身體上/在消失的危險上/在無牽掛的希望上/我寫你的名字 由于這兩個字的魔力/我開始新的生活/我活在世上就是為了認識你/為了稱呼你 自由
作品鑒賞 《自由》一詩寫于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收在艾呂雅1942年秘密出版的《詩與真》集中。那時歐洲在法西斯的鐵蹄下呻吟,法蘭西被納粹德國扼住了咽喉,自由被凌辱,被殺死在塵埃中。讀完這首詩,我們能感受到詩人對自由的渴望和強烈的追求。詩人仿佛在做夢,那種推動他著魔似地在一切物體上涂寫“自由”的力便是他潛意識中對自由的渴望,對民族解放的渴望。該詩較長,共二十一節,八十五行,繼承了西詩鋪陳的特色。從第一節到第四節,詩人夢見的是童年所見的舊物:小學生的練習本,學校里的課桌,教室外的大樹,夏天的沙地,冬日的白雪,寫到第二節,夢境變得有些模糊起來,讀過的書頁和空白的書頁上幻化出“石頭血紙張或灰燼”,接著詩人仿佛又看見書里那些“金黃色的圖片”,圖片上畫著古代的武士,國王的王冠……詩人觸景生情,想到國土喪失,自己和整個民族一起淪入異族的統治,而童年已逝,一去不返,無憂無慮、自由自在的生活不可復得,如今童年的情景在夢中重現,于是詩人便滿懷深情地在這些舊物上——寫上自由兩個大字。“在童年的回聲上/我寫你的名字”,這一句最叫人耳目一新。童年時具體可感的物件都化作一片回聲穿透時間的隔膜,直傳到現在,詩人甚至連這回聲都不放過,也要在上面寫下自由的名字。在飄渺的回聲上寫下自由的名字,這個意境來得空靈虛渺,更加深了讀者的夢幻感。接著詩人的夢境移到了大自然,從第五節到第十節,羅列了一系列自然景觀。當然夢境是不連貫的和沒有很強邏輯性的,在自然景物中有時也插入其他的事物,而且自然景物本身往往也改變了模樣。比如在“夜的奇景”中奇怪地幻入了每日不可或缺的“白面包”。再往后詩人見到他的那些“天藍色的舊布頭”,又見到了一口腐爛的池塘,在這池塘里連太陽都漚爛發霉了,與之相對應的卻是一片清幽的湖水,湖面上映著熠熠生輝的月亮,詩人的眼光又轉向夜色籠罩的原野和遙遠的地平線,歸巢的夜鳥撲搧著翅膀,一堆一堆的黑影象是一座座黑乎乎的磨坊,隨后夜漸漸離去,朝霞升起,映著大海和海上的船只,映著聳立的山崗。在所有這些夢境中的美景上,詩人懷著喜悅的心情都寫上“自由”這個字眼。后來夢境從地下移到天上,象泡沫一樣的云堆,暴風雨在急驟地流著“汗珠”,“稠密而乏味的雨水”傾盆似地從天上瀉下來。就是在這樣一些無定型的自然景觀上,詩人幻想著也能夠寫上自由的名字。他仿佛有無限的威力,能把自由帶給世上所有的事物。從第十一節到第十六節詩,詩人的夢幻從自然界回到“人間”,回到他周圍熟悉的事物。“切成兩半的果實”似乎是指當時分裂成兩半的法國領土,即北方的“占領區”和南方的維希政權轄區,如果這個推測能夠成立,那么“點燃的燈”和“熄滅的燈”這兩個形象就容易解釋了: “熄滅的燈”指法國本土,人民在納粹的黑暗統治下艱難度日,“點燃的燈”顯然指在倫敦由戴高樂領導的“自由法國”運動。詩人撫著他心愛的小狗,在它全身寫遍“自由”,他看著身邊一切熟悉的物件,一支蠟燭在燃燒,顫動的火焰照著屋里的一切,詩人更感覺到自由的珍貴,沒有自由,這一切心愛的物件也會變得索然寡味,于是他在這些東西上面也寫下它的名字。詩人還夢到了他的那些參加抵抗運動的朋友們,他在他們的額頭上,在他們為互相鼓勵而伸出的手上寫下自由的名字。從第十七節到第二十一節詩,詩人的涂寫對象變得虛幻和更加抽象起來。“在罩住驚奇之物的玻璃窗上”,驚奇之物是指什么呢! 這也許就是人民的反抗力量,人民“專注的嘴唇”從來就沒有沉默過,一旦爆發出來,將會翻天覆地,對納粹法西斯來說,就不僅僅局限在大吃一驚上面了。詩人從事地下活動,到處躲避納粹的魔爪,自由的燈塔暫時倒下了,詩人為國家民族的命運也為自己的命運擔憂。他也經常感覺到“空虛”,“孤寂”,仿佛聽到死神的腳步聲在門外走過,看到它留下的“行跡”。對自由的追求從來都伴隨著危險,有時甚至要付出極大的代價。但是詩人并不被這一切嚇倒,即使在夢中他也見到希望曙光; 遭受創傷的身體定會復原,危險將會消失,希望的嫩芽將會毫無顧忌地生長出來。第二十一節詩似乎是詩人從夢中醒來后的獨白,比較直露,感情充沛,語句間的邏輯聯系也非常清晰,與前面的詩句大不相同。夢醒了,詩人追求自由的信念也更加堅定了。最末一句“自由”二字,在原文里也只有三個音節,但在讀者的耳朵里似乎有振聾發聵的效果,其響悠長,其意深遠。詩人在夢中涂寫的“自由”這時變得明朗了,自由蘊藏在一切事物之中,它是扼殺不掉的,它生根在每一個人的心中。此外,末句的“自由”與詩題的“自由”正好形成一個回環,遙相呼應,可見詩人的匠心所在。綜觀全詩,可發現該詩有兩個主要特色,其一,詩歌形式的獨創性。《自由》詩的主題開門見山,一點也不晦澀難懂。全詩八十五行,有二十句“我寫你的名字”,前二十節的句式全是“在……之上”,這里采用的是“迭句”和“反復”的手法。這種手法若使用不當,會給人以絮叨和繁瑣的感覺,可是艾呂雅在詩中用得比較成功,第一部分詩人羅列了童年時的舊物,然后是自然的景觀,接著是身邊熟悉的人和物,第四部分上升到抽象的概念,雖然是一幅幅跳躍式的夢幻般的畫面,卻還可以分出比較清晰的層次來。詩人的感覺很細膩,列出的物件和景物給人以親切感,每節最后一句“我寫你的名字”,飽含深情,很能感染讀者,引起讀者共鳴。全詩雖無韻,但每行音節大致相當,節奏和詞語富有音樂的和諧。第二個特點,就是詩人善用許多奇崛的意象和新奇的字句來加深讀者的印象,顯示出詩人很深的煉字煉句的功夫。詩的語匯不僅要精煉,而且要具備象征和暗示的作用。也就是說在精煉簡潔的文字中要包蘊盡可能多的內涵,能引發讀者盡可能多的想象和美感。《自由》一詩在這方面雖然算不上最優秀的作品,但也有許多意象飽滿、耐人尋味的好詩句,如: “在我童年的回聲上/我寫你的名字”,“在燦爛太陽的池塘上/有月光皎皎的湖水上/我寫你的名字”,等等。“新”和“奇”正是超現實主義詩人追求的目標,艾呂雅雖然脫離了超現實主義運動,但是卻繼承了這份遺產。《自由》一詩中,新奇的形象比比皆是:“云堆的泡沫”、“暴雨的汗珠”,“顏色的鐘鈴”,“煩惱的墻壁”,“赤裸的孤寂”,等等。“夢是愿望的達成”。詩人艾呂雅在愿望受到壓抑的年代,在詩中構筑夢境,從而實現了自己的愿望——不僅僅是一個人的愿望,也是整個民族的愿望。自由不應該是虛幻的,它存在于宇宙萬物之上,一切事物都烙上了“自由”的字跡。愿自由不再成為幻夢,這,恐怕也是《自由》詩作者的希望所在。
上一篇:《加拿大文學·休·麥克倫南·長夜漫漫》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
下一篇:《英國文學·克里斯托弗·依舍伍德·一個單身漢》作者簡介|內容概要|作品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