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熊野》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日本古代謠曲的代表作,據推論為世阿彌(1363—1445)的作品。劇作取材《平家物語》,分前后兩場。美女熊野受到宰相之子駿河國國守平宗盛的寵愛,住在繁華的京城。老母在故鄉染病,十分想念女兒,幾次派人請熊野回鄉,熊野每次欲歸,但平宗盛不允。老母病勢垂危,又派侍女朝顏上京。平宗盛要帶熊野到東郊清水寺賞櫻花,不肯放熊野回去。熊野內心苦悶,但只得依從。赴清水寺途中,一路難斷思親之念,“百轉斷柔腸,望穿故鄉云。”在賞花酒宴上,平宗盛命她起舞。熊野強作歡顏,但難抑胸中悲傷,舞至中途,突然風雨大興,櫻花落地。熊野隨即作歌曰:“爛漫錦城春,殷勤惜花時。東國奈若何,花謝空余枝。”此情此景,終于感動了平宗盛,答應熊野返回故鄉,探望病母。
劇本塑造了熊野這個古代美女的形象。她雖是一個地方驛館女主人,身份屬于社會的下層,但志趣高雅,情愫高潔。她溫婉秀麗,穎慧伶俐。對母親的感情,細膩深沉,悱惻動人。聽到母病,憂心如焚;見到故鄉來的侍女,好生高興;得知母親病勢沉重,柔腸寸斷,痛不欲生;一到清水寺,第一件事是“禮佛前,佑我慈親延殘年。”酒宴吟和歌,表現出她的機智和才華,歌意含蓄委婉地把眼前的春景與故里病榻上的老母對比,表達對母親的深深眷念,激起對方的同情。劇本尾聲還有“歸雁北飛棄花陰,不羨春霞不畏塵”的唱詞,更表現了她不慕榮華的高尚品格。劇作篇幅短小,圍繞熊野能不能回到病母身邊的矛盾展開劇情,著重于熊野內心的刻劃,帶有濃郁的抒情色彩。以春天的美景,來襯托主人公內心的悲切,效果更加強烈。劇作語言典雅華麗,經常引用漢詩和前代和歌的名句,更顯得古香古色。劇作鮮明地體現了日本文學的幽玄風格,受到日本觀眾的喜愛,至今還是能樂(日本一種古典戲曲)舞臺上的保留曲目。
上一篇:《活著,可要記住》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熙德之歌》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