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哈伊爾·伊萬諾維奇·加里寧(Михаил ИвановичКалинин, 1875—1946),蘇聯杰出的無產階級革命家和政治活動家,蘇聯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前主席。
加里寧于1875年11月19日誕生在俄國特維爾省上特洛伊察村(現加里寧州加里寧區)一個貧苦農民家庭。父親是個退伍士兵。加里寧因家貧只上過三年鄉村小學。1889年輟學到一個地主家當童仆,不久隨地主一家到了彼得堡。他開始閱讀俄國古典文學,接觸到俄國革命民主主義者的著作和一些違禁書刊。1893年起,在彼得堡“老兵工廠”、普梯洛夫工廠當徒工、鏇工。
1895年,加里寧和普梯洛夫工廠的先進工人一起,組成馬克思主義小組,學習馬克思、恩格斯、列寧和普列漢諾夫的著作。1896年,他領導的普梯洛夫工廠的馬克思主義小組加入列寧創建的彼得堡“工人階級解放斗爭協會”。加里寧于1898年加入俄國社會民主工黨。
1899年7月3日,加里寧因參加“斗爭協會”被捕。在10個月的監獄生活中,他讀了馬克思的《資本論》第一卷和一些哲學、歷史書籍。1900年4月,加里寧被流放到第比利斯,在鐵路修配廠當鏇工。同年8月,他組織第比利斯4,000名鐵路工人舉行大罷工。12月23日,加里寧因組織這次罷工而被捕,1901年2月流放列韋里(今塔林);在革命者的幫助下,入伏特工廠當鏇工。他組織馬克思主義小組,建立地下印刷所,同列寧創辦的《火星報》取得聯系,成為《火星報》的代辦員和通訊員。1903年1月16日,因叛徒出賣,加里寧第三次被捕,被押送到彼得堡; 7月,再次流放列韋里
1903年8月,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分裂為布爾什維克派和孟什維克派。加里寧屬于布爾什維克派,他在工人和士兵中宣傳列寧制定的布爾什維克黨的路線。1904年初加里寧又一次被捕。沙皇政府準備把他流放東西伯利亞,后因日俄戰爭爆發,改為流放奧洛涅茨省的波維涅茨縣。
1905年,俄國爆發第一次資產階級民主革命。加里寧急切投入斗爭,用10天時間騎馬疾奔革命發祥地彼得堡;因遭搜捕,暫回故鄉, 9月又返回彼得堡。10月全國政治大罷工時,加里寧是普梯洛夫工廠布爾什維克黨的領導人,被選為社會民主工黨彼得堡納爾瓦區委員會委員,參加該區工人戰斗總部工作。他還組織了納爾瓦區工人俱樂部,分發秘密書刊。12月,莫斯科首先爆發武裝起義。加里寧組織普梯洛夫工廠工人大罷工,派出工人戰斗隊阻止沙皇政府向莫斯科增兵,支持莫斯科工人的斗爭。
1906年2月,加里寧進入彼得堡軍工制管廠(現加里寧工廠)當鏇工,當選為社會民主工黨彼得堡委員會委員。4月,他參加在瑞典的斯德哥爾摩召開的黨的第四次代表大會。會議期間,他會見了列寧,支持列寧關于土地國有和堅持無產階級在民主革命中的領導權等主張。
這年6月,加里寧同卡佳·洛爾貝爾格結婚。
1908年加里寧來到莫斯科。最初在盧卞卡變電站,后來在米烏斯有軌電車變電所當裝配工。他同黨組織取得聯系后,投入了同孟什維克取消派和布爾什維克內的召回派的斗爭。他印發傳單,參加辯論,強調革命低潮時期黨的主要任務是通過一切合法斗爭,教育、組織和團結無產階級和革命群眾,迎接新的革命高潮。1910年9月,加里寧利用合法組織“貧民俱樂部”開展革命活動時被捕。11月被逐出莫斯科,返回故鄉。
1911年初,加里寧秘密回到彼得堡,他代表維堡區參加彼得堡黨的委員會。
1912年初,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在布拉格舉行的第六次代表會議上,加里寧缺席當選為中央委員會候補委員和中央委員會俄羅斯局委員。他參加創辦《真理報》的工作,通過擴大《真理報》的發行量把廣大工人團結在黨的周圍。1913年2月,加里寧轉入艾伊瓦茲工廠(現恩格斯工廠)當鏇工。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沙皇政府宣布戰爭動員的當天,加里寧在艾伊瓦茲工廠工人集會上發表演說,揭露這場戰爭的帝國主義性質。他指出,需要這場大屠殺的是帝國主義各國政府,勞動人民需要面包、自由與和平。他號召士兵調轉槍口,對準本國政府,建立世界無產者團結友愛的大家庭。會后,加里寧帶領工人群眾舉行反戰游行。
加里寧的反戰宣傳活動受到沙皇暗探局的密切監視。暗探局的一份文件記載:“根據偵察情報,加里寧……具有較多的組織工作經驗,跟知識分子交游甚廣,在工人中間有極高聲望;多次在群眾大會上演講,號召罷工,是一個很好的演說家和宣傳家。1915年他的黨內化名叫‘尼卡諾爾·彼得羅夫’。該人曾在艾伊瓦茲廠煽動‘五一’罷工……。”1916年1月8日,加里寧在1905年革命11周年紀念會上發表演說時被捕。這是他第十四次被捕。他毫不在乎地笑笑說:“那好吧,現在我就休息一下,再讀點書……”。
他度過了一年監獄生活以后,1917年1月按照黨的指示,化名洛爾貝爾格,轉入地下,在彼得格勒的芬蘭車站附近一個工具制造廠隱居下來,領導維堡區黨的工作。
1917年俄國爆發二月革命。加里寧參加了彼得格勒市工人罷工和起義的組織工作。他帶領起義隊伍奪取芬蘭火車站,釋放了克列斯特監獄的政治犯。二月革命勝利后,加里寧當選為布爾什維克黨彼得格勒委員會委員,參加黨中央委員會執行局,擔任《真理報》編委。他積極為《真理報》撰稿,闡述有關農民和土地等方面的問題。他指出,農村也要實行革命,沒收地主土地,建立鄉村委員會。他號召士兵與工人團結一致,支持工人的革命斗爭。
4月3日列寧從國外回到彼得格勒。在列寧主持召開的黨的四月代表會議上,加里寧擁護列寧在“四月提綱”中闡明的由民主革命轉變為社會主義革命,全部政權歸蘇維埃的方針。7月間,加里寧被黨派到制管廠工作。他向工人群眾揭露資產階級臨時政府的反動實質,號召工人將革命推向前進。加里寧指出:“全部政權都應該集中在革命的工人、農民和士兵的手中”;地主的土地應無償地轉交給農民,把重要的工業部門收歸國有,將一切反革命分子提交法庭審判。
10月5日,加里寧主持召開彼得格勒黨委員會會議,討論列寧關于立即舉行武裝起義的來信。他同反對起義的加米涅夫和季諾維也夫進行了斗爭。他說:“關于奪取政權的問題,已經可以直截了當地提出。不過要選擇一個戰略進攻的時機。”
10月15日,彼得格勒黨委員會再次召開會議,討論如何貫徹中央委員會關于武裝起義的方針。加里寧向中央報告了他所在的列斯諾夫斯克區準備武裝起義和組織赤衛隊的情況。當天深夜,在加里寧的周密安排下,列寧在列斯諾夫斯克區杜馬大樓主持召開黨中央委員會擴大會議。會議通過了列寧提出的準備武裝起義的決議。會后,加里寧到工人中進行宣傳鼓動。10月25日,加里寧同其他布爾什維克代表來到市杜馬,針對資產階級議員誣蔑革命是用憲兵手段推翻臨時政府的叫囂,指出:“敵視人民的政權,只能靠武裝起義來推翻”。起義勝利后,加里寧出席了全俄蘇維埃第二次代表大會,擁護列寧制訂的和平法令與土地法令。
10月底,加里寧當選彼得格勒市市長。他是第一個工人出身的市長。一些舊的公務人員用怠工進行刁難。加里寧決定從12月1日起,所有不上班的職員一律開除,拘捕隱藏文件和保險柜鑰匙的工作人員。加里寧的辦公室不設警衛,常常擠滿了來訪者。他耐心聽取他們的意見,盡可能地解決他們的困難,很快使市政管理走上正軌。
1919年3月30日,根據列寧的提議和黨中央委員會的推薦,加里寧當選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接替去世的斯維爾德洛夫。列寧是這樣介紹他的:“這是一位從事黨的工作將近20年的同志;……彼得格勒工人已經深信他是具有接近廣大勞動群眾的本領的,當他們缺乏黨的教育時,當宣傳員和鼓動員不能以同志式的態度靈活地接近他們時,加里寧同志成功地解決了這一任務。”①此后,他在蘇維埃國家的領導崗位上,勤勤懇懇工作了27年,始終保持同工農群眾的密切聯系。事無巨細,他都親自過問,從不要秘書代他起草文件,被稱為“全蘇的老總管”。
1918—1920年,在外國武裝干涉和國內戰爭時期,加里寧動員群眾反對外國干涉者和國內白匪的叛亂。他根據列寧的提議,組織“十月革命號”宣傳列車,乘坐該列車16次到前線和后方地區視察。宣傳列車一共開了70次群眾大會,加里寧有41次在會上發表演說。他在旅途中處理國家事務,被譽為“裝在輪子上的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
國內戰爭結束后,加里寧致力于恢復和發展工農業生產,積極貫徹列寧的新經濟政策。1921年3月23日,全俄中央執行委員會通過加里寧擬訂的關于以糧食稅代替余糧征集制的法律草案。1923年4月,在黨的第十二次代表大會上,加里寧作了關于農村稅收政策的補充報告,要求把稅收的主要負擔放在富農身上,部分貧農可以完全免稅,改善貧農的處境。
1924年列寧逝世。加里寧忠于列寧的思想,繼續執行貧農與中農保持聯盟的政策。他認為,國家面臨的主要任務之一,是把貧農和中農團結在工人階級周圍,參加社會主義建設。在農業集體化問題上,他認為,只有農民實行自愿聯合,才會有良好的結果。農村的任務就是盡一切辦法提高農業商品率。國家向農民提供低息貸款,發展農業生產。加里寧還領導全國掃除文盲的工作。
加里寧在把蘇維埃各共和國聯合成為統一的聯盟國家的過程中,做了大量工作。1922年12月,蘇維埃社會主義共和國聯盟成立,加里寧當選為蘇聯中央執行委員會主席。
加里寧在1919年第八次黨代表大會上當選為黨中央委員,1924年第十三次黨代表大會上當選政治局候補委員,1925年第十四次黨代表大會以后任政治局委員。
1936年,加里寧作為憲法委員會委員參加了蘇聯新憲法的制訂工作。1938年1月17日,蘇聯最高蘇維埃第一次會議選舉加里寧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他身居黨和國家的要職,繼續保持著同勞動人民的密切聯系。他的接待室從1919年開始設立,20多年中接待了將近800萬名來訪者。
加里寧是一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宣傳家,他十分重視用共產主義精神教育人民,著有《論共產主義教育》。加里寧指出:“共產主義教育,簡言之,就是具有高度學識的、誠摯的和先進的人們的原則,就是愛戴社會主義祖國、友愛、同志情誼、人道主義、正直、酷愛社會主義勞動及其他每個人都了解的高尚品質。”
他認為,在社會主義建設時期,共產主義教育首先要求提高人們的政治覺悟和文化素養。這種教育不能脫離社會主義勞動來進行,必須激勵人們為提高勞動生產率而努力工作,并在這一斗爭中鍛煉出真正的共產主義者。
加里寧特別關懷和重視對青年一代的共產主義教育。他熱愛青年,經常出席共青團的會議,誠摯地同青年人談心。青年人把他視為良師和益友。他教育青年要熱愛祖國,對敵人毫不留情,為了祖國不怕任何犧牲。他要求青年具有集體主義精神,做到共享生活中的歡樂,共同克服困難,在集體中發揮個人的才能。
在1941—1945年的衛國戰爭年代里,加里寧雖然身患重病,仍接受黨的委派,領導思想工作。他每天的活動都安排得滿滿的:到工廠和部隊去視察,發表講演,接待來訪者,參加會議等等。在這一時期,加里寧共發表了100多篇演說、談話和文章,出版了30本文集和60多本論述粉碎法西斯侵略的小冊子,如《一切為了前線!一切為了勝利!》(1942年)、《布爾什維克黨的助手》(1943年)、《列寧論保衛社會主義祖國》(1943年)等。他的著作和談話鼓舞了蘇聯勞動人民戰勝法西斯侵略者的信心。
加里寧一生曾榮獲兩枚列寧勛章,兩枚紅星勛章和社會主義勞動英雄的稱號。
1945年以后,加里寧已年過七旬,健康狀況更加惡化。1946年3月19日,蘇聯最高蘇維埃根據加里寧的健康狀況和他本人的請求,解除他的最高蘇維埃主席團主席職務,選舉他為最高蘇維埃主席團委員。同年6月3日,加里寧在莫斯科病逝,遺體安葬在紅場。
上一篇:加爾文
下一篇:加里波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