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奧地利〕里爾克《總是一再地……》愛情詩鑒賞
〔奧地利〕 里爾克
總是一再地,雖然我們認識愛的風景,
認識教堂小墓場刻著它哀悼的名姓,
還有山谷盡頭沉默可怕的峽谷:
我們總是一再地兩個人走出去
走到古老的樹下,我們總是一再地
仰對著天空,臥在花叢里。
(馮至 譯)
愛情,是人類社會中永不可缺少的生活。愛情,亦是文藝創作中永恒的主題。為了愛,有多少人陶醉,為了愛,有多少人憧憬;為了愛,有多少人哀泣,為了愛,有多少人殉情。盡管愛是一杯甜蜜的苦酒,盡管愛往往帶來煩惱和憂愁;盡管愛常常與死神結伴,盡管愛有時要與亡靈同行,使千百年來,無數的癡男情女仍執著地在這條古老而新鮮的小路上前行。他們在一遍遍重演著這一周爾復始的愛之旋律。反映到文藝創作中,在作家或詩人的筆下,愛情便成了他們抒發情感、表現生活的重要源泉。而在對“愛情”這一永恒的、古老的主題的反映上,奧地利詩人里爾克的《總是一再地……》就很有特色。
萊納·馬利亞·里爾克(1875—1926)是奧地利象征主義詩人。他正生活在一個新舊世紀的交替時期,舊世界的危機感和新世界的希望交織在一起。這種復雜的社會現實,使里爾克像當時其他一部分知識界人士一樣,看不清前途,從而逃避到藝術的“象牙之塔”中,他崇尚內心,性情孤僻,極度敏感。既不能與環境相協調,又無力去改造周圍的環境。因此,在他的早期創作中,神秘、夢幻、死亡和感傷便成為基本特征,作品充滿了新浪漫主義的世紀末情緒。但是,里爾克并沒有重走他的浪漫主義前輩的老路,而是在多年的轉輾旅行中不斷探索人生,觀察事物,逐漸從精神危機中解脫出來。與之同時,他的創作方法和藝術風格也發生了明顯的變化。即從內心世界轉向大自然,從抒寫主觀的“我”轉為對外界事物的仔細觀察和精確描繪。作為詩人,里爾克的重要作品有詩集《祈禱書》(1905)、《圖案集》(1906)和《新詩》(上、下集,1907—1908)等。
《總是一再地……》是里爾克的一首含義雋永、耐人回味的愛情詩。在大多數作家和詩人的筆下,愛情不是如膠似漆、海誓山盟,就是如泣如訴、生生死死。而在這首詩中,詩人卻似乎在借一對戀人外出幽會的描寫,敘述一個漫長而古老的故事,回顧人類戀情的歷史。“總是一再地,/雖然我們認識愛的風景。”這里的“我們”,既可理解為一對外出幽會的情侶,又可理解為人類戀情史上所有的男男女女。一對熱戀中的情侶,為什么那么熟悉“愛的風景”、“教堂小墓場刻著它哀悼的名姓”和“山谷盡頭沉默可怕的峽谷”?從狹義上講,是他們“總是一再地”光顧那里,在那里幽會,傾訴衷腸。從廣義上講,是因為在這對情侶之前的漫長歲月中,有無數的情男戀女在那片景色宜人的自然懷抱中嬉戲過、玩耍過、陶醉過。當然,也有更多的癡男怨女為了那煩惱又夾雜著歡樂、甜蜜而又帶著苦澀的愛在那“沉默可怕的峽谷”中殉情離世,因為“教堂小墓場刻著它哀悼的名姓。”然而,由于愛本身就是一個難解之謎,愛情又是一本最難讀懂的書,所以,盡管有無數的人為了愛而唱,而跳,而哭,而笑,而生,而死,但千百年來,“我們總是一再地兩個人走出去,”周爾復始地循著同一條軌跡走向它的歸宿。從前,許許多多的情侶“總是一再地”來到此地,探掘著愛的“荒原”,開拓著愛的處女地。現在,詩中的那對情侶則同樣情不自禁地同前人一樣,“兩個人走出去/走到古老的樹下,”在那里相約、相會、相親、相愛。他們也同前人一樣,“仰對著天空,臥在花叢里”,任浪漫的幻想弛騁,盡情地編織著他們的愛之夢。也許,他們的愛會結出累累碩果。也許,后人也會在“教室小墓場”上找到他們的“名姓”。但是,不管它是酸、是辣,不論它是苦、是甜,更不計是生、是死,人們只要來到這世間,定會“總是一再地”、執著地、執迷不悟地走上這條愛之路,直至生命的盡頭。
這首詩短小、精煉,有著很高的蘊含量。詩中的每一個詞、每一行詩句,都有很鮮明的具象性。僅從一對戀人的幽會就表現出人類古老的戀情史,包容了無數戀人的愛情經歷和深刻體驗。里爾克詩歌的創作風格由此可見一斑。
上一篇:〔羅馬尼亞〕斯特內斯庫《少女像》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法國〕貝朗瑞《洛彩德》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