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詩詞曲賦文·宜春江上寄仰山長老》原文與賞析
齊 己
水隔孤城城隔山,水邊時望憶師閑。
清泉白石中峰上,落日半空棲鳥還。
云影觸衣分朵朵,雨聲吹磬散潺潺。
傳心莫學羅浮去,后輩思量待叩關。
齊己,姓胡,名得生,湖南益陽人。少時出家,改名齊己。齊己乃唐朱詩僧,作詩809首,為歷代詩增之首,有詩集《向蓮集》十卷,詩論《風騷旨格》一卷。在江西宜春縣城南幾十里遠的地方,有一不太出名的山,叫作仰山。因其高峻,仰而難望,因此才有了這個名字。在這里,也居住過不少德高望重的長老,如晚唐的高僧慧寂(807—883)居此與其師靈佑(住大溈山)共創(chuàng)禪宗五家之一的溈仰宗。作者所結識的這位和尚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長老。因此仰山是否有《詩經·小雅》“高山仰止,景行行止”的含義呢?這就不得而知了。
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作者與這位仰山長老一定是情趣相投、交誼篤厚的,不然作者不會一提筆就寫出了“水隔孤城城隔山,水邊時望憶師閑”這樣的詩句,宜春江上和仰山雖然相距不太遠,但由于有水,又有孤城的阻隔(也許還有作者未便明言的其它原因吧),作者不能和他甚為思念的長老見面,怎么辦呢?古人云:“長歌可以當哭,遠望可以當歸。”因此,作者就只有靠遠望,靠回憶來表達自己的思念懸想之情了。
“清泉白石中峰上,落日半空棲鳥還。”前兩句是從作者自己的角度寫,這兩句是作者從對方的角度寫。仰山長老一定也在盼望著作者的到來,他久久地在山間佇立、眺望,但什么也沒等到。看到的只是泉水從崖頭飛流而下,沖擊在石頭上,把石頭似乎都變成了白色。太陽快要落山了,飛行一天的鳥兒都已經歸巢,但長老等待已久的人卻依然沒有來臨。在這兩句詩中,白白的清泉,紅紅的落日,一紅一白,兩相對照,色彩是非常鮮明的。
“云影觸衣分朵朵,雨聲吹磬散潺潺。”仰山的景色平時就秀麗多姿,傍晚時分,云蒸霞蔚,更為奇絕,如同陶淵明《飲酒》所云:“山氣日夕佳,飛鳥相與還。”但山間天氣,變化多端,到夜深人靜之時,突然雨降,雨滴落在了鐘磬之上,雖然沒有僧人敲打得那樣洪亮,卻也稀疏細碎,分外地悅耳動聽,這更使得長老懷人思歸的愁緒起伏萬千,久不能靜。
“傳心莫學羅浮去,后輩思量待叩關。”常人易得,知音難覓,也許作者和長老正是千古知音。作者不在,長老一定會非常的孤獨、寂寞。然后,作者又進一步推斷,長老是不是要遠走他鄉(xiāng)、云游四海、傳經授道、再覓知音呢?要是這樣就糟了,像我這樣的后生晚輩再次來到仰山、登門求教時就會白跑一遭了。所以,最后兩句是作者對長老的殷殷挽留,同時也暗示了在不久的將來,作者將再去仰山,晤會長老,聆炙教誨。
上一篇:《經籍、寓言故事·學鴛鴦叫》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詩詞曲賦文·宿化城寺莊》原文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