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蘇〕沃茲涅先斯基《戀》愛情詩鑒賞
〔俄—蘇〕 沃茲涅先斯基
我的愛,尤其當我描繪你的時候,
我是多么愛你!
但是萬一我借你的軀體愛上別的婦女?
萬一你的美是我的臆想呢?
為什么你跟朋友們親近而我嫉妒?
就連你喜歡大理石雕和炭畫我也妒忌?
當我塑造你的時候,我雙倍地愛你,
當我準確地運用詩韻,我三倍地愛你。
我看到真正的美,
我看到不為大多數人注意的
生活中確實存在的東西。
我像狩獵人那樣急忙瞄準射擊。
神圣的東西透過藝術的棱鏡
就更神圣無比!
(王守仁 譯)
這是一首寫戀情的詩,雖然沒有分節,但全詩層次清晰可辨,以感情為發展線索,漸次加深地表達了對意中人的深摯戀情。
詩的第一個層次意在表現戀人的外在美;“尤其當我描繪你的時候/我是多么愛你!”這里雖然沒有具體地再現出戀人的肖象,但在這種虛筆的渲染之中,卻已經完全能使讀者想象到“她”的傾國傾城貌了。“她”已經美到了只要“我”一旦描繪“你”的時候,就會增加一方對“你”的愛戀。而且這種愛戀的感情已到了顛狂的程度,竟致于產生了這樣的擔憂:“萬一我借你的軀體愛上別的婦女?”進而甚至到了胡思亂想的地步:“萬一你的美是我的臆想呢?”這種幾近不正常的心理狀態,既含蓄而又形象地揭示出“她”的無以倫比的美貌了。這里,詩人通過側面烘托的虛筆,達到了比實寫更高的藝術效果,藝術家表現生活的功力已是先聲奪人了。
這位俄羅斯現代詩人的藝術手段,不禁讓我們想起中國漢代樂府詩《陌上桑》來,該詩中對羅敷女也是不著一個直描容貌的文字,而她的美貌卻已盡在“不言”中了:“行者見羅敷,下擔捋髭鬚/少年見羅敷,脫帽著帩頭/耕者忘其犁,鋤者忘其鋤/來歸相怨怒,但坐觀羅敷。”這位使見到她的各種人物都達到忘形程度的美人,究竟怎么個美法呢?各種各樣的讀者,都會憑籍各自的經驗,在自己的心中去再現“美”的化身了。藝術畢竟是人類共通的東西,中外藝術家在表現人物上的驚人一致,說明不同民族乃至不同時代的人們,對某些藝術的規律,有著共同的認識與理解。
在第二個層次中,作者通過抒情主人公內心矛盾的揭示,不僅進一步烘托了戀人的美貌,而且深化了對戀情的開掘。由于對“你”的戀之深,愛之切,所以才有了“你跟朋友們親近而我嫉妒/就連你喜歡大理石和炭畫我也妒忌”,這種由愛而戀、由戀而私、由私而妒的感情變化,真實地再現了抒情主人公的精神世界,他豈止是“雙倍地”、“三倍地”愛“她”,簡直是把“她”視為心中的太陽了。一句話,“她”成了他生活的依據,成了他的一切。
或許有人會問,他對她的愛戀就因為她有一付美麗的面龐嗎?當然不完全如此。因為作者接下來就告訴我們“他”還別有所見:“我看到真正的美”,這種真正的美是什么呢?那便是“不為大多數人注意的/生活中確實存在的東西”,進而指出這是一種“神圣”的東西。顯然,這是對戀人精神世界的開掘了。而一個人形體美和精神美的統一才真正稱得上是美的“神圣”,詩最后自然而然地揭示出生活的哲理:“神圣的東西透過藝術的梭鏡/就更神圣無比!”這才是抒情主人公愛之源、戀之根呢!
其實,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不同時代,人類對異性美的判斷、都是不盡相同的,并無絕對的標準。但有一點卻是共同的,即一旦發現異性對象身上具有某些美德,看到了對方精神世界的閃光點,便會為之動情;而異性間一旦有了感情的聯系,即便對方外貌上有某些不足,也會把他(她)視為天下美人的,這就是所說的“情人眼里出西施”的生活哲理吧! 本文作者何嘗不是由此而對意中人給以至高無尚的美化呢?正因為如此,“戀”這首詩的題旨才具有更為深刻的思想意義。
全詩感情的率真與表現手法的含蓄形成了獨具的特色;而語言的質樸與節奏的鮮明,又構成了這首詩別樣的藝術美感。這對發展我國的現代詩歌,無疑是提供了有益的借鑒。
上一篇:〔美國〕龐德《舞者》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英國〕彌爾頓《夢亡妻》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