恩維爾帕夏(Enver PaSa,1881—1922),青年土耳其黨領導人。他在1908年土耳其革命中曾起過積極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時又使土耳其人民遭受了巨大災難。
恩維爾1881年11月23日生于伊斯坦布爾。父親絮雷·埃米尼·阿赫梅德是土木工程師。恩維爾6歲跟隨父親到摩拿斯提(今南斯拉夫比托利),在那里上小學,后來進了摩拿斯提軍事學校。畢業后升入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恩維爾一心想當軍官,在學校里埋頭讀書,很少關心與軍事無關的問題。有一次,學校里有幾個軍官和學生因密謀反對蘇丹阿卜杜哈米德而受到懲處。校長就此事對學生訓話,要求他們絕對忠于蘇丹。恩維爾對這樣的事件竟置若罔聞。再一次,恩維爾本人因把兩個外國人帶到離耶爾德茲宮(皇宮)很近的祖母家而被關禁閉,受到盤審。他感到問題嚴重,擔心因此被開除,失去當軍官報效國家的機會。
1903年,恩維爾以優異成績畢業于伊斯坦布爾軍事學院,獲騎兵上尉軍銜,被派往馬其頓第三軍工作。馬其頓是當時奧斯曼帝國內外各種矛盾的集合點。帝國內部的階級矛盾和民族矛盾在這里表露得最為激烈。政府在這里派駐重兵,殘酷鎮壓人民的反抗斗爭。英、法、俄、奧、德、意等國在巴爾干半島展開激烈爭奪,競相劃分勢力范圍,露骨干涉內政,命令帝國政府在這一地區實行這樣那樣的“改革”。馬其頓地區的革命力量也非常活躍,僅各被壓迫民族的武裝游擊隊就有130多支。薩洛尼卡逐漸形成為統一進步協會(即青年土耳其黨)的國內活動中心。起初,恩維爾積極參加鎮壓游擊隊,對政治問題不予過問。但馬其頓的現實終于對他產生了影響。
1903年8月初,馬其頓地區接連發生了兩件事。8月2日晚恩維爾作為值日軍官,目睹了保加利亞人起義的爆發。土耳其軍隊在起義軍民打擊下連連失利。這件事深深刺痛了恩維爾。幾天以后,俄國領事事件對恩維爾的影響更深。沙俄駐摩拿斯提領事羅斯特科夫斯基在街上碰到一名土耳其憲兵,因憲兵未很好向他敬禮,就揮動皮鞭抽打這位憲兵。憲兵忍無可忍,當場開槍打死了領事。恩維爾負責處理此事。沙俄外交官的傲慢態度使恩維爾感到受辱。在沙俄的要挾下,法庭不顧恩維爾的反對,竟然判處那個憲兵死刑。恩維爾還受命陪同沙俄外交官出席觀看處決的情景。奧斯曼帝國的軟弱,不公道,帝國主義外交官的飛揚跋扈,傲慢無禮,在恩維爾頭腦里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漸漸拋棄了政治上的天真,越來越深地卷入了青年軍官中的政治活動,最終加入了統一進步協會。1908年革命前夕,恩維爾已成了協會的中央委員,負責在農村建立游擊隊,以促進在人民中傳播革命思想,必要時還可作為協會成員逃避蘇丹當局追緝的避難所。
1908年上半年,奧地利、沙俄、英國等國加緊策劃一系列外交活動,陰謀瓜分奧斯曼帝國的歐洲領土。6月上旬俄國沙皇和英國國王在列維爾會晤,就馬其頓地區的進一步改革和必要時建立憲兵部隊等問題達成協議。為了推翻蘇丹的專制統治,阻止外國瓜分奴役土耳其,統一進步協會決定比原計劃提前一年多起義。7月3日雷士那城軍官尼亞齊首先發難,宣布“反對政府和列維爾協定”,要求“自由、平等、博愛”。三天以后,恩維爾仿效尼亞齊等軍官的行動,率部上山打游擊,決心不惜一切代價推翻暴政,并通電蘇丹要求立憲。7月23日,蘇丹阿卜杜哈米德在革命壓力下被迫宣布恢復1876年憲法。恩維爾和尼亞齊一起成了全國矚目的“自由英雄”,到處受到推崇和贊揚。
在革命初期,恩維爾表現出很高的熱情,贊成民族團結平等。他慷慨激昂地說:“從此我們都是兄弟,再也不分什么保加利亞人、希臘人、羅馬尼亞人、猶太人、穆斯林,我們在藍天之下一律平等,都以身為奧斯曼人而感到光榮”。1909年4月蘇丹阿卜杜哈米德策動伊斯坦布爾駐軍叛亂,把青年土耳其黨人逐出京城。這時恩維爾在柏林任武官,他聽到這消息后,立即趕回國內,參加在馬其頓組織的“行動軍”,開赴首都鎮壓叛亂,最終廢黜了阿卜杜哈米德,另立新蘇丹。青年土耳其黨人開始直接掌握政權。
但是,恩維爾的思想很快發生變化。群眾的贊揚聲使這位本來就愛好虛榮的“自由英雄”變得飄飄然起來,他嫉賢妒能,排斥異己。隨著被壓迫民族解放斗爭重趨活躍,恩維爾越來越成為一個狂熱的民族主義者。1911年青年土耳其黨通過決議,宣稱帝國應是穆斯林國家;應拒絕異民族分子擁有特殊的民族組織的權利;擴大土耳其語是建立穆斯林統治和同化異民族分子的極好手段。這與當時恩維爾的思想狀況完全吻合。恩維爾甚至走得更遠,主張建立以奧斯曼皇室為首的統一的突厥民族大帝國。
1908年革命以后,恩維爾在德國擔任武官兩年多。這段經歷對他日后的行動也有很大影響。恩維爾在軍事學院學習時,就受過德國軍官的薰陶。這時,他更加崇拜德國軍國主義,迷信德國擁有不可戰勝的力量,竭力主張推進德土關系。他說:“土耳其是土耳其人的,但要有德國幫助”。恩維爾把土耳其的命運同德國拴在一起。
1911年秋意大利為奪取奧斯曼帝國的北非屬地利比亞而對土開戰。恩維爾志愿奔赴利比亞前線,掌管班加西地區的軍政大權,指揮土軍和阿拉伯人的抗意戰爭。在利比亞,恩維爾同他的部下青年軍官凱末爾發生摩擦,兩人關系很緊張。一位熟悉恩維爾和凱末爾的法國記者把他們兩人作了對比。記者寫道:“恩維爾很容易沉醉于大的計劃、大的理想,而忽略細節。穆斯塔法·凱末爾是個現實主義者,……他追求的目的有限,在作出決定之前總要仔細掂量和反復思考,從不滿足于‘大概一差不多’、‘一般’的說法,而要求可靠的材料和數據。”法國記者的觀察相當深刻。兩人后來走了截然不同的道路。沉醉于大計劃而忽略細節的恩維爾終于走上了投機冒險的道路。
恩維爾一直到1912年10月土意簽訂和約、土耳其割讓利比亞以后才離開班加西回國。在此之前,土軍因裝備陳舊和人數(僅7千人)處于劣勢而接連吃敗仗。青年土耳其黨人的威望也隨之動搖。親英的自由和睦黨人于1912年7月趁機推翻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但在同年10月開始的第一次巴爾干戰爭①中,他們也遭到了一次又一次的失敗,不得不割地求和。1913年1月,恩維爾率領三、四十人沖進大臣們開會的議事廳,當場打死軍事大臣納齊姆帕夏,迫使卡米勒帕夏政府辭職,恢復了青年土耳其黨人的政權。恩維爾還利用第二次巴爾干戰爭②的良機,兵不血刃地收復了埃迪爾內。這樣,恩維爾再次被捧作“英雄”,名噪一時。在首相馬赫穆德·謝夫凱特帕夏被暗殺以后,恩維爾接任軍事大臣,兼總參謀長,軍銜從上校晉升為將軍(帕夏)。
這時,奧斯曼帝國的軍政大權已落到了恩維爾、塔拉特(黨主席、內務大臣)、杰馬爾(海軍大臣、伊斯坦布爾警察總監)三人手中,實際上主要操縱在恩維爾手里。他躊躇滿志,不可一世。為了滿足自己的虛榮心,恩維爾在1914年戲劇性地與奧斯曼皇室的納吉耶公主結婚,取得達曼特(駙馬)稱號。
恩維爾掌權以后,就要求德國派人幫助訓練陸軍。當時的德國駐土大使瓦根海姆向政府報告說:“控制軍隊的力量是土耳其最強大的力量。只要我們控制了軍隊,任何一個敵視德國的政府就無法繼續執政。”為此,里曼·馮·桑德斯等德國軍官來到了土耳其。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后,恩維爾千方百計使土耳其站在德國一邊參戰。他和塔拉特等三、四個人背著政府其他成員與德國大使談判,并于8月2日簽訂德土秘密軍事同盟條約。一個星期后,德國巡洋艦“戈本號”和“布雷斯勞號”為逃避英國艦隊的追擊,駛進達達尼爾海峽。恩維爾向在首相別墅開會的人報告這一消息,笑嘻嘻地說:“我們的孩子出世了”。后來,這兩艘被土耳其政府“收買”但仍然由德國官兵操縱的軍艦,經恩維爾默許,在黑海上襲擊俄國艦隊和炮擊敖得薩等港口,造成既成事實,把土耳其拖進了第一次世界大戰。
恩維爾幾乎把一切都出賣給了德國人。德國的參謀人員充斥土耳其軍隊;政府各部門大都安插有德國顧問;德國人控制了土耳其的財政經濟命脈,無情地掠奪土耳其的糧食資源和工業原料。正如列寧指出的那樣,德國“既在財政上又在軍事上已把土耳其變成自己的附屬國”①,德國人把土耳其當作殖民地一樣看待。從柏林開往土耳其的火車車廂上掛著“開往恩維爾國”的車牌。德國人在土耳其作威作福,引起許多愛國人士的憤怒。但恩維爾充耳不聞,聽之任之。大戰末期,凱末爾曾給恩維爾打報告,反對把敘利亞和西奈軍隊的指揮權交給德國人,指責德國軍人制訂作戰計劃時只考慮德國的利益,要求撤換德國人瓦根海姆。恩維爾的回答極其簡單:“這次作戰行動由瓦根海姆負責。我相信他會作出最正確的決定。”
恩維爾對德國人言聽計從,主要是為了依靠德國的武力實現他建立大土耳其帝國的夢想。他常常標榜自己是“上帝派來拯救突厥民族的”。大戰一開始,恩維爾在德國軍官幫助下制訂了一個龐大的兩線作戰計劃,在蘇伊士運河區反對英國,以奪取埃及、利比亞、突尼斯、阿爾及利亞;在高加索對付俄國,以奪取高加索、克里木、伏爾加河流域和中亞。為了奪取俄國突厥民族居住的地區,恩維爾在未做好作戰準備、缺乏糧食和御寒裝備的情況下,親自督率土軍在高加索戰線向俄軍發動進攻,結果造成土軍損失8萬人的大悲劇。恩維爾甚至狂妄地認為,只要派出三個團的兵力,就可以在沿途人民的支持下,從伊朗一直打到印度。
恩維爾的野心很大,但是腐朽透頂的奧斯曼帝國早已不堪一擊。它無力經受在幾條戰線上同時作戰。到1918年10月,隨著保加利亞退出戰爭以及英國軍隊在巴勒斯坦和美索不達米亞戰線轉入反攻。奧斯曼帝國再也支撐不下去了,只剩下乞降求和一條路。恩維爾和塔拉特等人見大勢已去,宣布解散青年土耳其黨,隨即逃離土耳其。
恩維爾先到了德國,后來又轉往蘇維埃俄國。在俄國,恩維爾仍然沒有改變他一貫投機冒險的行徑。他創立了人民議會黨,在穆斯林突厥民族中宣傳所謂社會主義思想。同時,又指示他的追隨者在安納托利亞建立武裝組織,以便時機一到控制局勢。1921年夏秋之交,9萬希臘軍隊直撲安卡拉。土耳其軍隊在薩卡里亞河畔與希軍展開生死決斗。這時,恩維爾卻在巴統附近坐待凱末爾失敗,指望及時進入安納托利亞取代凱末爾。然而,希軍的失敗使恩維爾的迷夢徹底破滅。
1921年11月恩維爾來到布哈拉,看到當地反蘇維埃政權的勢力很大,又改變立場,與當地的反革命武裝組織(巴斯馬奇)勾結起來,當上了叛軍總司令,反對蘇維埃社會主義事業。1922年8月4日,恩維爾在與紅軍的一次戰斗中受傷斃命。
上一篇:恩津加
下一篇:愷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