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廣博仙人《莎維德麗(節選)》愛情詩鑒賞
〔印度〕 廣博仙人
莎維德麗說
不論丈夫帶我哪里去,
不論他自己走到哪里,
那地方我就應該去,
這是永恒不變的道理。
由苦行和對尊長的尊敬,
由守誓和對丈夫的愛情,還由于你的慈惠憐憫,
沒有什么能阻我向前行。
明見真理的智者們,
曾說七步生友情;
有了這樣的友情,
我說些言語請你聽。
和丈夫一起我怎么會疲倦?
丈夫在哪里,我也一定去那邊。
你帶我丈夫到哪里,我也要去,
群神之長啊! 請你再聽我一言。
和丈夫在一起我一點不覺遠,
我的心還跑得更遠,更向前;
這樣就請你一邊走一邊再聽,
我還要說出來的一番語言。
賞賜光榮的神啊! 若無伉儷情緣,
你賜福不會實現;因此,正如其他心愿,
我重作挑選,愿薩諦梵重返人間,
因為我失了丈夫就也和死人一般。
失去了丈夫,我不希圖有福享,
失去了丈夫,我不祈求上天堂,
失去了丈夫,我不貪榮華富貴,
離了丈夫,我活下去也沒有心腸。
你賜我的恩典是我將生一百子,
而你又奪去我的丈夫不讓團圓;
我選擇心愿,愿薩諦梵重返人間,
以便你的話成為真實,不陷空談。
(金克木 譯)
《莎維德麗》是印度古代史詩《摩訶婆羅多》的一篇著名插話。
廣博仙人被認為是這部史詩的作者,音譯為“毗耶娑”。關于他的生平,充滿了許多神話傳說。在這部史詩中,他還充當了一個角色。由此看來,他作為史詩的作者并不可靠。可以這樣說,史詩的產生不是偶然的,它來自現實生活,長期以來不知多少有才華的作者為此做出貢獻,最后于公元前10世紀左右問世。
《摩訶婆羅多》與另一部史詩《羅摩衍那》并列為印度兩大史詩,堪與古希臘荷馬的《伊利亞特》和《奧德賽》相媲美。該詩卷帙浩繁,竟達10萬“頌”(詩節)之多,是世界上最長的史詩。
《摩訶婆羅多》意譯為“偉大的婆羅多族”。這里不妨介紹一下它的故事梗概。國王婆羅多的后代是兩兄弟,即持國和般度。前者生100子,名曰俱盧族,后者生5子,名曰般度族。般度先登基,死后持國繼位。般度五子長大后欲繼父王之位,但持國之子不肯。于是沖突迭起,大戰發生?!熬惚R之野”(今德里附近)一役共進行18天,最后般度五子得勝,持國百子僅余長子難敵等3人。他們夜襲般度族殘兵,全殲之,但住在營外的般度五子幸免。隨后難敵死去,大戰結束,般度的長子堅戰繼位。最后般度五子赴雪山(喜馬拉雅山)修道,4人先亡,僅堅戰抵天堂。
《摩訶婆羅多》以夸張想象的筆法,鋪陳了俱盧大戰的壯闊場面,展示出一種氣勢恢宏的藝術境界。其中,它涉及了當時社會方方面面的矛盾和斗爭,如政治、經濟、哲學、宗教無不囊括其中,從而形象地表現了印度奴隸制王國鼎足而立、相互紛爭的特點,反映出各階層人們的不同心態和是非好惡。因此有人說,正如不看《紅樓夢》就不了解中國封建社會一樣,不看《摩訶婆羅多》也無法了解印度的奴隸社會。
《摩訶婆羅多》在完成大戰始末的主體創作的同時,還敘述了許多神話故事和傳說,即所謂“插話”。這些插話數量多、篇幅長,與史詩核心故事情節并無緊密聯系。其中有著名的《莎維德麗》與《那羅和達摩衍蒂》(即《那羅傳》)。
這里節選的《莎維德麗》便是史詩第3篇《森林篇》中的插話。全詩約300頌,可算是一部愛情詩集。其具體內容是:
國王的獨生女莎維德麗奉父命擇婿,結果選中一位遭鄰國侵略后被逐在森林中的瞎子國王之子。有仙人說這位王子陽壽已盡,一年后即亡。但莎維德麗仍不改初衷,毅然嫁給他。夫妻在林中仙人的修道院生活一年后,丈夫果然死去,是死神閻魔王劫走了他的靈魂。莎維德麗懇求道:“不論丈夫帶我哪里去……那地方我就應該去……”她懷著對愛情的忠貞,甚至鐵了心腸,要與丈夫生死在一起。盡管閻摩王賜她種種幸福,讓她的公公雙目復明,恢復王位,并讓她生百子,但都不能動搖她忠于丈夫的決心。邪惡奪去純潔的愛情,她毫無懼色,決不屈服,撕心裂膽,發出正義的呼聲:“失去了丈夫,我不希圖有福享,失去了丈夫,我不祈求上天堂,失去了丈夫,我不貪榮華富貴,離了丈夫,我活下去也沒有心腸?!本瓦@樣,她據理舌戰神魔,迫使閻摩王讓其夫君復活,老王也恢復了國土。
《莎維德麗》歌頌和贊美的雖然是古印度賢德貞節的妻子形象,但更側重于弘揚女主人公純潔、善良、聰慧、堅毅等美德。因此,多少個世紀以來,一直為人們所傳誦。
就藝術風格而論,《莎維德麗》也是成功之作。人物形象鮮明,思想感情充沛,故事情節詳略得當,語言通俗生動??梢哉f,詩人為我們講述了一個愛情與智慧戰勝命運與死亡的娓娓動聽、感人肺腑的故事。而且,這一故事又被置于古印度原始森林的特定背景下,情景交融,給人美的享受和啟迪。
上一篇:〔英國〕勃朗寧《荒郊野侶》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西班牙〕阿萊桑德雷《融合》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