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勃朗寧《荒郊野侶》愛情詩鑒賞
〔英國〕 勃朗寧
不知你今天是否也感到
我所感到的心情——當我們
在此羅馬的五月的清早
攜手同坐在春草碧茵,
神游這遼闊的荒郊?
而我呢,我觸及了一縷游思,
它老是讓我徒勞地追求,
(就像蜘蛛拋出的游絲)
橫在路上把我們挑逗,)
詩剛捉到它,轉瞬又丟失!
幫我捕捉它吧! 起初它
從長在古墓磚縫里的
那株發黃結籽的茴香出發,
而對面那叢雜草蒺藜
接過了飄浮的柔網輕紗,——
那兒有朵小小的橙子花杯,
招惹來五只盲目的綠色甲蟲
在花蜜的美餐中陶醉;
末了,我又在草坡上把它追蹤。
抓住它吧,別讓它飛!
毛茸茸的草毯茂密如云,
鋪遍荒野,不見盡頭。
靜寂與激情,歡樂與安寧,
還有永遠不停的空氣之流——
啊,古羅馬死后的幽靈!
這兒,生命是如此悠久遼闊,
上演著如此神奇的活劇,
花兒的形象如此原始而赤裸,
大自然是如此隨心所欲。
而上天只在高塔上看著!
你呢,你怎么說,我的愛人?
讓我們別為靈魂而害羞,
正如大地赤裸著面向天空!
難道說,決定愛與否,
全在我們的掌握之中?
我但愿你就是我的一切,
而你卻只是你,毫不更多。
既非奴隸又非自由者,
既不屬于你又不屬于我!
錯在哪里?何處是缺陷的癥結?
我但愿能接受你的意愿,
用你的眼睛看,讓我的心
永遠跳動在你的心邊,
愿在你的心泉盡情地飲,
把命運融合為一,不管是苦是甜。
不。我仰慕、我緊密地接觸你,
然后就讓開。我吻你的臉,
捕捉你心靈的熱氣,我摘取,
玫瑰花,愛它勝過一切語言,
于是美好的一分鐘已逝去。
為什么我離那一分鐘
已這樣遠? 難道我不得不
被一陣陣輕風吹送,
像薊花絨球般飄揚四處,
沒有一顆友愛的星可以依從?
看來我似乎馬上就要領悟!
可是,絲在何處? 它又已飛去!
老是捉弄人! 只是我已辨出——
無限的情,與一顆渴求著的
有限的心的痛苦。
(飛白 譯)
《荒郊野侶》是勃朗寧最優秀的抒情詩之一,詩人在詩中采取了戲劇獨白的形式。
題中的“荒郊”指的是羅馬周圍的平原,那里殘留著古羅馬的遺跡、廢墟。勃朗寧夫婦移居意大利的19世紀中葉,那里四野荒蕪,不見人煙,分外蒼涼。佇立荒郊,使人產生天地茫茫、時空無限的感覺。而那游蕩不止的風,更增添一種神秘的氣氛,仿佛古羅馬的幽靈游動。
詩人與愛人同游荒郊,面對羅馬五月的清晨,無限感慨:“這兒,生命是如此悠久遼闊,上演著如此神奇的活劇”,與廢墟的幽靈一起引發出詩人無限遐思——一縷游思飄蕩,在羅馬的五月的清早,在詩人的有限的心上。
詩的前六節,以游思為紅線,貫串了詩人對荒郊的描繪。
詩的開篇直述心意:我的愛人,你能和我一起神游嗎?在遼闊的荒郊,在我游移思緒的旅程之中……詩人和愛人置身在暮春五月中,春草碧茵,悠靜美妙,宛若圖畫。但詩人卻被一縷游思纏繞著,詩人徒勞地追求,它卻如蛛絲般柔韌而縹緲,仿佛捉住,轉瞬又無蹤跡。
繼而詩人就在游絲的牽引下,注視那一個個自然而又清新的生命:古墓磚縫里發黃結籽的茴香,這是堅韌不拔的生命體,倔強地生長、發芽;雜草蒺藜正是思緒紛亂難解的映像。在艱澀與紛雜之后卻是一幅靜謐安祥的水彩畫:五只綠色甲蟲,棲在一朵小小的橙子花杯上,陶醉在美餐之中。詩人的游思仿佛駐足這怡人的憩閑圖。而思緒又飛去,看鋪展的草毯無邊無垠,古羅馬死后的幽靈在它上面逡巡、游蕩。這里,充滿著大自然的協奏:靜寂、激情、歡樂,安定和諧地存在。生命的“神奇的活劇”“原始而赤裸”,“隨心所欲”……無論是詩人還是讀者,步入這樣美妙的圣園都會陶醉。仿佛陣陣芳香飄來:泥土的、樹木的、花草的……
上天卻是一切的主宰:荒郊的、野侶的。它注視著……
七節是自然的過渡,詩人希冀與愛人相愛“正如大地赤裸著面向天空”靈魂相融。可是愛、靈魂不完全在自己的掌握之中,這即是詩人思緒所在。
詩人由景物到主題,到下面的心理刻劃,自然流暢如行云。詩人但愿能與愛人靈魂投契,“我但愿你就是我的一切,而你卻只是你,毫不更多……”,“我但愿能接受你的意愿……我的心永遠跳動在你的心邊……命運融合為一”。熱戀中,靈魂仿佛已經相契,然而只能是美好的一分鐘,而且已經逝去。為什么不可以緊緊抓住那一分鐘成為永恒?
詩的最后一節點了謎題:“無限的情,與一顆渴求著的有限的心的痛苦”。
勃朗寧夫婦真誠地相愛著,但詩人沒有寫“盟誓、忠心”的事,而是在問:“靈魂能否合二為一?有限的心能否有無限的情?”詩人認為不必用盟誓來作答,世事易變,坦露出我們純潔的靈魂,正如大地赤裸著面向天空。
歷來人們歌詠愛情是完美的,可是在勃朗寧的詩里卻出現了不完美。過錯不在你我,而在上天。
這首詩不僅僅是一首優美的愛情詩,不僅僅傾訴了愿與愛人相投相合的真摯愛情,而且點燃了哲理的火花:有限的心、無限的境,好似人與自然的對話,人對生命、對世界的探尋。這與我國古代的“念天地之悠悠,獨愴然而淚下”,“江月何年初見人,江畔何年初見月”的感嘆有著異曲同工之妙,其哲理思索體現了詩人們力求在宇宙中尋找人生的淵藪。
詩中包含三個層面:情節層、心理層與哲理層。
表層的情節張馳相接,使詩歌具有音律美。磚縫茴香、雜草蒺藜、花杯甲蟲與草野的碧綠,廣闊又形成點面錯落的景致。
心理層的忠貞愛情的描繪細膩傳神,美好一瞬與隨即飄逝的悵惘也是有抑有揚,錯落生輝。
哲理層是詩人對人生、對世界的探求,從中可以找到詩人本身。
——寧肯因認識到不完美而做不滿足的人,也不做滿足的人。——這是勃朗寧的哲學。
詩歌雖然跨越空間大,但并不突兀。語言質樸、自然。
上一篇:〔法國〕阿拉貢《艾爾莎的眼睛》愛情詩賞析
下一篇:〔印度〕廣博仙人《莎維德麗(節選)》愛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