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國〕艾呂雅·為了在這里生活》經典詩文賞析
藍天撇下了我,我點起一堆火,
點起火, 以便做火的朋友,
點起火,好進入沉沉的冬夜,
點起火,為了更好地生活。
白天給予我的一切我都給了火;
森林,灌木,麥田,葡萄園,
鳥窠和窠里的鳥,房屋和屋里的鑰匙,
昆蟲,花朵,皮裘,歡樂。
我只聽見火焰噼啪的聲音,
聞到它的芬芳,感到它的溫暖;
我象一條小船在深閉的水面下沉,
我象個死人,只有孑然一身。
(張冠堯 譯)
這首詩選自詩人的早期詩集《為了在這里生活》(一九一八年)。這是一首超現實主義的詩作。詩人運用了一種類似夢境式的隨意聯想法,圍繞著一個中心意象展開豐富的聯想,在看似零亂,實則嚴謹的漫不經心中, 透露出詩人深沉的內心世界。
詩的首句,便有一種十分深沉的失落感。作為主體意象的“我”成了“藍天”的賓詞, 顯示了“我”的被動地位。這里的“藍天”與后面的“白天”是同一指稱, 既是實指自然的白天,又象征著美好的大自然, 給人光明的太陽、 人類始祖生活過的伊甸園、 或者是上帝生活著的天國。 總之, 它是人類一切應該有的理想境界的象征。 “藍天撇下了我”, 意味著“我”失去了“藍天”, 但并不意味著“我”拋棄了“藍天”, 主體的“我”有著一顆虔誠的向上向美的心。 因此, 詩人在無可奈何之中點起一堆“火”,權且充當“藍天”。 “火”在這里有著很深的意味,它是詩人在經歷一次重大的失落之后所尋得的自我調節的意識活動,是詩人戰勝自然求得生存的標志。 從歷史角度來看, “火”的發現, 使人類第一次擺脫自然生存的黑暗階段。 從哲學角度來看, 火是智慧的象征, 人類對世界第一個覺識便是把世界看成一團永恒的火。 在詩人的潛意識里,有著一種對火的渴念。 “火”在詩人的作品中經常出現,它是詩人用以戰勝自然或現實黑暗的工具, 因此, 白天給予詩人的一切美好東西, 詩人都把它寄托給“火”。借“火”來燒破黑暗, 代替白天而給我們一切美好的事物。
在這里, 詩人為我們設置的情境是夜晚, 大自然中的一切美色都在夜幕中消失, 留給我們的只是一片寂靜, 詩人產生出一種孤獨無依、 自我消失的感覺。 詩人不能忍受這種死一般的靜寂, 作為一個積極入世者, 他欣賞的是生意盎然。然而現在詩人仿佛是“一條小船在深閉的水面下沉”“水”和“火”恰成對照,表現了兩種截然對立的充滿矛盾的力量。精神世界里充滿了對“火”的渴念, 現實世界里卻被冰冷的無形的“水”淹沒。 詩人越是渴求得到精神上的滿足: “聽見火焰噼啪的聲音,/ 聞到它的芬芳,感到它的溫暖,”便越感覺到一種死亡感、 孤獨感。當我們再回到詩的標題時, 我們就會深深地感覺到一種頑強的生活態度: 為了在這里生活,它使全詩的情調一下子變得沉重,那種樸素明朗的抒情風度也凝重起來。為了更好地在這里生活,詩人的“自我”不斷掙扎在“水”與“火”之間, 而全詩的整個構想也便統一在“水”、 “火”、“我(人) ”這三個簡明有力的意象組合中,猶如音樂中的一組音符,結構成有生命力的交響樂一般。這正是超現實主義所要求的,在斑駁復雜的事物現象背后發現的一種超現實的統一性,即發掘了生活的本質。
(鮑昌寶)
上一篇:〔意大利〕蒙塔萊《三角洲》賞析
下一篇:〔英國〕哈代《了不起的東西》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