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黨生活的人》外國文學作品簡析
日本作家小林多喜二(1903—1933)最后一部中篇小說。小說描寫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日本共產黨人在一個軍需工廠秘密地鼓動工人進行反戰斗爭的故事。主人公“我”和須山、伊藤芳等幾個共產黨員,趁招聘臨時工之機打入工廠,建立支部,領導怠工罷工活動。資本家陰謀解雇臨時工以鎮壓工人的反抗,黨的上級聯絡員被捕,并出了叛徒,迫使“我”離開工廠暗中領導斗爭。廠方利用社會法西斯分子進行欺騙宣傳,“我”布置須山等人同敵人針鋒相對,揭露帝國主義侵華的反動本質,提高工人覺悟,開展反侵略、反裁員、反剝削的斗爭。資本家勾結憲警,搶先解雇臨時工,打亂了黨支部的部署。斗爭雖然失敗,但黨播下革命種子,工人們以更大的信心,投入新的斗爭。
作品中的“我”是在艱苦卓絕的革命斗爭中成長起來的對黨的事業忠心耿耿,對革命的未來充滿信心的知識分子。他完全犧牲個人利益,斬斷個人生活中的一切牽掛,不但與情人斷絕了往來,甚至于唯一的親人老母親也斷絕了聯系,把自己的一切無條件地獻給黨的革命事業。他的生活與黨的工作已融為一體,是一個“為黨生活的人”。小說抓住時代的本質特征,對日本軍國主義殘酷鎮壓共產黨人和工農群眾的革命活動,收羅工賊、叛徒、社會法西斯分子,宣揚所謂“愛國主義”,鼓吹戰爭“對無產階級有利”,誘迫工農群眾為他們效勞賣命、充當法西斯炮灰的罪行,進行了有力的揭露。小說通過生動的藝術形象,歌頌正確的革命路線在群眾斗爭中的巨大威力,表現崇高的無產階級國際主義精神。
小說以第一人稱的口吻敘述故事,顯得簡明、質樸、生動、逼真,猶如主人公敘述真人真事;小說采用典型化手法塑造人物形象,根據人物各自不同的出身、境遇、經歷和教養,賦予人物不同的個性,通過嚴酷斗爭的鍛煉,形成他們共同的高貴品質。無論是知識分子出身的“我”和伊藤芳,還是工人出身的須山,乃至年逾60的“我”的母親,都是在斗爭中成長起來的有血有肉的革命者形象。
上一篇:《嚴寒,通紅的鼻子》簡析|介紹|賞析|鑒賞
下一篇:《九三年》簡析|介紹|賞析|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