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
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
喚渠朝餐歇半霎,低頭折腰只不答。
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
----楊萬里
此詩題為《插秧歌》,入手即表現(xiàn)了插秧的繁忙。插秧關系到收成的好壞,萬不能失時。因而,值此時節(jié),無論男女老少,一齊來到田頭,各有所司,不敢稍有懈怠。
三四兩句通過對雨具和雨勢的刻畫,表現(xiàn)了插秧的艱苦。“笠是兜鍪蓑是甲”,“笠”指斗笠,是一種用竹篾編制的遮雨的帽子。“兜鍪”,即頭盔,古代士兵常戴以防護頭部。“蓑”,是用草或棕毛制成的一種可披掛在身上的雨具。“甲”指古代士兵所穿的護身鐵衣。天公不甚作美,連連灑下雨水,正在插秧的農(nóng)家夫婦只好戴上斗笠,披上蓑衣。這里,作者別出心裁地將“斗笠”比作頭盔,“蓑衣”比作鐵甲,不僅是為了變化生新,而且也是向讀者暗示: 插秧簡直就是一場緊張的戰(zhàn)斗,農(nóng)家兒女正像全副武裝的士兵一樣在與天奮斗,與地拼搏。同時,兩個形象化的譬喻的疊用,還化板滯為飛動,造成一種前人所盛贊的“活潑潑”的氣勢。“雨從頭上濕到胛”,“胛”,指肩胛。雨勢甚猛,盡管戴“盔”披“甲”,仍淋得渾身濕透,在如此惡劣的氣候條件下插秧不輟,其艱苦可以想見。“農(nóng)時不饒人”固然是其冒雨勞作的主要原因,但農(nóng)家吃苦耐勞的精神藉此“一斑”也得到了充分的顯現(xiàn)。五至八句通過描寫農(nóng)家夫婦的對話及對話時的情態(tài),進一步表現(xiàn)了農(nóng)家的勤勞和農(nóng)事的緊張。前四句以樸素的語言、白描的手法,向讀者展示了一幅生動的畫面;這四句,作者除繼續(xù)對活躍在畫面上的農(nóng)家夫婦進行點染外,還給它配上了聲聲入耳的畫外音。“喚渠朝餐歇半霎”,渠,意即他;霎,即一會兒。這是寫農(nóng)婦招呼農(nóng)夫小憩片刻,且去用餐。“朝餐”,點出農(nóng)夫起早出工,直到現(xiàn)在還水米未沾。要不是農(nóng)事已緊張到極點,何至如此?“低頭折腰只不答”,這是寫農(nóng)夫的反應: 他仍然保持著插秧的姿勢,手腳不停地忙著,仿佛連抬起頭來望一眼的功夫也沒有。這里,“只不答”,并不是說他對農(nóng)婦的呼喚置若罔聞,一聲不吭,而是說他沒有答應農(nóng)婦“歇半霎”的請求。事實上,他用別的話題將農(nóng)婦支吾了開去。“秧根未牢蒔未匝,照管鵝兒與雛鴨”,便是他的答話。“蒔”指栽種,“匝”指完畢。他說,秧苗剛種下去,尚未挺勁;況且,也還沒有栽種完畢。言外之意是,在這當口,我怎么能歇得下呢?話雖簡短,意實明了。同時他還囑咐妻子: 照管好家中飼養(yǎng)的雛鴨,提防它們來田里作踐。真是時時盡力,事事操心!農(nóng)家的勤勞、艱辛,全部凝聚在這樸實的答話中。
楊萬里早年學詩曾從江西派入門,后來沖出江西詩派陣營,盡毀少作千余首,轉(zhuǎn)而自開戶牖,創(chuàng)立了“誠齋體”。誠齋體的特點之一是語言生動、自然、新鮮、活潑,富于幽默詼諧的風趣。這與“活法”自是相聯(lián)系的。所謂“活法”,包括新、奇、活、快等內(nèi)容。這首《插秧歌》似是率口而出,卻又不失耐人尋味的新鮮之意和活潑之趣,因而從中也可看出誠齋體的這一特點。
較之當時故作艱深、講究“無一字無來歷”的江西派末流,這樣的作品自然是別具一格。當然,所謂“活法”,本是《江西詩社宗派圖》的作者呂本中提出來的,其意在啟發(fā)詩人“變化于法度之中,神明于規(guī)矩之外”。楊萬里所倡導的“活法”,底蘊都比這要豐富得多。除了上述的內(nèi)容外,他還主張“萬象畢來”,“生擒活捉”,即努力用自己的眼和手,將“活潑潑”的自然風景和生活場景捕捉到筆底來加以表現(xiàn),而不是像江西詩派那樣向故紙堆中討靈感。這首詩所表現(xiàn)的便是從豐富多彩的現(xiàn)實生活中擷取來的勞動場景,所以逼真而又自然。
上一篇:范成大《春日田園雜興十二絕》賞析
下一篇:楊萬里《初入淮河四絕句》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