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詩《杜甫·同諸公登慈恩寺塔》的思想感情
高標跨蒼穹②,烈風無時休③。
自非曠士懷,登茲翻百憂④。
方知象教力⑤,足可追冥搜⑥。
仰穿龍蛇窟⑦,始出枝撐幽⑧。
七星在北戶,河漢聲西流⑨。
羲和鞭白日,少昊行清秋⑩。
秦山忽破碎,涇渭不可求[11]。
俯視但一氣,焉能辨皇州[12]?
回首叫虞舜,蒼梧云正愁[13]。
惜哉瑤池飲,日晏昆侖丘[14]。
黃鵠去不息,哀鳴何所投[15]?
君看隨陽雁,各有稻粱謀[16]。
【注釋】
①天寶十一載(752)秋,杜甫與高適、岑參、儲光羲、薛據(jù)等同登長安慈恩寺塔,各賦詩一首,惟據(jù)詩失傳。題下原注:“時高適、薛據(jù)先有此作。”杜甫奉和在后,故曰“同諸公”。同,即和。慈恩寺,貞觀二十二年(648),唐高宗李治為太子時,為其母文德皇后所建,故以“慈恩”為名。塔則為玄奘于高宗永徽三年(652)所建,又名大雁塔,在今陜西省西安市南,共七層,高64米。②高標,指塔。跨,凌跨。蒼穹,青天。天形穹窿,其色蒼蒼。“跨”蒼穹,極言其高。③烈風,勁疾之風。④自非,倘若不是。曠士,曠達絕俗之士。茲,指塔。翻,反而。二句意謂倘若不是曠達絕俗的人,登塔不僅不能消愁解悶,反而生出許多憂愁。言外之意,自己正是這樣的人。⑤象教,亦作像教,即佛教。佛家有正、像、末三法之說:佛雖去世,法儀未改,謂正法時;佛去世久,道化訛替,真正之法儀不行,惟行像似之佛法,謂像法時;道化微末,謂末法時。至于三時之年限,各經所說不一。一般多采正法五百年,像法一千年,末法一萬年之說。佛教傳入中國,為佛滅五百年后之像法時,乃以形象而教人,故稱佛教為像教或象教。沒有佛教,就不會有此塔,所以說“象教力”。⑥冥搜,猶言探幽。釋作想象亦可。極言其建筑之宏偉高聳、巧奪天工,已極人間想象之能事。⑦龍蛇窟,謂塔內磴道屈曲而升,猶如穿龍蛇之窟。窟,洞穴。⑧始出,指登臨塔上。枝撐,指塔內斜柱。幽,幽暗。⑨“七星”以下八句寫登塔所見。七星,指北斗七星。河漢,銀河,亦曰天河。聲,將抽象的時間流逝形象化,可謂妙筆。七星、河漢,俱非白天可見,二句但言塔之高。⑩羲和,傳說為日神的御者,故可用“鞭”。少昊,司秋之神,亦稱白帝。以上四句集中描繪登塔仰觀之壯麗景象,象緯逼近,以襯塔之高聳。[11]秦山,謂終南諸山。憑高一望,大小錯雜,高低不等,有如破碎。涇渭,二水名。渭水清,涇水濁。不可求,謂清濁難辨。[12]但,只是。一氣,一片迷蒙不清。皇州,天子之都曰“皇州”,此指長安。以上四句寫俯視所見。[13]“回首”以下八句寫登塔所感。以虞舜比喻唐太宗,惋惜唐太宗勵精圖治的清明政治已難追尋。虞,我國傳說中遠古部落名,即有虞氏,舜為其首領,故稱“虞舜”。蒼梧,即九嶷山,在今湖南寧遠縣東南。相傳舜南巡死于蒼梧之野。詩以虞舜蒼梧,暗比太宗昭陵。因唐太宗受內禪于唐高祖,高祖謚號神堯皇帝,故以受堯禪位的舜比喻受唐高祖禪位的唐太宗。“回首”云云,有追想國初政治休明的“貞觀之治”的意思。云正愁,正表示追想而不可及的憂思。[14]瑤池,相傳為西王母所居之仙境。傳說周穆王曾登昆侖山與西王母宴于瑤池之上。唐玄宗和楊貴妃游宴驪山,與周穆王到昆侖山與西王母在瑤池宴飲,事有相類,故以為比。[15]黃鵠,大鳥名,一名天鵝。此喻賢才。何所投,意謂無處可投。此含自傷意。[16]隨陽雁,雁為候鳥,秋由北而南,春由南而北,故曰“隨陽雁”。此喻小人,志在隨人,但為身謀,不為國計,深可憂也。稻粱謀,為利祿謀算。
【評析】
詩以象征手法,通過登塔時所見景物之描寫,曲折反映出其時危機四伏之社會現(xiàn)實,抒發(fā)了詩人憂國之深沉感慨。詩人登高望遠,百憂交集。“憂”為全詩主腦。“七星”四句為登塔所見,構思瑰奇,仍不離一“憂”字。“秦山”四句,為俯視所見,既是長安暮色,又似有寄托,與“百憂”之情血脈溝通。“回首”以下八句寫登塔所感,觸景感事,憂慮彌深。結尾以兩種鳥的不同去向寄托了在時勢將亂之時有識之士的清醒思考。此詩在藝術表現(xiàn)上的一大特色,就是在景物描寫中隱含朦朧的寓意,意奇法變,縱橫跌宕,撼人心魄。
上一篇:古詩《杜甫·曲江三章章五句》的思想感情
下一篇:古詩《杜甫·貧交行》的思想感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