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攝外修辭手法
[定義]李曉文《“攝外”格初探》(《修辭學習》1998年第1期)提出:所謂“攝外”或作“涉外”,即為“攝取外語”或“涉用外語”之意,它是指人們在說話或作文時,為增強表達效果而直接、恰當地使用一些外語的一種修辭方式。該文認為“并不是行文或交談中的所有外語都是攝外辭格。這主要看該外語在行文或交談中是否具有修飾描摹美化語言的功能”。
[例釋]
(1)攝取其他語言的句子摻雜在漢語的語篇中。
例1:過了一會兒,濟南站到了,我轉身將書放進包里。包里有一本英文原版的《喜福會》,她拿過來翻了一下,看著我,問:“Willyoupleasetellmeyournameandaddress?”我背起包,說聲“再見”逃之夭夭了。回來把我的艷遇講給朋友聽,朋友大笑不歇,說:“膽小鬼!膽小鬼!一個狂狷的女子把你嚇成這樣!”我說:“什么狂狷的女子,那肯定是位street-walker。”
例見李曉文《“攝外格”初探》,原文分析說該女子使用英語向“我”索要地址的話“是具有映襯、烘托的修辭效果,它既映襯出那女子的膽大和調皮又烘托出她是個不拘于世俗和生活小節的開放型現代女性,而后面的‘street-walker’是因為‘我’的傳統思想和觀念容不了她的這種開放性舉動,以致懷疑她是位妓女,但又不情愿用母語說出‘妓女’二字,故攝用‘street-walker’來取而代之,因此,‘street-walker’在該文中就具有避諱、含蓄的修辭效果。”這樣的分析很明顯具有較強的主觀隨意性,該女子因為看到了“我”在看“英文原版的《喜福會》”,于是使用英語和“我”作出友善的示意,這是一種人際交往中的會話策略,那本英文版的《喜福會》成為一個語境提示物。
(2)攝取其他語言的語詞摻雜在漢語句子中。如:
例2:這種款式已經outofdate了。
例3:這件事情啊,小case啦。
例4:你的穿著很in啊。
以上各句分別將英語短語“outofdate”,單詞“case”、“in”攝入漢語的句子,分別表示“過時”、“小事一樁”和“入時”的意思。
(3)攝取其他語言的詞綴附加在漢語句子中的詞語之后。如:
例5:我在郁悶ing。
這個句子將英語中的表示進行體的“ing”后綴形式攝入表達之中,表示說話人正處于郁悶狀態之中。
攝外格就是在掌握了多門語言的交際者之間根據需要來選擇語碼的語用行為。這種語用現象大量出現在現代的言語交際中,社會語言學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開展研究,攝用外語還會導致某種語言的語法、詞匯形式的改變。若單從修辭效果入手,則很難對這種語用現象進行比較系統的分析。攝外是一種人際協商的語用手段,和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語碼轉換并無二致。若從傳統修辭學辭格的分類看,與異語格沒有區別之處。
[辨析]攝外與異語。與異語相比,攝外的范圍小,指的是“直接用外文形式”的異語,異語則包括漢語中的漢字音譯形式、方言異語、文言異語以及行業語隱語異語。攝外這種修辭現象大量出現在現代的言語交際中,社會語言學將其作為一個重要的課題開展研究,攝用外語還會導致漢語語法、詞匯形式的改變。攝外是一種實現人際協商功能的語用手段,和社會語言學研究的語碼轉換并無二致。若從辭格分類系統看,似可歸入異語。
上一篇:什么是情化修辭手法
下一篇:什么是省略修辭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