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釋義]
象征
從前有一個流浪的愛爾蘭老乞丐,他到一個農民家里要吃的,農民把他讓進屋里,并讓他坐下來吃飯。同桌還坐著一個德國人和一個法國人。農民說:“你是最后一個到的,應當由你來分這只雞。”愛爾蘭乞丐表示同意,于是大家便把一只整雞拿給他。他切下雞頭,送給那個農民,說:“您是這兒的頭,您應當吃雞頭。”他切下雞脖子,送給農民的妻子,說:“您的地位僅次于頭兒,所以你應當吃雞脖子。”他切下雞翅膀,分別送給農民的兩個女兒,說道:“你們不久就要從家里飛走了,所以你們每人都應有個翅膀。”他又對法國人和德國人說:“你們這兩個窮家伙還要趕很遠的路才能到家。”說完,他便分給他倆每人一只雞爪,然后又繼續說道:“我是一個可憐的愛爾蘭流浪漢,就吃剩下的吧。”
象征是以物征事,即用某種具體的事物表現某種特殊意義,“物”和“事”之間要有某些聯系,或相近相類能引起人們的聯想。故事中的愛爾蘭乞丐,他將“雞頭”和農民聯系,將“雞脖子”和農民的妻子聯系,將“雞翅膀”和農民的兩個女兒聯系,將“雞爪”和德國人、法國人聯系,利用“物”的特點,巧言附會,象征事理。
象征常常出現在言語作品中。如茅盾的《白楊禮贊》,通過對白楊樹特點、品格的描述,熱情謳歌了北方農民在民族解放斗爭中表現出來的質樸、堅強、力求上進的精神,通篇以物(白楊)征事(謳歌北方農民的品質)。又如高爾基的《海燕》,全文以海燕、海鷗、企鵝象征著革命風暴來臨前夕的幾種人,贊頌了革命戰士對革命風暴的渴求。這種象征手法的特點有二:一是重在對語言因素的利用;二是象征義貫于通篇,涉及全篇的藝術構思,應作為修辭手法看待。
象征可以通過語句來表現,一般有明征和暗征兩種情況。
1.明征
明征是本體和征體都出現,并運用象征詞。如:
紀念碑是用一萬七千塊堅硬的花崗石和潔白的漢白玉砌成,它象征著先烈們的豐功偉績,標志著全國人民對先烈的懷念。(《人民英雄紀念碑》)
“它”(即紀念碑)是本體。“象征著”、“標志著”是象征詞。“先烈們的豐功偉績”、“全國人民對先烈的懷念”是征體。全句對同一個本體,連用了兩個象征,其結構是:本體——象征詞——征體——象征詞——征體。
2.暗征
暗征即只出現征體,不出現本體和象征詞。如:
大雪壓青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潔,待到雪化時。
在陳毅的這首《冬夜雜詠·青松》中,“大雪、青松、高潔、雪化時”都分別具有象征意義,它們都分別是征體,本體和象征詞都未出現。
象征是在言語活動中由于關聯與想象、社會的約定俗成,使用具體的意象來表達抽象的觀念與情感,或使用一種看得見的符號來表現看不見的事物的一種修辭技巧。
它也可以分為普遍象征和特定象征。
普遍象征。是指在言語活動中可以獨立存在、不受上下文限制的象征。如:以“龍”、“龍人”、“龍文”分別象征“中國”、“中國人”、“華文”。
特定象征。是指依據上下文的脈絡,在刻意設計安排下,于一定的場景及氣氛里,將某項事物賦予特殊的象征意義。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紫皮大衣”象征“父愛的溫暖”,以“朱紅橘子”象征“父愛的光輝”等。
桑槐
桑槐就是指桑罵槐。如:
你變成了巴黎公社時期的法國畫家杜米埃一幅畫中的人物。獄卒摸著一個死囚犯的脈搏,對劊子手法官說:“現在這個人可以釋放了,他再沒有危險了。”
你呀,副司令員,“四人幫”就是這樣把你“釋放”了,親愛的首長,人家把你放了,你為什么不再睜開眼睛,看看這,和太行山、和朝鮮、和延安相連的藍天、白云?你為什么不再看看我們?……杜米埃呀,你是多么的殘酷。(劉真《哭你彭德懷副司令員》)
作者表面上斥責的是法國畫家杜米埃,而實際上是在斥責“四人幫”,怨恨“四人幫”。杜米埃的畫與“四人幫”導演的悲劇多么相似啊!作者這樣寫感情更加深沉。
所謂桑槐格就是表面上斥責甲,而實際上斥責的是與甲有相似點的乙。
桑槐格多用于小說、戲劇、影視、詩歌、曲藝等文學作品中,其他體裁的文章中也有運用,但比較少見。值得指出的是,桑槐格里的“桑”和“槐”,必須有相似之處,指桑是形式,是表象,罵槐才是目的,是根本。明在指桑,暗在罵槐,指桑是為罵槐服務的。
成功地運用桑槐格能深化文章的思想內容,增強文章的表現力和感染力。如:
有日月朝暮懸,有鬼神掌著生死權。天地也!只合把清濁分辨,可怎生糊突了盜跖、顏淵?為善的受貧窮命更短,造惡的享富貴又壽延。天地也!做得個怕硬欺軟,卻原來也這般順水推船!地也!你不分好歹何為地!天也!你錯勘賢愚枉為天!哎,只落得兩淚漣漣。
該段選自關漢卿的《竇娥冤》,明為怨天怨地,實際怨的是當朝的貪官污吏,怨的是黑暗的社會。
桑槐格里的桑和槐可以互換。
成功地運用桑槐格能深刻地揭示事物的本質,能增強語言的表達效果和藝術魅力。又如:
把你這東皇太一燒毀了吧!把你這云中君燒毀了吧!你們這些木偶木梗,你們高坐在神位上有什么德能?你們只是產生黑暗的父親和母親。
這段文字選自郭沫若的《屈原》。這里,屈原表面上在斥責“木偶木梗”,實際上在怒斥楚國的當權者。這里,“木偶木梗”與楚國當權者之間有相似之處——居高位卻腐朽昏庸。又如:
秀兒娘:老天爺啊,你為何不長眼睛,為何如此狠毒,害得我們這般凄慘啊!
秀兒:娘……(電視連續劇《青天衙門》)
這里,秀兒娘的表白表面上是罵天老爺狠毒,不長眼睛,而實際上在罵封建制度、清王室家族和福晉。
桑槐格里的指桑多指老天爺、上帝、菩薩、神靈等被人們信仰崇拜的人或物。罵槐多指現實中給人帶來痛苦和災難的制度、惡勢力、惡環境或惡人等,兩者之間一定有相似性。
諷喻
英國著名戲劇作家蕭伯納訪問蘇聯。一天早晨,他照例外出散步,一位極可愛的小姑娘迎面而來。蕭伯納叟顏童心,竟同她玩了許久,臨別時,他把頭一揚,對小姑娘說:“別忘了回去告訴你的媽媽,就說今天同你玩的可是世界上有名的蕭伯納!”蕭伯納暗想:當小姑娘知道自己偶然間竟會遇到一位世界大文豪時,一定會驚喜萬分。
“您就是蕭伯納伯伯?”
“怎么,難道我不像嗎?”
“可是,您怎么會說自己有多么了不起呢?請您回去后也告訴您的媽媽,就說今天同您玩的是一位蘇聯小姑娘!”
蕭伯納驚呆了,他意識到剛才自己太自以為是了,態度也有些傲慢,不禁一時語塞,臉上頓時泛起了一片紅暈。回國后,蕭伯納逢人便深有感觸地說:“一個人無論取得了多大成就,都不應當自負、自夸,對任何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應該平等對待,要永遠謙虛。這就是那位蘇聯小姑娘給我的終身教育。她也是我的老師,我一輩子也忘不了她!”
這個故事通過蕭伯納和小姑娘的交談,得出了“一個人無論取得了多大成就,都不應當自負、自夸,對任何人,不管男女老幼,都應該平等對待,要永遠謙虛”的結論,這里采用的是諷喻法。
在言語表達中,為了把話講得明白動聽,或者有的話不可直說或明說,就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說明道理,起初故事本身要求有諷刺意義,這也是諷喻定名的由來。現在要求不太嚴格,故事也可以不帶有諷刺性。這種以事喻理的方法叫諷喻。錢鐘書先生在他的小說《圍城》中有一段文字:
天下只有兩種人。譬如一串葡萄到手,一種人挑最好的先吃,另一種人把最好的留在最后吃。照例第一種人應該樂觀,因為他每吃一顆都是吃剩的葡萄里最好的,不過事實上卻適得其反,緣故是第二種人還有希望,第一種人只有回憶。
錢鐘書先生用吃葡萄的故事形象地說明兩種人怎樣對待希望和回憶。難怪人們說,錢鐘書先生的作品素以善用妙喻而著稱。
運用諷喻時,可以把故事夾在講話和文章里,這叫引述。也可以編寫完整的故事,獨立成篇,來說明道理,這叫編寫。
諷喻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它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寓教于樂,寓理于趣。如:
有一個小孩兒,不知道回聲是什么東西,有一次,他獨自站在曠野,大聲叫道:“喂!喂!”附近的小山立即反射他的回聲:“喂!喂!”他又叫“你是誰?”回聲答道:“你是誰?”他又尖聲大叫:“你是蠢材!”立刻又從山上傳來“你是蠢材!”的回聲。孩子十分憤怒,向小山罵起來,然而,小山仍舊毫不客氣地回敬他。
孩子回家后對母親訴說了這一切,母親對他說:“孩子呀,那是你做得不對。如果你恭恭敬敬地對它說話,再聽聽它的回聲會怎么樣。在生活里,不論男女老幼,你對人好,人便會對你好。溫柔的答話會消除憤怒,如果我們自己粗魯,是絕不會得到人家友善相待的。”
這則小故事,通過“回聲”說明了生活中的一個道理:“不論男女老幼,你對人好,人便會對你好”,深刻的哲理寓于通俗的故事之中。
【辨析】
1.桑槐與諷喻
桑槐就是指桑罵槐,表面上斥責甲,而實際上斥責的是與甲有相似點的乙;諷喻是在言語表達中為了把話講得明白動聽,或者有的話不可直說或明說,就用說故事的方法來說明道理,起初故事本身要求有諷刺意義,這也是諷喻定名的由來。現在要求不太嚴格,故事也可以不帶有諷刺性。運用諷喻時,可以把故事夾在講話和文章里,這叫引述。也可以編寫完整的故事,獨立成篇,來說明道理,這叫編寫。諷喻往往包含著豐富的哲理,它不是抽象的說教,而是通過故事來說明道理,寓教于樂,寓理于趣。
2.象征與諷喻
象征和諷喻都是由具體的事物或故事抽象出某些道理,或賦予某種意義,但是,象征是以物征事,而諷喻是以事喻理。
上一篇:漢語修辭《設問·反問》釋義與辨析
下一篇:漢語修辭《頂針·回文·回環》釋義與辨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