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致
高致原非做作成,也須身與勢偕行。
深嘗況味才明志,罔顧親躬即矯情。
何必玄言皆麈尾,向來風雅只心聲。
更誰能解顏回樂,陋巷弦歌品自清。
高致,歷來為詩家所艷羨,至有人不遺余力模仿求之。
然則,究竟何以名之高致,人多有誤區。或以為凌空蹈虛,不食人間煙火為高致;或以為波瀾不驚,不著人間色相為高致;或以為吟風賞月,棲霞縱酒,放浪形骸為高致;更有甚者,竟以裝神弄鬼,故弄玄虛,秀膩禪風,枯描道骨為高致。此皆舍本逐末,避重就輕之道也,只可裝點風韻,于高致了不可得。
高致者,必身處其中,而超然其上,始堪成之。蓮花出淤泥之中而纖塵不染,是為高致。蜻蜓點浮萍之上而纖塵不染,物性必然,何高致之有?故浸潤其中而不昧,乃得高致;游離其外而無染,形勢而已,無所謂高致。百丈不昧,野狐不落,正在此也。
今人稱高致,必推彭澤。魯迅曾如是論彭澤:“他(彭澤)窮到衣服也破爛不堪,而還在東籬下采菊,偶然抬起頭來,悠然地見了南山,這是何等自然。現在有錢的人住在租界,雇花匠種數十盆花,便做詩,叫作‘秋日賞菊效陶彭澤體’,自以為合于淵明的高致,我覺得不大像。”
魯迅斯言,正得高致之正也。所謂披裘擁爐而賞雪,致縱高不足道也。能著單衣行雪中而能賞雪,是真高致也。必人也不堪其苦而回也不改其樂,樂始天成。若人糟糠不果腹,而己肉糜不下咽,竟妄言固窮樂道,其自欺欺人,無乃太甚歟?
故高致,必入乎其內,始得其致;復出乎其外,以成其高。沉淪其下,固不足言。高高在上,又何足道哉?且隔岸觀火,袖手空談,更有站著說話不腰疼之嫌,亦復品流其下也。
某詩兄,好入窮鄉僻壤,游落后區域,以窮鄉山民為原生態。回歸都市,便津津樂道,以為桃源中人,美不勝收。久之亦漸以高致自認,更不自知其枉,稱言欲卜居窮鄉,效陶淵明之致。每以此示人,自炫高逸,余頗不耐煩,又不忍道破。一日抽水馬桶故障,此詩兄叫苦連連,怨天尤人,幾不欲生。余稍戲之,馬桶故障竟如此煩躁,其奈桃源旱廁何?彼大慚,后借他故,彼此絕交矣。
似此等高致,當今詩家總不在多,亦未必少。或至聲虛氣竭,而高蹈不止。我輩若不肯輕逆其纓,惟望高興嘆,斂息規避耳。
上一篇:陶淵明
下一篇:最后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