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評白居易詩的高處在與人民“有平等思想”
白居易是唐朝著名詩人,新樂府運動的倡導(dǎo)者和杰出代表??。他的詩最大的特點是,詩風(fēng)平易通俗,朗朗上口, “周詳明直,娓娓動人” (清·馮班語)??。白居易自己說:當(dāng)時, “自長安抵江西三四千里,凡鄉(xiāng)校、佛寺、逆旅、行舟之中,往往有題仆詩者;士庶、僧侶、孀婦、處女之口,每有詠仆詩者”??。元稹在《白氏長慶集序》中證實: “自篇章以來,未有流傳如是之廣者。”毛澤東評論說:白居易是“唐代大詩人,他用通俗易懂的口語寫出精彩的文藝作品;盡管他在宮廷身居高位,但是仍然接近群眾,并在作品中表達(dá)普通老百姓的情緒和愿望”。
白居易出生于家道衰落的官宦世家, “世敦儒業(yè),皆以明經(jīng)出身”。他“幼聰慧絕人,襟懷宏放”, “文辭富艷,尤精于詩筆”。早年貧困,二十幾歲后考取進(jìn)士,歷任翰林學(xué)士、左拾遺(皇帝的諫官)等官職。在任左拾遺時,屢次上書批評朝政,得罪了最高的統(tǒng)治階層,數(shù)次遭貶,一生政治上很不得意。
白居易在被貶后,歷經(jīng)安史之亂,親眼目睹人民遭受的種種苦難,親身體驗政治的種種黑暗,因而同情人民,在出任杭州太守、蘇州刺史時,為民興修水利、筑壩修堤,做了不少于群眾有利的好事,政績流芳后世。在詩歌創(chuàng)作上,他倡導(dǎo)與古樂府相對的新樂府詩歌運動,主張“文章合為時而著,詩歌合為事而作”(《與元九書》)。即文學(xué)藝術(shù)要反映現(xiàn)實,主張詩、文應(yīng)“救濟人病,裨補時闕” (同上), “張直氣,扶壯心” (《和答詩十首序》)。白居易在《新樂府序》中寫道:新樂府“其辭質(zhì)而徑,欲見之者易諭也;其言直而切,欲聞之者深誡也;其辭核而實,使采之者傳信也;其體順而律,可以播于樂章歌曲也。總而言之,為君,為臣,為民,為物,為事而作,不為文而作也”。這不足100字的概括敘述,可視為新樂府的創(chuàng)作綱領(lǐng)。在當(dāng)時的歷史條件下,是有進(jìn)步意義的。白居易創(chuàng)作了《賣炭翁》、 慚豐折臂翁》、 《采地黃者》、《上陽白發(fā)人》等詩,都是同情被壓迫人民,替他們說話的。詩中或諷刺官府衙役的橫征暴斂,窮兵黷武;或揭露豪門貴族的貪婪奢侈,腐化浪費;或同情被壓迫與被損害的婦女、弱者,不一而足。這些詩使“權(quán)豪貴近者相目而變色”、使“執(zhí)政者扼腕”、使“握軍要者切齒”。具有一定的人民性和思想性,產(chǎn)生著強大的社會效應(yīng)。這類詩是白居易詩歌作品中的精華,很受毛澤東的重視。
白居易有兩首很為著名的七言古詩: 《琵琶行》和《長恨歌》。毛澤東在《注釋唐詩三百首》里的《琵琶行》這首詩的標(biāo)題前,畫著三個大圈,天頭上批注: “江州司馬,青衫淚濕,同在天涯。作者與琵琶演奏者有平等心情。白詩高處在此,不在他處。其然豈其然乎?”詩內(nèi)在“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處,一路旁圈。在詩中“大珠小珠落玉盤”處,批注: “其聲豈其聲乎。” 《琵琶行》是詩人“謫居臥病潯陽城”時,聽到一個淪落天涯的歌女彈奏琵琶的聲音,引起他感懷身世的感情共鳴, “因為長句,歌以贈之”。詩中,詩人滿懷激情,鋪陳有序地訴說著他與琵琶演奏女從聽琴到相識這段曲折凄楚的故事。詩人白居易和琵琶女萍水相逢,雖然身份、地位、名望、經(jīng)歷各不相同,但是人生道路上的落魄和失意卻是共同的。深刻的理解和同情,使詩人寫出了“同是天涯淪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識”這樣的傳世名句。同時,這首詩在刻畫琵琶演奏的音樂效果上,也是非常動人的。詩人用一連串的比喻: “急雨”、 “私語”、 “大珠小珠落玉盤”、 “間關(guān)鶯語”、 “幽咽流泉”、 “銀瓶乍破水漿進(jìn),鐵騎突出刀槍鳴”、 “裂帛”等聲音,有力地表達(dá)了琵琶演奏者激越不平靜的內(nèi)心世界,撞擊著人們的心靈,深化著詩人的同情和共鳴,其藝術(shù)的感染力是很強的,足見詩人的詩歌修養(yǎng)和藝術(shù)功底的深厚,這些可能就是毛澤東說白居易與彈琵琶女子“有平等心情”,并稱贊這是“白詩高處”的根據(jù)吧。這真可謂白居易是彈琵琶女子的知音,毛澤東是白居易的知音!
白居易的另一首長詩《長恨歌》,毛澤東也很愛讀。 《長恨歌》全詩840字,是一首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相結(jié)合的敘事長詩。它的內(nèi)容以安史之亂為界,分為兩部分。前部分,用四分之一的篇幅諷刺揭露唐玄宗李隆基與楊貴妃楊玉環(huán)荒淫、奢侈、糜爛的宮廷生活,用以說明動亂悲劇的內(nèi)因。開篇一句“漢皇重色思傾國”,鮮明地刻畫了唐玄宗這個酒色皇帝的形象。從“漁陽鼙鼓動地來” (指安史之亂)以后,詩人著意刻畫李、楊二人的生死戀情,詩人通過自己豐富的情感和想象力,運用流麗優(yōu)美的抒情詩句,寫下這天上人間的情節(jié)曲折、人物鮮活、感情深摯的愛情悲劇。其藝術(shù)高度,被譽為“古今長歌第一”(明·何良俊語), “千古絕作” (清·趙翼語)。 《琵琶行》和《長恨歌》這兩首長詩,據(jù)有毛澤東批畫手跡可查的,他每篇最少讀過五遍。
白居易的某些詩具有一定的哲理性,毛澤東也很愛讀。在一本平裝本《白香山集》的緻言五首》中:
贈君一法決狐疑,不用鉆龜與祝蓍。
試玉要燒三日滿,辨材須待七年期。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
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
毛澤東對全詩用紅鉛筆畫滿了著重線。周公,指周武王之弟,西周初年政治家,曾協(xié)助武王滅商,武王死,由他攝政。王莽,指西漢元帝王皇后之侄,他以外戚擅權(quán)專政,后篡位稱帝,立國號新。1939年,毛澤東在延安慶賀模范青年大會上作《永久奮斗》的報告,當(dāng)談到青年要繼承革命傳統(tǒng),奮斗到死,以“達(dá)到永久奮斗的目標(biāo)”,而不要像張國燾、汪精衛(wèi)那樣中途變節(jié)時,引用了這首詩說: “以前有一首說: ‘周公恐懼流言日,王莽謙恭未篡時??。向使當(dāng)初身便死,一生真?zhèn)斡姓l知。’這在我們的歷史學(xué)家那里叫蓋棺論定,就是說,人到死的時候,才能斷定他是好是壞。假使周公在那個流言流傳的時候就死了,人家一定會加他一個‘奸臣’的頭銜;又若王莽在那個謙讓卑恭的時候死了,那后世人一定會贊揚他的。”1972年,在批判林彪反革命罪行時,他又引用了這四句詩,說明:一個人錯誤的發(fā)展是有一定過程的,認(rèn)識一個人是真革命還是假革命,也是有一定過程的。對白居易的這首詩,毛澤東在不同時期,聯(lián)系實際,從不同角度的理解和闡述,都非常深刻和貼切,給人以教益。對白居易的五言律詩《賦得古原草送別》: “離離原上草,一歲一枯榮。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遠(yuǎn)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孫去,萋萋滿別情。”毛澤東在四五本詩集中,都對此做了圈畫。 “野火燒不盡,春風(fēng)吹又生”也富有哲理性,頗受毛澤東喜愛。
白居易的《寄殷協(xié)律》,毛澤東曾背誦書寫過全詩:
五歲優(yōu)游同過日,一朝消散似浮云。
琴詩酒伴皆拋我,雪月花時最憶君。
幾度聽雞歌白日,亦曾騎馬詠紅裙。
吳娘暮雨蕭蕭曲, 自別江南更不聞。
上一篇:毛澤東贊杜甫的詩“給全人類留下優(yōu)秀的文學(xué)遺產(chǎn)”
下一篇:毛澤東評王昌齡的《從軍行》詩里“有意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