承轉
[定義] 說話中,由于心思急轉、掩飾真情、糾正失言等等原因,故意承接上半句話,把話題轉向別處,改說另外的話的一種修辭方式。
[例釋] 承轉按構成所起的作用,可分為兩類。
(1)諧音承轉。利用詞語音同或音近的條件巧妙銜接上下語意的承轉。
例1:魯侍萍(大哭):這真是一群強盜!(走至周萍面前)你是萍……憑——憑什么打我的兒子?(曹禺《雷雨》)
例1通過兩個同音字“萍”和“憑”,巧妙地掩蓋了真情,把“萍”字后的“兒”急忙收住,轉換成“憑”字,轉移了話題,但上下語意銜接得天衣無縫。讀者從中可以體察到魯侍萍心理的復雜變化,難言之隱的深切痛苦。
(2)順意承轉。順著上半句的語意巧妙地轉換為另外語意的承轉。
例2:(張獻忠)“怎么,你以為我以后還打算再唱‘屯谷城’這出戲么?咱老子再也不唱這出窩囊戲了!既然真正起義嘛,留什么回旋余地!難道我老張還不……”他本來要說“還不如李自成么?”但是他忽然覺得說失了口,不應該對部下說出李自成的高明,隨即打個頓,改口說:“明白非打倒明朝的江山才能夠救民于水火?……”(姚雪垠《李自成》)
例2張獻忠本來要說的是“難道我老張還不如李自成么?”話未說完已意識到不妥,馬上承接上半句轉為下半句“難道我老張還不明白非打倒明朝的江山才能夠救民于水火?”這里以“還不”銜接起上半句和下半句,銜接處沒有明顯的痕跡,承轉得自然連貫,巧妙地掩蓋了他即將發生的失言。
[辨析1] 承轉與暗轉。兩者都有中斷語路,改換話題的特點。區別是:
承轉的“轉”,利用上半句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而巧妙承接轉換;暗轉的“轉”,只是巧妙地轉換話題,利用不利用上半句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都可以。由于兩者有重合之處,因此,有人主張凡利用上半句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的,歸承轉;不利用上半句的語音或語意的條件的,歸暗轉。
[辨析2] 承轉與跳脫。兩者都有中斷語路、岔開說別的事的特點。區別是:
(1)承轉的上下語意銜接連貫,不露痕跡;跳脫的上下語意銜接或者留有痕跡,或者不完整、不連貫。
(2)承接范圍比跳脫小;跳脫范圍較廣,包含在特殊語境里有意中斷語路的種種變異做法。這就是之所以有的修辭專著認為承轉是跳脫的一部分,主張把承轉歸入跳脫。
[辨析3] 承轉與轉換。都利用詞語的語音和語義而改換意義。區別是:
承轉利用詞語的語音和語義的客觀條件,但其主要特點是為了把話題轉向別處,故意承接上半句話,巧妙地改說成另外的話;轉換是說話人利用詞語的語音和語義的客觀條件,有意做出諧音或多義的解釋。
上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襯托」
下一篇:漢語修辭手法系列「什么是舛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