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稹《會真記》
懨懨瘦損,最是傷神,那值殘春。羅衣寬退,能消幾度黃昏?風裊篆煙不卷簾,雨打梨花深閉門;無語憑欄桿,目斷行云。
落紅成陣,風飄萬點正愁人,池塘夢曉,欄桿辭春;蝶粉輕沾飛絮雪,燕泥香惹落花塵,系春心情短柳絲長,隔花陰人遠天涯近。香消了六朝金粉,清減了三楚精神。
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
——元稹《會真記》
王實甫實在把崔鶯鶯和張生之間的愛情寫得太美了,讓人幾乎就要忘記了它原本是個多殘酷的故事。當然,崔鶯鶯肯定也有過這種兒女情愁,想念張生茶飯不思,分離半月就瘦了一圈。很多人說元稹是個偽君子,這篇微型小說就是他本人風流生活的一個印證。關于這是個自傳故事,這點理應是確乎無疑的,至于他是不是個偽君子,就要通過看張生來實現了。
在《會真記》里,張生出場的時候借助了一個典故,就像每個成名后的人都要被觀眾挖祖墳講述小時候的故事一樣,就像華盛頓也曾砍倒櫻桃樹一樣,總之,為了證明他是一個意志堅強、合于禮儀的人,元稹引用了一件小事來說明張生的品性。他跟朋友一起出去游覽飲宴,在那雜亂紛擾的地方,別人都吵鬧起哄,沒完沒了,好像都怕表現不出自己,因而個個爭先恐后,而張生只表面上逢場做戲般敷衍著。他從不參與進那些嘈雜的場合,始終保持穩重。雖然已是二十三歲了,還沒有真正接近過女色。
俗話說來得早不如來得巧,又說運氣是可以累積的,因此張生看上的第一個女人就是崔鶯鶯,那可是一個絕色,只可惜身逢戰亂。這一年,渾瑊死在蒲州,有宦官丁文雅,不會帶兵,軍人趁著辦喪事進行騷擾,大肆搶劫蒲州人。崔家財產很多,又有很多奴仆,旅途暫住此處,不免驚慌害怕,不知依靠誰。在此以前張生跟蒲州將領那些人有交情,就托他們求官吏保護崔家,因此崔家沒遭到兵災。過了十幾天,廉使杜確奉皇帝之命來主持軍務,向軍隊下了命令,軍隊從此才安定下來。鄭姨母非常感激張生的恩德,于是大擺酒席款待張生。
崔鶯鶯被母親催了好幾遍才出來見客,這一見便互相看對了眼。張生看中的是她那緋紅的臉頰,婀娜的體態,而崔鶯鶯看上張生恐怕還要更早,對于一個年齡相當的救命恩人,哪個女子不懷春呢,更何況張生天生風流倜儻,如果是心里沒有鬼,更不會忸忸怩怩不肯出來了。
我猜崔鶯鶯在年幼的時候一定發生過什么不幸,不然不至于自尊心這么強,這個未滿十七歲的少女對于世事充滿了偽裝的冷漠和戒備,第一次見張生的時候,故意不理不睬,后來張生告求紅娘幫忙,卻又是碰了一個軟釘子。這一節是比較出彩的,張生聽了紅娘的勸,寫了情書給崔鶯鶯,崔鶯鶯回過一句來“待月西廂下,迎風戶半開。拂墻花影動,疑是玉人來”。張生一看,以為偷情有戲,便半夜跑過去,卻被崔鶯鶯正兒八經地教訓了一頓,說:“哥哥恩德,救了我們全家,這是夠大的恩了,因此我的母親把幼弱的子女托付給你,為什么叫不懂事的丫環,送來了淫亂放蕩詞?開始是保護別人免受兵亂,這是義,最終乘危要挾來索取,這是以亂換亂,二者相差無幾。假如不說破,就是保護別人的欺騙虛偽行為,是不義;向母親說明這件事呢,就辜負了人家的恩惠,不吉祥;想讓婢女轉告又怕不能表達我的真實的心意。因此借用短小的詩章,愿意自己說明,又怕哥哥有顧慮,所以使用了旁敲側擊的語言,以便使你一定來到。如果做出不合乎禮儀的舉動,能不心里有愧嗎?只希望用禮約束自己,不要陷入淫亂的泥潭。”說完,馬上就走了。張生愣了老半天,不知道怎樣才好,只好又翻過墻回去了,于是徹底絕望。
結果過了幾個晚上,紅娘竟然真的抱著崔鶯鶯的鋪蓋來到了張生的房間,從此軟玉溫香,良宵苦短。張生跟做夢似的,一直等到天亮了,看到化妝品的痕跡還留在臂上,香氣還留在衣服上,在床褥上的淚痕還微微發亮、晶瑩。但是這以后十幾天,關于鶯鶯的消息一點也沒有。
再后來,他們又短暫地聚過幾次,可惜崔鶯鶯一直沒有敞開心胸好好愛過。元稹形容她是超過眾人,技藝達到極高的程度,而表面上好像不懂;言談敏捷雄辯,卻很少應酬;對張生情意深厚,然而卻未用話表達出來;經常憂愁羨慕隱微深邃,卻常像無知無識的樣子;喜怒的表情,很少顯現于外表。有一天夜晚。獨自彈琴,心情憂愁,彈奏的曲子很傷感。張生偷偷地聽到了,請求她再彈奏一次,卻始終沒彈奏,因此張生更猜不透她的心事。
但是愛情在剛開始的時候都是甜蜜的,張生猜得準也好,猜不準也罷,反而顯得崔鶯鶯更加神秘動人。直到張生進京趕考的時候到了,《會真記》里的崔鶯鶯對張生說:“你要是玩弄我之后就丟棄我也是正常,如果你還能想著玩弄了之后對我負責,那就是大恩惠了。就連山盟海誓,也有到頭的時候,你又何必對這次的離去有這么多感觸呢?然而你既然不高興,我也沒有什么安慰你的。你常說我擅長彈琴,我從前害羞,辦不到。現在你將要走了,讓我彈琴,就滿足您的意愿。”于是她開始彈琴,彈的是《霓裳羽衣曲》序,還沒彈幾聲,發出的悲哀的聲音又怨又亂,已聽不出彈的是什么曲子,身邊的人聽了哭了起來,崔鶯鶯也突然停止了演奏,扔下了琴,淚流滿面,急步回到了母親處,再沒有來。
這個可憐的女子,一直膽戰心驚地在禮教和感情之間掙扎,在自尊和感情之間掙扎,在規矩和感情之間掙扎,然而無論如何掙扎,她都是灰飛煙滅,因為她的愛情跟火一樣熱,那是冰山一樣冷漠的外表所不能遮掩的。可惜張生并不是她的良人,他除了迷戀她的身體根本無心關懷她的內心,她的卑微和不安,以及她的愛情。
跟所有的故事一樣,張生第一年沒有考取,還寫了一封信給崔鶯鶯,勸她看開些。崔鶯鶯又回復了一封很理智的信,我以為千古以來再也沒有比這封信更加悲情的了。她在信里寫道:多虧你還記得我,我的情況么,還能怎么樣呢?從去年秋天以來,常常精神恍惚,像失掉了什么。在喧鬧的場合,有時勉強說笑,而在清閑的夜晚自己獨處時,怎能不偷偷流淚。甚至在睡夢當中,也常感嘆嗚咽。想到離別憂愁又纏綿,真覺得我們相處的時間太短,雖然很短可又很不平常。秘密相會沒有結束,好夢突然中斷了。雖然被子的一半還使人感到溫暖,但想念你更多更遠。好像昨天才分別,可是轉眼就過去一年了。長安是個行樂的地方,不知是什么牽動了你的思緒,還想著我這個微不足道的人。可是我卻想念你沒有邊沒有沿,只是我低下卑微的頭,無法向你答謝什么。至于我們的山盟海誓,我從來沒有改變。我從前跟你以表親關系相接觸,有時一同宴飲相處。是婢女引誘我,于是就在私下與你誠心。青春男女的心不能自我控制,你有時借聽琴來挑逗我,我沒有像投梭那樣拒絕。等到與你同居,情義很濃,感情很深,我愚蠢淺薄的心,認為終身有了依靠。哪里想到見了您以后,卻不能成婚!以致給我造成了羞恥,不再有光明正大做妻子的機會。這是死后也會遺憾的事情,我只能在心中嘆息,還能說什么呢?如果仁義的人肯盡心盡力,體貼我的苦衷,因而委屈地成全婚事,那么即使我死去了,也會像活著的時候那樣高興。或許是通達的人,把一切事情都看得很隨便,忽略小的方面,而只看大的方面,把婚前結合看作丑行,把脅迫訂的盟約看作可要挾的條件,那么我形體雖然消失,但誠心也不會泯滅。憑著風借著露,我的靈魂還會跟在你的身邊。我生死的誠心,全表達在這信上面了。面對信紙我泣不成聲,感情也覺得抒發不出來。只是希望你千萬愛惜自己,千萬愛惜自己。玉環一枚是我嬰兒時戴過的,寄去權充您佩戴的東西。“玉”取它的堅固潤澤不改變。“環”取它的始終不斷。加上頭發一縷,文竹茶碾子一枚。這幾種東西并不值得被看重,我的意思不過是想讓您如玉般真誠,也表示我的志向如環那樣不能解開。淚痕落到了竹子上,愁悶的情緒像纏繞的絲。借物表達情意,永遠成為相好。心近身遠,相會沒有機會了。內心的憂郁也許會與你千里相會合。請你千萬愛惜保護自己。不要把我老放在心上。
這一腔話哪是一個十七歲的少女能夠講的出來的?她必然是把青春里所有的心血都攪碎了,才有這般苦澀的通透,她只不過是一個家道中落的小姐,何況,她還愛上了一個浪子。她就像一只被丟棄的破鞋,還妄圖保存著一點尊嚴。
我時常想,如果崔鶯鶯神經大條一點,熱情一點,笨一點,會不會修成正果,索性把張生拿下了?又或者,她拘束一點,難搞定一點,說不定張生反而比較看重她,努力考取功名來迎娶她,從此琴瑟和諧。但是凡事沒有如果,崔鶯鶯就是這么一個敏感多疑,卻又喜歡假裝成熟看開的女子,注定要受這些苦楚。張生并沒有愛上她,只是一時迷戀她而已,她也沒有給機會讓張生愛上她,這顆自卑自慚形穢的心,因為愛情而愈加的卑微。張生如何能懂?因此他在別人的宴會上大放厥詞,說崔鶯鶯是個禍害,破壞了他的德行。想必說這話的時候心中難免有怨恨。這樣小家子氣的男人,不要也罷,盡管元稹本意對他百般維護,還是免不了后人的唾罵,民間流傳這個故事的時候就不知不覺地將“張生”給修改了。
后來他們各自成家,張生路過崔的家的時候曾經試圖以表哥的身份相見,但是崔鶯鶯沒見他,他很惱火。崔鶯鶯知道后,暗地里寫了一首詩:“自從消瘦減容光,萬轉千回懶下床。不為旁人羞不起,為郎憔悴卻羞郎。”最后也未見張生。后來又過了幾天,張生將要走了,崔鶯鶯又寫了一篇斷絕關系的詩:“棄置今何道,當時且自親。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從此以后徹底斷絕了音信。其實他對她的百般應承,也只不過是一時意起,然而她卻視若珍寶,成為一生中最可貴的回憶,一句“還將舊時意,憐取眼前人”言出了她的心酸和心寒。
她到死還是愛他的,可惜這個男人無心觀察她千回百轉的思慮,只看得見自己、自己的欲望、自己的尊嚴以及自己的狗屁德行,忽視了一個女子的卑微和不安。但凡他有一點點愛她,事情也不會演變成如此欷歔的局面。然而還能說什么呢,在愛情的世界里,女人永遠都是弱者,付出再多的感情,也只是換來拋棄,怨只怨自己愛上了錯的人,才只能眼睜睜地看著昔日的情義斷絕,而他們終于成為了過客。
上一篇:《于謙《悼亡詩》》賞析與詩詞背景故事解讀
下一篇:《元稹《悼亡詩》》賞析與詩詞背景故事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