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致遠·天凈沙·秋思
馬致遠(約1250—1324),字千里,大都人。與關漢卿、白樸、鄭光祖號稱“元曲四大家”。年輕時熱衷功名,但仕途不順,后隱居杭州。工于雜劇,代表作有《呂洞賓三醉岳陽樓》《孤雁漢宮秋》等。其散曲豪邁、清逸,被推崇為“元人第一”。
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題解】《天凈沙》,越調,曲牌名。單調二十八字,五句四平韻、一葉韻。以馬致遠《天凈沙·秋思》最為著名。此曲是悲秋之作。秋士易感是中國文壇的古老傳統(tǒng),自屈原《離騷》起一直延續(xù)至今。
【串譯】枯藤纏繞的老樹棲息著黃昏歸巢的烏鴉,小橋旁潺潺的流水映出幾戶人家,荒涼的古道上,迎著蕭瑟的秋風走來一匹孤獨的瘦馬。夕陽已經朝西落下,漂泊未歸的游子還遠在天涯。
【賞讀提示】這是作者在浙江任上所寫。“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這三句是純寫景,羅列景物是一種很美的景致,但還不能夠成為“秋思之祖”,真正用情的是最后一句:“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短短的篇幅里,描寫出一個天涯過客的愁思,渲染了一種極其蕭瑟悲涼的意境。時已深秋,又臨黃昏,看到的藤是枯藤,樹是老樹,還吹著颯颯西風。看那小橋、流水、人家是那么安詳,那么靜謐溫馨,而家鄉(xiāng)、親人卻又離得那么遙遠。天氣漸冷,家中的一切讓人牽掛。可作為游子卻還要騎著疲憊的瘦馬,一顛一簸地漂泊天涯。走的道是古道,騎的馬是瘦馬。飄零在天涯的游子面對如此蕭瑟的景色,怎不叫人肝腸寸斷啊!“枯藤”“老樹”“昏鴉”“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等只是單個意象,而整個小令的悲涼色彩是由這些單個意象有機組成的整體意象群所產生的,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妙合,活畫拼圖出一幅搖瑟人心的秋涼之境。
誦讀的要點是要學著內心有視像、口中會描畫的技巧。秋天所思,竟是人生走到如此境界,怎能不引發(fā)人之悲懷。語氣要舒淡凈雅,節(jié)奏不要勒得太緊,語速中慢,意在“思秋”。“夕陽西下”前可安個大氣口,長長舒放一口氣,再濃情托出“斷腸人在天涯”。
【斷句頓挫建議】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推薦名句】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
上一篇:《項羽·垓下歌》原文、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清】鄭 燮《為馬秋玉畫扇》吟詠松竹梅詩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