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寶髻松松挽就,鉛華淡淡妝成。青翠煙霧罩輕盈1,飛絮游絲無定。
相見爭如2不見,有情何似無情。笙歌3散后酒初醒,深院月斜人靜。
——司馬光·西江月
完全讀懂名句
1輕盈:指舞姿輕盈曼妙,飄忽不定。2爭如:猶言怎如。3笙歌:歌酒饗宴。
她挽著松松的云髻,臉上淡抹胭脂。蝶翼般的舞衣飄動,如青綠煙霧繚繞,輕盈的體態搖擺,柔和纖麗,又飄忽不定。
相見怎么如同不見?有情如何似無情?當歌酒歡饗結束之后,陶醉微醺的我才醒酒,望著庭院里斜照的月亮與萬物祥寧的景象。
詞人背景小常識
司馬光(公元1019—1086年),字君實,陜州夏縣涑水人,世稱涑水先生,謚號文正。司馬光是北宋重要的政治家、史學家,對中國歷史有甚大的貢獻與影響性,他與北宋最大的一場改革“熙寧變法”也有著密切的關系。這場變法由富有高遠理想的改革派王安石主道,目的在使北宋富國強兵,由內政到外交都進行大規模的革新,然而王安石變法過于倉促,雖然本意良善,但很多方法并不周全,用人也良莠不齊,因此引起保守派司馬光、歐陽修、蘇軾等人的阻撓,手腳窒礙不通。因此這些反對分子也一一被下放解職,司馬光憤而辭職,返回洛陽家里,著手撰寫史學大作,將他的政治理想寄托其中,共花費了19年的時間完成,宋神宗看了一部分后認為“鑒于往事,有資于治道”,因此賜名《資治通鑒》。
另一方面在政壇上,王安石為了要對抗這些保守派的反見,提出了“三不足”,即“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的口號,足見王安石的氣魄與專斷。然而現實上在舊黨不支持的情況下,實際政事運作只能委托一些奸佞新進,引起司馬光等人的不滿,也挑起了新舊黨爭,最后懷抱改革抱負的王安石落寞下臺。神宗過世后,太后高氏同情舊黨,請出高齡的司馬光為相,罷黜種種新法,然新法并非全不足取,全面罷黜似也不合情理,因此也引起朝野反對聲浪,司馬光也因操心政事過度,隔年即生病下世,此后新舊黨派相互更迭,直至北宋滅亡。熙寧革新是北宋中期的一場政治運動,許多著名宋代文士幾乎都卷入其中,司馬光更是其中反對派的首領,他并非頑固不冥反對改革,而是太過于了解現實窘況,認為執法不可倉促、求新,應考量百姓需求為要,只是后來與王安石陷入意氣之爭,兩人看法漸行漸遠。
名句的故事
司馬光《西江月》是其僅存的三首詞之一,可歸于婉約派,歷來對于這首詞是否真為司馬光所作都心懷猶疑,主因在于以司馬光在政治上剛正不阿的氣度,似乎不會寫這種柔情艷詞。但清代也有不少詞評家都肯定此詞是出自司馬光之手,馮金伯《詞苑萃編》(卷四品藻“范仲淹御街行”)云“人非太上,未免有情”來聲援司馬光。鄧廷楨《聽秋聲館詞話》卷十九也說:“同時范文正、韓忠獻均有麗詞,安知不別有寄托?”的確,魏晉時期王戎曾說:“圣人忘情,太下不及情,情之所鐘,正在我輩。”誠如他們所言,人非無情之物,即便剛強之人也并有其柔情之處,因此司馬光填寫《西江月》,讓我們更能了解他內心世界及其文學造詣。
關于《西江月》尚有一說,即是認為此篇是依托之詞,司馬光以佳人比喻宋神宗,因為神宗是支持王安石變法,司馬光于是以懷想佳人來隱喻自己不受重用,即便想見君王也不得相見。這種說法其實或許是聯想過多,因為司馬光能證明己志的機會太多了,尤其撰寫《資治通鑒》,通篇皆清楚揭示其政治抱負,且神宗也甚為支持,不僅提供藏書也派史館人員協助,實不需要一定要在詞中展現心志。
本篇名句擷取于《西江月》下片,上片詞先描述佳人鉛華妝飾之美,詞風艷麗勝絕,下片則書寫作者眷念、柔情之至,以深情雋永取勝。“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是整篇最扣人心弦的詞句,以若有似無的情思環環相纏,敲打進讀者的內心深處。“有情何似無情”之句,援引自晚唐詩人韋莊《長干塘別徐茂才》一詩,當時由于藩鎮割據,上下分崩離析,韋莊于戰亂時期送別了友朋,心有所感,嘆道:“亂離時節別離輕,別酒應須滿滿傾。才喜相逢又相送,有情爭得似無情?”由于離亂時期,使得人心習慣分離,別離之情也漸漸淡了,但人非草木,又豈能對別離毫無感受呢?
歷久彌新說名句
“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講的是一種歷經滄桑后的感觸,它并非要“不見”、“無情”,只是在喧鬧后的沉靜中心有所慨,因此在解釋這兩句時要特別小心,因為這種意境只能意會不能言傳。若說感情的境界,最上層是“相見爭如不見”,那么一般人最能理解的或許是“相見不如不見”,雖位居下層,卻是我們最常身體力行的。在吳淡如的一篇散文《朋友》中,曾經分析現代人交友的一些現象,其中提到她自己在交友過程中“對朋友幾乎是不挑的,不預設任何立場,除非磁場大不相同,除非相見不如不見”。的確,道不同不相為謀,如果不能互相秉持信任、關懷,不能互相提攜成長、分享,那么還是維持淡淡之交,更糟的就真的相見不如不見。
“相見不如不見”若是語意含情,有時也可以達到“相見爭如不見”的意境。在郁達夫《馬櫻花開的時候》一文中,男主角因為黃疸病住院,在修道院似的病囚生活中,他邂逅了來醫院服務的修女,文中稱為“牧母”,這位女士成為男主角病榻中慰藉良伴。然而在男主角即將出院之際,牧母離開上海前往香港的醫院服務,她猶豫著是否要親口說再見,因為“若來面別,難免得不動傷感,所以相見不如不見”?????????????????????????????。于是這位牧母留下一封信,就悄悄地離去,只將心中千萬叮嚀與關懷寄托其中。正因為如是之情懷,此處的“相見不如不見”也同似于司馬光“相見爭如不見”、韋莊“有情爭得似無情”的嘆慨。在人生漫漫長路上,朋友相聚時光有限,別離總不時出現,因此只能嘆道“相見爭如不見,有情何似無情”。
上一篇:《昨夜西風凋碧樹,獨上高樓,望盡天涯路》宋詞名句解讀鑒賞
下一篇:《一懷愁緒,幾年離索。錯!錯!錯》名句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