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歌行并序
開元二十六年,客有從元戎出塞而還者(1),作《燕歌行》以示適。感征戍之事,因而和焉。
【題解】
本篇選自《高適詩集編年箋注》。
高適(約700—765),字達夫,渤海蓨(今河北景縣)人。少孤貧,為人落拓不拘小節,曾往來東北邊陲。天寶中舉有道科,授封丘尉。后辭官客游河西,為哥舒翰書記。安史亂后,歷任淮南、西川節度使,終散騎常侍,封渤海侯。詩以七言歌行最富特色,大多寫邊塞生活。與岑參齊名,并稱“高岑”。有《高常侍集》。今注本有劉開揚《高適詩集編年箋注》。《燕歌行》,樂府《相和歌辭·平調曲》舊題。以三國魏曹丕所作二首為最早,均寫女子懷遠,為較早的七言詩體。后人所作多寫東北邊地征戍之事。
漢家煙塵在東北(2),漢將辭家破殘賊(3)。男兒本自重橫行(4),天子非常賜顏色(5)。摐金伐鼓下榆關(6),旌旆逶迤碣石間(7)。校尉羽書飛瀚海(8),單于獵火照狼山(9)。山川蕭條極邊土(10),胡騎憑陵雜風雨(11)。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大漠窮秋塞草腓(12),孤城落日斗兵稀(13)。身當恩遇常輕敵,力盡關山未解圍。鐵衣遠戍辛勤久(14),玉箸應啼別離后(15)。少婦城南欲斷腸(16),征人薊北空回首(17)。邊庭飄飖那可度,絕域蒼茫無所有。殺氣三時作陣云(18),寒聲一夜傳刁斗(19)。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20)。君不見沙場征戰苦,至今猶憶李將軍(21)。
【注釋】
(1)元戎:主將,統帥。此處指營州都督、河北節度副使張守珪。開元二十三年,張以破契丹之功拜輔國大將軍、右羽林大將軍,兼御史大夫。后其部將敗于奚族余部,守珪隱其敗狀,妄奏戰功。高適從“客”處得悉實情,寫了這首詩,寓諷刺之意。(2)漢家:與下句“漢將”均借漢指唐。(3)殘賊:指叛唐的契丹族、奚族殘余。張守珪大破契丹后,其余部又脅迫奚族反唐。(4)橫行:縱橫馳騁。(5)賜顏色:猶賞臉。(6)摐(chuāng)金伐鼓:鳴金擊鼓。借指出兵打仗。摐,撞擊。金,形似鑼的銅制軍樂器。榆關:指山海關。在今河北秦皇島市東北。(7)碣石:碣石山,在今河北省昌黎縣北。這里泛指東北濱海地帶。(8)校尉:次于將軍的武官。這里泛指邊防長官。羽書:上插羽毛以示緊急的軍書。瀚海:大沙漠。(9)單于:借匈奴君主指敵方首領。獵火:戰火。古人以“會獵”作戰爭的借代辭。狼山:即狼居胥山,在今內蒙古西北部。(10)極邊土:臨近邊疆的盡頭。(11)憑陵:仗勢侵犯。(12)窮秋:秋末。腓(féi):草木枯萎。(13)斗兵稀:戰斗的士卒愈來愈少。應上句“半死生”。(14)鐵衣:借指身披鐵甲的戰士。(15)玉箸(zhù):玉制筷子。比喻女子的雙淚。(16)城南:長安居民區在城南。借指家鄉。(17)薊(jì)北:今天津市薊縣以北地區。泛指東北邊地。(18)三時:即整天。一天分早、中、晚三時。陣云:戰場上象征殺氣的云。(19)刁斗:古代軍中所用器具。又名“金柝”,銅質。白天可供一人燒飯,夜間敲擊以巡更。(20)死節:指為國捐軀。節,氣節。顧勛:考慮功名。(21)李將軍:李廣,漢武帝時名將。
【導讀】
作為邊塞詩的代表,此詩雄渾悲壯,風骨凜然。詩意在慨嘆征戰之苦,譴責將領驕傲輕敵,荒淫失職,造成戰爭失利,使戰士受到極大痛苦和犧牲,反映了士兵與將領之間苦樂不同,莊嚴與荒淫迥異的現實。詩雖敘寫邊戰,但重點不在民族矛盾,而是諷刺和憤恨不恤戰士的將領。同時,也寫出了為國御敵之辛勤。主題仍是雄健激越、慷慨悲壯的。
全詩簡練地描寫了一次戰爭的全過程。開頭八句寫出師,說明戰爭的方位和性質:“摐金伐鼓下榆關,旌旆逶迤碣石間”。第二段八句,寫戰斗危急和失敗,戰士們出生入死,將軍們荒淫無恥:“戰士軍前半死生,美人帳下猶歌舞。”第三段十二句,寫被圍戰士的痛苦:“鐵衣遠戍辛勤久”,以及他們浴血奮戰,視死如歸:“相看白刃血紛紛,死節從來豈顧勛。”另方面也寫征夫思婦久別之苦,邊塞的荒涼,渴望有好的將軍來統領。
詩的氣勢暢達,筆力矯健,氣氛悲壯淋漓,主旨深刻含蓄。用韻平仄相間,抑揚有節,音調和美。是邊塞詩的絕佳之作。
【思考】
1.圍繞“大漠窮秋塞草腓,孤城落日斗兵稀”展開想象,寫一段情景交融的文字。
2.詩的結尾為什么說“至今猶憶李將軍”?
上一篇:從軍行七首(選三)閱讀理解
下一篇:《岑嘉州詩箋注》白雪歌送武判官歸京·閱讀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