送孟浩然之廣陵
李白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
【題解】
選自《李太白全集》。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自號青蓮居士。唐代大詩人。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出生于中亞的碎葉城(今屬俄羅斯)。五歲,隨父遷居綿州昌隆(今四川江由縣)青蓮鄉。少時“通詩書,觀百家”,吟詩作賦,輕財任俠。25歲,“仗劍去國,辭親遠游”,歷江陵、洞庭、廬山、金陵、揚州。后西上,漫游云夢,寓居安陸,與宰相許園師孫女結婚。北上太原,東至齊魯,游蹤遍及大半中國,對社會生活頗有體驗。天寶元年,經吳筠等推薦,應玄宗詔征赴長安,為翰林供奉。因抱負不得施展,且遭權貴讒毀,天寶三年春求去,作第二次漫游。同年,在洛陽與杜甫相識,結為至交。此后,輾轉于河北、東魯、梁宋等地。62歲,病逝于當涂縣。一生坎坷漂泊,涉歷甚廣,所受(縱橫家、儒家、道家)思想影響龐雜。加之游俠精神,鑄成傲岸不馴的性格。其詩猛烈抨擊黑暗現實,藐視權貴,揭露統治集團的腐朽,為人民苦難大聲疾呼;不倦地追求自由,熱情地贊美祖國大好河山。詩想象豐富,感情奔放,意境波瀾壯闊,語言明凈華美,多有“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飾”之美。善于從民歌和神話中汲取營養,結合運用神話、幻想和夸張等表現手法,開拓出瑰麗多彩的形象領域,把我國浪漫主義詩歌推向高峰。在文學史上產生了巨大影響。與杜甫齊名,世稱“李杜”。又有“謫仙”、“詩仙”之稱。對詩歌體裁,能眾體兼備,尤擅長七古和七絕。《蜀道難》、《行路難》、《夢游天姥吟留別》、《望廬山瀑布》、《丁都護歌》、《靜夜思》、《早發白帝城》、《梁甫吟》等,均是廣為流傳的千古絕唱。有《李太白集》。
李白大約在開元十三年,他乘船出峽走向了更為廣闊的天地,開始了以安陸為中心的為期十年的漫游。在這期間,他結識了隱居襄陽鹿門的詩人孟浩然,他們磋商學問,論評時政,登臨黃鶴樓賦詩作歌,結下了深厚的友誼。孟浩然下過兩次揚州,都在開元十六年進京求仕之前。《送孟浩然之廣陵》寫于浩然第一次去揚州,表達了李白對好友孟浩然的深情厚誼。
【解讀】
全詩四句,詩意發展分兩層。
“故人西辭黃鶴樓,煙花三月下揚州。”〔老朋友孟浩然和我在名聞遐邇的黃鶴樓分別,他在花團錦簇煙波浩渺的陽春三月,乘船順流直下,去到揚州。〕
第一層,交代了辭別的地點是“黃鶴樓”,時間是“煙花三月”,所去之地是天下最繁華的都市“揚州”。詩用多彩的筆描繪出了一派南國明媚的春光。
第一句,突出了辭別的地點“黃鶴樓”,給送別染上了一層深沉的文化色彩。
“故人”,指詩人的摯友孟浩然。“故”字,表明了李、孟交往時間之久,結下的友情之深。李白出峽后在長江中下游的廣闊區域內漫游了十年,結識了頗負盛名的詩人孟浩然。年輕的詩人李白對比他大十二歲的孟浩然傾心敬慕。“故”字,洋溢著李白對孟浩然的無比親昵與深厚情誼。“西辭”與題中的“送”字相照應,寫出了“故人”的告別與詩人的送別之意。“辭”前“西”字,交代了送別之地的方位,長江中游蛇山上的“黃鶴樓”;所去之地的方向,長江下游的“揚州”。這樣的詩句似信手拈來,毫無雕飾,令人頗有天然自成之感。故人辭“黃鶴樓”而去,這使得兩位詩人的“告別”和“黃鶴樓”緊緊聯系在一起。相傳黃鶴樓是仙人乘鶴升天之地,在這樣一個有著濃厚神話色彩的地方送別,就有了特別美的內含與情味。“黃鶴樓”歷盡人間滄桑,飽經風云變幻,它是我們中華民族悠久歷史的見證,它是炎黃子孫勤勞智慧的結晶,它是燦爛文化的象征。兩位詩人在這一特定情景中告別,使“送”與“辭”的含義更為豐富深沉,感情色彩更為清麗明快;同時,也賦予了“送”與“辭”歷史的和文化的色彩。
第二句,極為形象地描繪了陽春三月柳如煙花似錦的明媚春光;交代了“下”的時間、地點、背景及其豐富的蘊含。
“三月”,是一個很美的字眼,大自然賜予了它美的情彩;“三月”,是一個明媚的時節。“三月”前冠以“煙花”,更增添了秀麗的美色。“煙”,映著楊柳婀娜的醉態;“煙”,有著清淡縹緲的意象。“煙”與“花”相融合,呈現出了“煙花”浩渺無垠的景象。縹緲柔和的“煙”又襯出了“花”的艷姿麗色,使“花”的形象更為感人。“三月”,從整個空間寫出了春花爛漫春煙彌漫日煦風和的一派春光,描繪出了南國陽春神話般美妙的境界。在這樣的背景之中“下揚州”,其情味更濃,韻致更美。“下”緊承“西辭”,頗含“一帆風順”之意,形象地寫出了江流的奔涌,船行的疾速,一發不可遏止的氣勢。“下”的感情色彩極為強烈,它映照出了詩人對“揚州”的向往之情,更表達了詩人對密友乘船東去的思念。時人有“揚一益(成都)二”之說,揚州是天下第一繁華都市。孟浩然是在“煙花三月”的時節而“下”,沿途是“煙花”浩渺的美妙風光,“下”的是十里煙花的名都“揚州”。這對年輕的詩人李白來說,是百倍企盼千倍憧憬的。因而,詩人雖也有些許的惆悵,但毫無憂傷,精神振奮昂揚,激情澎湃,富有美妙的遐想。據有關專家考辨,孟浩然曾兩度下揚州,這首詩為孟浩然第一次去揚州時送別之作。孟浩然為了實現自己的宏愿而東下揚州,其心境與“煙花三月”的春色極為協調。“煙花三月下揚州”,寫出了美好的時令,美好的旅程,美好的揚州;寫出了詩人美好的遐想,美好的追求;映照出了兩位詩人之間純真的情,篤厚的誼。
“孤帆遠影碧空盡,唯見長江天際流。”〔友人的乘船越行越遠,望去愈遠愈小,好像消失在明朗的天空中。只見那浩浩蕩蕩的長江水,向遙遙的天邊流去。〕
第二層,寫出了“帆影”、“孤遠”、“盡”的悠遠縹緲的境界;寫出了“天際流”的非凡氣勢,與悠悠滿江情。
第三句,形象地寫出了“帆影”漸遠,“盡”于“碧空”的動態景象。“盡”字洋溢著美好的詩意,美好的遐想。
“孤帆”,形容只舟獨帆。孟浩然登舟揚帆啟程東下,在波翻浪涌的江流中,“孤帆”行進,固然有遠離摯友孤身奮斗的惆悵,但更有奮然向上的精神。“遠影”,映照出了“孤帆”悠遠迷蒙的意象。“帆”“影”相承,“孤”“遠”相銜,刻畫出了船帆急流直下,而不可擋的勢頭。同時,也極為細膩地描繪出了佇立樓頭昂首凝望的李白的神態,詩人的心神隨“影”而“遠”,直至“帆影”“盡”于“碧空”。“碧空”,湛藍,深沉,無際。“空”前用一“碧”字,使天空變得晶瑩透明,下面是清澈碧透的江水,上下輝映,幻化出一個闊大美妙的境界,自然地喚出了后文的“盡”字。“盡”字,意境極深,藍的天,清的水,溶進遠去的“帆”,化進逝去的“影”。這一美妙的境界,令人尋味,思悟。“碧空盡”緊承“下揚州”,“碧空”“煙花”上下輝映,整個空間美妙無比,整個境界煙花迷蒙。“孤帆遠影”“下揚州”,又是一串美好的形象,十里煙花的揚州與“孤帆遠影”融合在一起,境界更美,不但沒有別離的“孤遠”之感,而且使“帆影”充滿了美好的理想與美好的憧憬。詩人李白感到摯友孟浩然東“下揚州”,雖是孑然一身,但是為了追求美好的未來,迎接美好的明天,一切別恨離愁都不復存在了。“下揚州”與“碧空盡”暗合,“盡”含著“下”,東下而“盡”于“碧空”,這里有難以盡言的意境美,韻致美。“下”映帶出“盡”,“帆影”雖“盡”而友誼的潮水卻奔騰不息。“孤帆遠影碧空盡”,確實達到了言有盡意無窮的純青的藝術境界。
第四句,通過“天際流”的宏觀描繪,烘托出了李、孟的滔滔長江載不動,滿江春水溶不下的情誼。
“天際”,意境遠而邈。“天際”上接廣漠的碧空,下銜流闊浪涌的大江。詩人佇立樓頭,翹首望遠,只見“孤帆”由近及“遠”,由遠及“盡”,只剩下向“天”之盡頭滾滾而去的“流”。“流”,所描繪的是一派洶涌澎湃的動態景象。浩蕩的長江波涌浪飛,一瀉千里,涌向天際,奔向蒼穹,萬千的氣象,磅礴的氣勢,壯觀雄奇。孟浩然東下揚州,在浩瀚的“碧空”之中消逝了。“碧空盡”導出“天際流”,“帆”“盡”唯有“流”。“碧空盡”,飽含著送行人的“情”。“盡”字,映出了李白目送浩然時間之久,留戀之切。“唯見”,是對“天際流”的強調,它具有選擇性,它把長江天際之“流”的放大鏡頭拉到了讀者眼前,令人幻化出詩人面對“天際流”異常專注的神情。長江的水融進了詩人的友情,詩人的思念化進了“天際流”。滔滔的江水啊,幾多悠悠的別情!
【綜述】
此詩是寫李白在黃鶴樓送別摯友孟浩然時的情景,表現了兩位詩人依依惜別的深情。
這是一首著名的送別詩,寫得情景交融,情寓景中。前二句敘事,交代了送別的時間、地點和人物,以“煙花三月”的樂景,反襯送別的愁情。后二句,寫“孤帆”在浩蕩的“長江”上“盡”于“碧空”,表達了詩人對老朋友離去的無限眷戀,顯示出詩人與孟浩然交往之密,友情之深。
上一篇:李清照《如夢令》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李白《望廬山瀑布》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