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觀滄海》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東臨碣石①,以觀滄海。
水何澹澹②,山島竦峙③。
樹木叢生,百草豐茂。
秋風蕭瑟④,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漢燦爛,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詠志⑤。
【注釋】
這是一首通過描寫大海吞吐日月、包蘊萬千的壯麗景象,以及祖國河山的雄偉壯麗,以抒發胸懷天下的進取精神的作品,曹操作。觀:欣賞。海:指渤海。曹操,字孟德,一名吉利,小字阿瞞,東漢末年杰出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三國中曹魏政權的締造者,其子曹丕追尊其為魏武帝。
①碣(jié)石:山名。碣石山,在現在河北省昌黎。
②澹澹(dàn dàn):水波搖動的樣子。
③竦峙(sǒng zhì):高高地聳立。竦:通“聳”,高。峙,挺立。
④蕭瑟(xiāo sè):草木被秋風吹的聲音。
觀滄海
⑤詠志:表達心志。
【大意】
東行登上碣石山,來觀賞滄海。
海水寬闊浩蕩,山島高高挺立。
草木一叢一叢,十分繁茂。
秋風吹動樹木發出悲涼的聲音,巨大的波浪在海中涌起。
太陽和月亮的運行,好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出發的。
銀河星光燦爛,也像是從這浩瀚的海洋中產生出來的。
太高興了,就用這首詩歌來表達自己內心的志向。
【賞析】
登上碣石山俯視大海的那個人,是當時勃勃英姿、意氣風發的曹操。在山上面對著渤海,看到的是搖搖晃晃的渤海。大海正涌起陣陣波濤,這宏偉的景象是力量的象征。大海茫茫,碧波萬頃,一望無垠,只有腳下的山島高高地聳立在海心。這時站在山上,第一眼看到的是大海的全景。目光跟隨著大海的波浪來到腳下,山島巍然。在這茫茫大海中,孤立的山島有著和曹操一樣的寂寞,但更多的是堅持和倔強。此情此景,他下意識地轉身,那里是一片欣欣向榮的景象,其中有無限的生趣。忽然,草木搖動起來,那是一陣秋風所引起的,隨之而來的,是悲涼、蕭瑟的聲音。但沒有時間留給人心生凄然,滔天的波瀾來得如此突然,讓人連驚嘆都有點來不及。
大海波涌連天,驚濤拍岸的聲音讓人心悸。在曹操眼中,卻又有了另一番風味。那狂暴的海風吹得他衣襟獵獵,巨浪拍岸震耳欲聾,立在高山上的那個人,卻仿佛沒有感受到,沒有聽到。在這狂風巨浪中,他看到了太陽,看到了月亮。不只是運行不息的太陽和月亮,還有星光燦爛的銀河,都包蘊在這滄海之中。太陽和月亮每天從東方升起來,繞天一周,又向西方落下去,好像從海里升起又落到海里去一樣。星光燦爛的銀河,斜貫在天空,它那遠遠的一端垂向大海,就好像發源于滄海一樣。滄海是如此的遼闊,它吞吐日月,含孕群星。天連水,水連天,浩浩蕩蕩無邊無際,壯觀得無以復加,讓看到的人心潮澎湃,讓想到的人忍不住引吭高歌。
【拓展】
毛澤東曾作《浪淘沙·北戴河》,同樣表達了自己的雄心壯志,其中也向曹操表示了敬意。全詞如下:
大雨落幽燕,白浪滔天,秦皇島外打魚船。
一片汪洋都不見,知向誰邊?
往事越千年,魏武揮鞭,東臨碣石有遺篇。
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
上一篇:《行路難(其二)》譯文|注釋|大意|賞析
下一篇:《賀新郎·別友》譯文|注釋|大意|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