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詩
王統(tǒng)照
如果陸地沉了,
也沒的說話。
如果世界俱燼于火災(zāi),
也沒得話說。
陸地上仍有青草之糧,世界上仍留有生機,
我的心情終是燃著!
淚痕終是凝在眶里!
(選自《童心》商務(wù)印書館1925年2月版)
【賞析】
《小詩》一詩,作者寫于五四退潮之后的1921年,當(dāng)時軍閥混戰(zhàn),民不聊生,政治腐敗,詩人對丑惡的現(xiàn)實感到極度不滿和厭惡,但又苦于找不到出路,于是時常感到前途的虛空。這首詩便反映了詩人極力要從這虛空、惆悵、頹唐中擺脫出來的心境。
詩一開始,連用了兩個假設(shè)句“如果……如果……”而且所假設(shè)的“陸地沉了”,“世界俱燼于火災(zāi)”,都是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詩人在這里極言不可能發(fā)生的事情,正是為了營造出一種冷峻、凝重的氛圍。詩歌要講究情緒與氣氛的渲染,講究感情的回流,詩人一連運用兩個假設(shè)句,起到了強化感情的作用。兩個“如果”之后,詩便來了一個轉(zhuǎn)折,“陸地上仍有青草之糧,世界上仍留有生機,/我的心情終是燃著!/淚痕終是凝在眶里!”詩的感情在這里達到了最高點,只要世界還存在,只要世界還有一線生機,那么,“我”的心火始終是燃燒著的,感情始終不會滅絕。詩人表達了絕不逃避現(xiàn)實、遁入空門的決心。雖然在現(xiàn)實中四處碰壁,但詩人絕不再彷徨、頹唐,只要前路還有一線光明,那么就要堅定不移地走下去。詩人在他的散文《陰雨的夏日之晨》中曾講過“平靜是一時的慰安,奮動是人生的永趣。”這首詩中也同樣隱含了這一意思,詩人要在奮動中追求人生的主旨,讓奮越的心火燃燒。
全詩的氛圍是沉郁而凝重的。詩人一面唱著悲歌,一面在尋覓和探索,詩中所流露的精神痛苦是顯而易見的,令人讀后“淚痕終是凝在眶里”。
(伍慷)
上一篇:王牌(臺灣)《竹》詩詞原文及賞析
下一篇:王野《讀史》詩詞原文及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