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征
紅軍不怕遠征難,萬水千山只等閑。
五嶺逶迤騰細浪,烏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橋橫鐵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軍過后盡開顏。
【注釋】七律:七言律詩的簡稱。每首八句,每句七個字,偶句末字押平聲韻,首字可押可不押,一韻到底,講究平仄,中間四句要求對仗。這首詩是毛澤東一生詩歌創(chuàng)作中所寫的第一首七律,也是第一首律詩。相對于詩,毛澤東更喜歡寫形式自由一些的詞,填詞似乎更符合他的性格。
長征:因第五次反“圍剿”失利,中央紅軍在江西根據(jù)地無法立足,從一九三四年十月開始實施戰(zhàn)略轉移。中央紅軍主力第一方面軍途徑福建、江西、廣東等十一個省,歷經無數(shù)血戰(zhàn),翻越高山十八座,橫渡河流二十四條,行程二萬五千里,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勝利到達陜北。“長征”語出王昌齡的《從軍行》:“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毛澤東曾給他在長征期間創(chuàng)作的詩,作注加以說明:“萬里長征,千回百折,順利少于困難不知有多少倍,心情是沉郁的。過了岷山,豁然開朗,轉化到了反面,柳暗花明又一村了。以下諸篇,反映了這一種心情。”本詩最早發(fā)表于一九五七年一月號《詩刊》。
紅軍:中國工農紅軍第一方面軍。
遠征:長途行軍、戰(zhàn)斗,指長征。
難:困難,指艱難險阻,包括大自然的和人為的。
萬水千山:萬、千,虛數(shù),形容跋山涉水之多。指長征途中的艱難險阻。
只等閑:一般,尋常,隨便,等閑視之。
五嶺:指綿亙于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省之間的大庾嶺、騎田嶺、萌渚嶺、都龐嶺和越城嶺。這五座大山嶺嶺相連,最高的越城嶺主峰海拔超過二千二百米。五嶺處于南嶺山帶的主體部分,故亦稱南嶺。紅軍長征初期曾經過此地。中央革命根據(jù)地在五嶺北面,一九三四年十月~十一月,中央紅軍自江西雩都出發(fā),即沿丘嶺北坡,先后渡過信豐河及瀟水、湘水,旋又越過越城嶺,西進湘黔。
逶迤:綿亙蜿蜒,長而曲折的樣子,形容綿延的山脈。劉禹錫《洞庭秋月行》,“山城蒼蒼應寂寂,水月逶迤繞城白。
細浪:騰越的細小波浪。
烏蒙:烏蒙山,起于云南省祿勸縣東北二百八十里,跨越云南、貴州兩省交界的十三個縣,東北走入貴州,稱七星山,至湖南界而止,通稱烏蒙山脈。它由三列東北——西南走向的山脈組成,北臨金沙江,上有十二峰,雄拔陡絕,盤旋七十余里,平均高度約海拔二千四百米,最高峰石巖尖高達海拔三千八百米。一九三五年一~四月間,紅軍長征經過烏蒙山。
磅礴:廣大無邊,氣勢雄偉。
走泥丸:滾動的小泥球,《漢書·蒯通傳》:“必相率而降,猶如孤上走丸也。”
金沙水:金沙江,位于長江上游,自青海省玉樹縣至四川宜賓之間的江段。金沙江穿越崇山深峽,兩岸盡是高聳入云的懸崖峭壁。一九三五年五月,中央紅軍在云南省祿勸縣西北的絞平渡巧渡金沙江,留下一段傳奇故事。水,金沙江的浪。最早詩中用的是“浪”字,后改“水”字。原因之一是避開“細浪”的“浪”字,減少重復。
拍:拍打,形容浪的強勁。
云崖:懸崖,高入云霄的石崖,形容兩岸懸崖之險峻。最早詩中用的是“懸崖”。
暖:暖熱的感覺。紅軍渡金沙江時,天氣炎熱。金沙江夾在高崖之間,流動的是一股一股的熱風,所以江邊更熱。
大渡:大渡河,發(fā)源于四川、青海兩省交界處的果洛山,流經四川西部山地,至樂山縣以下江段稱泯江,從宜賓入長江。大渡河兩崖多峭壁峻嶺,水流湍急,異常險惡,超過烏江、金沙江。清末,太平大國翼王石達開在此慘遭全軍覆沒。一九三五年五月下旬,紅軍抵達瀘定橋之前,守敵已將橋板基本拆除,只剩下鐵索。五月三十日,紅四團組織二十二人的突擊隊,勇士們冒著對岸守敵密集的彈雨,攀緣著鐵索沖過對岸,創(chuàng)造了“飛奪瀘定橋”的奇跡。毛澤東于紅軍占領鐵索橋后的第三天從此渡過大渡河。
橋:瀘定橋,大渡河上的一座鐵索橋。位于瀘定縣西,是由四川通往西藏的要道。建于公元一七○七年,橋身由十三根錨固于兩岸的鐵索組成。鐵索粗如飯碗,每根相距在一尺以上,九根并列,上鋪木板,作為橋面,其余四根作為兩旁的欄桿。橋長一百多米,寬三米。橋身距水面約有百米,水中是急湍激流。人行走橋上橋體搖晃不定,令人膽寒。
橫:橫旋,橫擋,形容橋的障礙難以逾越。
鐵索:去掉木板后光滑的鐵索鏈。
寒:寒冷的感覺。紅軍渡大渡河時雖在五月末六月初,但天氣比五月初過金沙江時要冷。由于山高、下雨,夜晚異常寒冷,好似冬天一樣。也比喻紅軍強奪大渡橋戰(zhàn)斗的驚心動魄。
更喜:更加歡喜。更,有轉變的意思。因為越過雪山草地,就走過了長征途中最艱苦的路段。
岷山:位于青藏高原東部邊緣,地跨甘肅、四川兩省,呈西北——東南走向,嘉陵江的支流白龍江將它分割成平行的兩列山脈。其北支有十余座山峰的海拔在四千五百米以上,最高者達四千九百二十米;南支也有數(shù)十座山峰在海拔四千至四千五百米以上,主峰雪寶頂海拔五千五百多米。這些山峰,空氣稀薄,山頂終年積雪,很少有人從此經過。一九三五年九月中旬,紅軍長征在攻破天險臘子口后,翻越這座高山,也是長征途中的最后一座大雪山。
千里雪:千里,虛數(shù),形容終年積雪的覆蓋地域大。指過雪山的艱苦歷程。
三軍:泛指紅軍全軍。中國古代兵制,軍隊分上、中、下三軍,或左、中、右三軍,或前、中、后三軍,近代又有海、陸、空三軍,故統(tǒng)稱全軍為三軍。
開顏:笑,指高興、歡樂。紅軍經過三個月的艱苦跋涉,走過了雪山、草地,他們既為走出最困苦的環(huán)境而快樂,又為走過這樣艱險的道路而自豪。陸游《鷓鴣天·家住蒼煙落照間》:“貪笑傲,任衰殘。不妨隨處一開顏。”
【譯文】紅軍不怕長征路上的艱難險阻,
即使是萬水千山我們也是等閑視之。
五嶺蜿蜒曲折,
河水騰越著細小的波浪。
烏蒙山氣勢磅礴,
但也對于革命戰(zhàn)士也不過是個小泥球罷了。
金沙江的波濤洶涌,
不停地拍打著兩岸的峭壁,
江上流動著一股股灼熱的氣浪,
鐵鎖橋橫貫于大渡河上,
光滑的鐵鎖鏈給人以冰冷的感覺。
但是更讓人欣喜的是在翻越了千里雪山之后,
我們的革命志士都為成功而喜笑顏開。
【賞析】《長征》一詩,是紅軍兩萬五千里戰(zhàn)略轉移和向抗日戰(zhàn)場大進軍的光輝寫照和熱情歌頌。它生動地描寫了長征那艱險壯闊的場面,細致地刻畫了紅軍不怕困難、勇于戰(zhàn)勝困難的英雄氣概。《長征》作為一首中國革命的不朽史詩,是革命浪漫主義與革命現(xiàn)實主義結合的杰出典范,是革命樂觀主義的不朽之作。
首聯(lián)以直白的詞匯、豪邁的語勢,高屋建瓴,總領全詩,高度概括出紅軍在長征中不畏艱難險阻、勇往直前的英雄氣魄。它以革命樂觀主義精神和革命浪漫主義風格,成為全篇的綱領。
“不怕”兩字,鏗鏘有力下筆千鈞,開門見山點明全詩的主題,以堅定的語氣表現(xiàn)出紅軍面對長征過程中來自于軍事、政治、自然等方面,以及內部王明左傾機會主義路線和張國燾分裂主義所造成的千難萬險,勇往無前,無堅不摧。
“等閑”兩字則將困難輕輕一瞥,加深了對“不怕”的表述,表現(xiàn)出紅軍藐視困難、從容不迫的斗爭精神。
“萬水千山”以靜寫動,以艱難險阻為主體,展現(xiàn)了一幅濃縮紅軍長征壯闊歷程的總覽圖。
頷聯(lián)承接“千山”,沿著紅軍長征的路線,俯瞰五嶺和烏蒙山這兩個典型的高山峻嶺為代表,以點帶面地描繪了一組空中鳥瞰圖:在英勇無比的紅軍面前,綿延數(shù)省的險峻的五嶺群山,僅僅像水面上微微騰越的細小波浪;廓大接天的烏蒙山不過是一個滾動著的小小泥丸。
作者先用“逶迤”和“磅礴”的夸張手法極言山勢雄險,用的是“揚”的手法,而后用“細浪”和“泥丸”的比喻手法言其渺小,用的是“抑”的手法,這抑揚之間描繪出紅軍讓高山低頭的頂天立地形象。“騰”與“走”的擬人化動態(tài)描寫,使靜止的山變成了動態(tài)的物象,大山與紅軍都靈動起來。此聯(lián)可謂想象超絕,以小喻大,以微喻著,用語新奇,境界開闊,氣象萬千。
頸聯(lián)承接“萬水”,近看金沙江兩岸和大渡河上的鐵索橋,描繪了一組放大的特寫圖:紅軍在炎熱的天氣中渡江,金沙江的浪濤拍擊著陡峭的兩岸,給人以暖熱的感覺;紅軍在陰冷的天氣中奪橋,瀘定橋的鐵索橫懸在急流的河面,寒光凜凜。“暖”、“寒”,既狀寫了天氣情況,又寫出了心理感受。
作者以兩種感覺互相對比,既表達了紅軍渡過金沙江后的喜悅,又表現(xiàn)了奪取瀘定橋的驚心動魄,足見紅軍的神勇無敵。一“拍”一“橫”也是以動寫靜的手法。此聯(lián)對仗自然、工整,以自然環(huán)境寄寓無限感慨,極具氣勢。
尾聯(lián)描述了紅軍長征的最后歷程。翻越“千里雪”的岷山,其困難程度遠遠超過“逶迤”的五嶺和“磅礴”的烏蒙山,但這時由于勝利在望,心情舒朗,“喜”由心生,眼中望去的風雪交加路也就變得微不足道了。最后以“開顏”收篇,寫出了紅軍翻過雪山后一片歡騰的喜悅之態(tài),同時預示了長征的徹底勝利。
縱觀全詩,氣勢磅礴,格調高昂,筆力雄健。不僅大處雄渾,節(jié)奏強烈;而且小處精細,抑揚頓挫。詩中對仗極為工整,用詞極為精當。對貌似強大、窮兇極惡的敵人不屑一顧,對不畏艱險、勇敢樂觀的紅軍將士盡情謳歌。這種傲視山川的奪人之氣,非百戰(zhàn)百勝、總攬全局的三軍統(tǒng)帥、一代偉人而不能擁有此胸懷,《長征》詩句亦非有此胸懷而不能出此語。這就是毛澤東的藝術風格,這就是毛澤東詩詞藝術的魅力所在!
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
鐘山風雨起蒼黃,
百萬雄師過大江。
虎踞龍盤今勝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將剩勇追窮寇,
不可沽名學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間正道是滄桑。
【注釋】人民解放軍占領南京:中國人民解放軍發(fā)起渡江戰(zhàn)役后,于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三日午夜攻克了蔣介石國民黨的政府總統(tǒng)府所在地——南京。它是長江流域的歷史名城,史稱建業(yè)、金陵,早在公元前四七二年就已筑城。三國時代,公元二二九年,吳國從武昌遷都于此,時稱建業(yè)。其后有不少朝代以此為都。太平天國也在此建都,并改其名為“天京”。此詩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最早發(fā)表于人民文學出版社一九六三年十二月版《毛主席詩詞》。
鐘山:即紫金山,位于南京市東北十五里,山勢高峻,最高峰海拔四百多米。古來詩文多以鐘山象征南京。這里指代南京。傅作霖《決絕詞》:“鐘山風雨今依舊,夜夜銅鴕泣草萊。”
風雨:狂風暴雨,暗指社會時勢。
蒼黃:變化急劇的意思。杜甫《新婚別》:“誓谷隨君去,形勢反蒼黃。”
百萬雄師:一百萬勇猛的解放軍正規(guī)部隊。百萬,實數(shù)。雄師,勇猛無敵的軍隊,此處指人民解放軍。
虎踞龍盤:像老虎蹲坐,像巨龍盤繞,形容地勢優(yōu)越。《太平御覽·吳錄》說三國時諸葛亮看到南京的地形后贊嘆說:“鐘山龍盤,石頭虎踞,此帝王之宅”。石頭,即石頭山,又名清涼山,在南京城西,秦淮河畔。李白《永王東巡歌》:“龍盤虎踞帝王州”。
慨而慷:激昂慷慨。曹操《短歌行》有:“慨當以慷,憂思難忘”,表達憂郁之意,毛澤東在這里反用其意。
“宜將”名:宜,應該。將,把,以。剩勇,余勇,沒有用完的勇氣。這里指旺盛的士氣。《孫子·軍爭篇》:“圍師必闕,窮寇勿迫,此用兵之法也。”這里反用其法。追窮寇,追殲失敗逃跑之敵。
沽名:沽名釣譽,追求虛名。沽,買。
霸王:項羽(前二三二~前二○二),秦朝末年起兵反秦的義軍首領之一,楚國貴族出身,自稱西楚霸王。姓項,名籍,字羽,下相(今江蘇宿遷西南)人。秦二世元年,跟隨叔父項梁在吳(今江蘇蘇州)起義,后率軍在巨鹿之戰(zhàn)中摧毀秦軍主力。在他率軍經過層層惡戰(zhàn)進逼秦朝國都咸陽時,劉邦率領另一路義軍乘虛而入,率先輕取咸陽。秦亡后,項羽自立為西楚霸王。他認為此時劉邦是最大、最危險的敵人,必須借此機會予以消滅,于是準備攻打劉邦,擺下了誘殺劉邦的鴻門宴。劉邦鑒于兵力對比上處于絕對劣勢,于是只好到鴻門宴上向項羽當面致歉,項羽一時心軟,放走劉邦,后悔不迭。后來,劉邦經過一段時間的準備,與項羽逐鹿中原,屢敗屢戰(zhàn),以弱勝強,逼迫項羽不得不與之“中分天下”,最后,劉邦又抓住戰(zhàn)機,兵圍項羽于垓下,四面高唱楚歌,致使霸王別虞姬,敗烏江,無顏見江東父老而自刎而亡。
老:衰老。李賀《金銅仙人辭漢歌》有:“衰蘭送客咸陽道,天若有情天亦老”。意思是,衰敗的蘭花陪伴著我在咸陽古道旁送別金銅仙人,上天要是有感情也會因這送別的悲傷情緒而衰老一些。毛澤東解釋說:“這是借用李賀的句子。與人間比,天是不老的。其實天也有發(fā)生、發(fā)展、衰亡。天是自然界,包括有機界,如細菌、動物。自然界、人類社會,一樣有發(fā)生和滅亡的過程。社會上的階級,有興起,有滅亡。”
人間正道:人類社會發(fā)展前進的客觀規(guī)律。道,規(guī)律。
滄桑:晉代葛洪《神仙傳》記載,東漢王方平見到仙女麻姑時,麻姑對他說,自從上次會面以后,“已見東海變?yōu)樯L铩薄R话阌脕肀扔鲿r代的變遷,國家的興亡。這里比喻社會變化及發(fā)展前進的規(guī)律,即原句意為:人間正道如滄桑。
【譯文】南京反動政府的形勢風云突變,
一百萬英勇的解放軍戰(zhàn)士度過了天塹長江,
雖然現(xiàn)在的虎踞龍盤更勝往昔,
面對這天翻地覆的重大歷史轉折時刻,
我不禁有些憂郁之情。
我們應該憑借旺盛的士氣一鼓作氣追殲逃跑的敵人,
而不能學西楚霸王沽名釣譽,追求虛名。
如果上天有了感情也會因為我們而變得衰老一些,
時代的進步是人類社會發(fā)展的必然結果。
【賞析】此詩膾炙人口,既是一首史詩,又是一首喻理詩,更是一首詩化的革命進行曲。首聯(lián)以歷史紀實鋪展,“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鐘山風雨”和“百萬雄師”都是博大的意象,描繪渡江戰(zhàn)役解放南京的宏大場面,宛如新聞報道的續(xù)篇,盡顯渡江雄師的凜凜威風,其進軍氣勢如“倒海翻江”,以夸張的手法盛贊解放軍士氣高昂,摧枯拉朽。
頷聯(lián)的視域進入了一個今與昔、天與地的巨大時空,激情昂揚地贊頌了南京解放所取得的歷史性勝利,抒發(fā)了革命者面對重大歷史轉折的激情。
頸聯(lián)是全詩的主旨和靈魂。一個“宜”字令文勢陡轉,進入一個頗富哲理性思辨的藝術之境。作者一反古來用兵之道,看到敵巢雖搗,窮寇猶在,于是號召“宜將剩勇追窮寇”,要乘勝對敵人實行無情的窮追猛打,將革命進行到底,徹底消滅江南的敗寇殘敵,直至解放全中國。
作者以霸王項羽對政敵寬容仁慈而自取滅亡的歷史典故,繼續(xù)提醒全軍將士“不可沽名學霸王”,要汲取霸王失敗的教訓,不能為了獲得一個“和平”的虛名,不能因為看到敵人慘敗而對敵人“有情”,反而給敵人“養(yǎng)好創(chuàng)傷”東山再起的機會。
尾聯(lián)運用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觀點,對全詩的思想做出哲理性的總結。作者借用李賀詩句“天若有情天亦老”而自出新意,說明縱然上天有悲憫之情,也同樣衰老無力,不能挽救蔣介石腐朽政權滅亡的命運。只有人類社會的發(fā)展和前進才是像滄海變桑田一樣不可改變的客觀規(guī)律,所以說“人間正道是滄桑”。
縱觀全詩,引史入詩,以詩喻理,融匯貫通,氣勢宏偉,意境開闊哲思深邃,引人凝想。最未一句點出詩眼,切入主題,為貫注于全詩的濃郁詩情在深刻的哲理中給予美滿的收合。如果說《七律·長征》是紅軍的贊歌,那么這首七律就是人民解放軍的贊歌。
和柳亞子先生
飲茶粵海未能忘,
索句渝州葉正黃。
三十一年還舊國,
落花時節(jié)讀華章。
牢騷太盛防腸斷,
風物長宜放眼量。
莫道昆明池水淺,
觀魚勝過富春江。
【注釋】和:答和。吳橋《答萬季野詩問》說:“和詩之體不一。意如答問而不同韻者,謂之和詩;同其韻而不同其字者,渭之和韻。”這首詩實際是回答柳亞子先生的和詩,不是和韻,是一首“酬答詩”。在公開發(fā)表的毛澤東詩詞中,唱和柳亞子先生的共有三首,這是第一首,作于一九四九年四月最早發(fā)表于《詩刊》一九五七年一月號。
柳亞子:(一八八七~一九五八),詩人、政治活動家。初名慰高,后更名棄疾,字安如,改字亞廬、亞子。江蘇吳江分湖人。清末秀才,同盟會會員,清末革命文學團體南社的發(fā)起人、社長,是近現(xiàn)代舊體詩詞的主要代表詩人之一。早年積極參加民主義革命,曾任孫中山總統(tǒng)府秘書、國民黨中央監(jiān)察委員、上海通志館館。“四·一二”蔣介石叛變革命后,柳被通緝,逃亡日本、一九二八年回國,從事反蔣活動、抗日戰(zhàn)爭爆發(fā)后,與宋慶齡、何香凝等積極從事抗日民主活動,被國民黨開除黨籍。解放戰(zhàn)爭時期,在香港繼續(xù)從事民主活動,任一九四八年成立的中國國民黨革命委員會中央常務委員兼監(jiān)察委員會主席、三民主義同志聯(lián)合會中央常務理事、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執(zhí)行委員。一九四九年出席中國人民政治協(xié)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任中華人民共和國中央人民政府委員。一九五四年在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上當選常務委員會委員。一九五八年六月二十一日病逝于北京。著有《磨劍室詩集、詞集、文集》、《柳亞子詩選》。
飲茶:指作者與柳亞子的交往。
粵海:廣州市。廣東省古為百粵之地,簡稱粵,廣州臨海,故稱粵海。
索句:索取詩詞文章。毛澤東應柳亞子要求,手抄《沁園春·雪》相贈。
渝州:重慶。
葉正黃:指秋天。
三十一年:一九一八年八月下旬,毛澤東為組織一批新民學會會員及其他革命青年赴法國勤工儉學而首次到達北京。他對北京的印象頗佳,直至一九一九年三月十二日才離開北京,完成了第一次北京之行。一九一九年十二月~一九二○年四月,他率驅張(敬堯)請愿團第二次赴京。一九四九年,他第三次到北京,與第一次到北京的時間間隔了三十一年。
舊國:指北京。
落花時節(jié):指暮春三月。
華章:華美的詩篇,指柳亞子呈送的詩,包括《七律·感事呈毛主席》。
腸斷:煩惱過度有損身心健康。曹操《蒿里行》:“生民百遺旦,念之斷人腸。”
風物:風光景物。在此引申為社會的一切事物,包括革命事業(yè)。
長宜:永遠應該。
放眼量:把眼光放遠大一些,指往遠處看,放開眼界觀察衡量。
昆明池:北京頤和園的昆明湖,湖面廣闊,達二百二十公頃。
觀魚:垂釣。隱用嚴光隱居于富春江垂釣的故事,回答柳詩。
富春江:錢塘江上游,桐廬與富陽之間的一段叫富春江。
【譯文】我們以前在廣州相遇相知的情形我至今沒有忘記,
在金秋時節(jié)你向我索取了我的詩詞文章。
三十一年之后的暮春三月,我們回到了北京,
讀到了您華美的詩篇。
煩惱過度有損身心的健康,
對于我們的革命事業(yè),我們應當放眼世界來觀察和衡量,
不要說北京的昆明湖池水太淺,
相比富春江來說,這里更有您的一番用武之地。
【賞析】這首詩深得酬答之體,通過回憶與柳亞子先生交往的往事和對柳亞子先生的勸勉,表現(xiàn)了一代領袖以誠相待,對民主人士十分關心并委以重用的態(tài)度。此詩不同于受革命事件的激發(fā)或對革命事業(yè)的回顧而發(fā)感慨,所以起首不必突兀著筆,中間不用翻騰揮毫,收處不用逸宕用墨,而是通篇平易近人,和煦可親,娓娓不倦,仿佛是與老朋友促膝談心。
首聯(lián)回憶兩人的友誼。作者借用柳亞子重慶贈詩中“云天倘許同憂國,粵海難忘共品茶”的說法,喚起對方美好的回憶,激發(fā)起當年的革命熱情。作者追述歷史上的交往,通過具體細節(jié)的敘述,說明作者對柳亞子印象深刻,兩人友誼“難忘”,顯得格外親切。起首兩句雖不追求駢儷,但“飲茶粵海”,導馮延已《拋球樂》:“梅落新春入后庭,腿前風物可無情。”與“索句渝州”兩件事卻自然形成對偶。
頷聯(lián)寫今日重逢。“還舊國”與“讀華章”用流水對法,自然流走,欣喜之情溢于言表。距上次離開北京三十一年了,這期間滄海變桑田,中國大地發(fā)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個簡單的時間性概念,寄托了作者的無限感慨;這時,作者以領袖地位,以“趕考者”的謙虛謹慎態(tài)度,再次進入北京,與參加新中國建設的老朋友重逢,兩人不僅在政治上再度合作,而且不同常人的是繼續(xù)以詩詞相交,其言甚歡。
頸聯(lián)緊承“華章”,針對柳亞子的詩意,“牢騷太盛”與“風物長宜”又是用流水對法,自然生發(fā),直達詩境的頂峰。柳亞子的牢騷發(fā)端于對生活待遇條件的不滿,是個小牢騷,所以他的歸隱想法表現(xiàn)了舊知識分子具有代表性的狹隘脆弱的一面,于是作者以一個偉大領袖的非凡氣度,站在歷史和時代的高度上,依托于共產主義人生觀,勸誡柳亞子先生看待問題和處理問題要持正確的方法,而且要“放眼量”,不僅看到現(xiàn)在,也要看到未來;不僅看到自已,也要看到國家。此兩句,表現(xiàn)了作者對老朋友深切的體恤和關注,但寫來卻是風華有致,意蘊深遠,尤平易婉轉,而寓意深刻。
尾聯(lián)引出“昆明池”與“富春江”,收勢自然,委婉含蓄,同時結在實處,既符合眼前生活環(huán)境,又針對所和詩句原意,表明了勸留不勸歸的態(tài)度。兩句用形象思維的手法,表面上說“不要認為北京昆明湖的水淺,但在這里觀賞游魚比富春江好多了”,實際上是在告訴對方:人民政府有你的用武之地。
通觀全詩,自然貼切、深厚、溫煦;感情真摯,蕩人肺腑,言淺意遠,語短情長。達到了雅俗共賞,含義雋永的藝術高度。這首詩超越了一般只涉及個人生活范圍的“酬答詩”。它在雙方深厚的友情中,顯示出博大的胸懷和恢宏的氣度;在諄諄的規(guī)勸中,表達出高度的政治原則性。因為句句言于肺腑,誠于中而形于外,章法嚴謹,流轉自如,宕蕩百出,自然渾成,正所謂“好詩圓轉如彈丸”。“牢騷太盛防腸斷,風物長宜放眼量”作為全詩的詩眼,不僅是勸戒柳亞子先生,其他人讀來,也覺意味深遠。
附:柳亞子原詩
感事呈毛主席
柳亞子
開天辟地君真健,
說項依劉我大難。
奪席談經非五鹿,
無車彈鋏怨馮驩。
頭顱早悔平生賤,
肝膽寧忘一寸丹!
安得南征馳捷報,
分湖便是子陵灘。
原注:分湖為吳越間巨浸,元季楊鐵崖曾游其地,因以得名。余家世居分湖之北,名大勝村。第宅為倭寇所毀。先德舊疇,思之凄絕!
【注釋】說項依劉:勸說項羽歸順到劉邦這方面來。柳亞子寫此詩時,正當中國共產黨爭取南京國民黨政府接受和平解決方案,并希望民主人士共同努力,促成此事。柳亞子詩中表示的意思是,他雖然是國民黨元老,但于此事卻無能為力。與前句頌揚“君”開天辟地的雄健相比,“我”只有望難興嘆。又,說項,替人說好話、講情。唐代項斯為楊敬之所器重,楊敬之贈詩中有“平生不解藏人善,到處逢人說項斯”句。依劉,《三國志·王粲傳》載,王粲“乃之荊州依劉表。表以粲貌寢而體弱通侻,不甚重也。”明張羽詩《寄劉仲鼎山長》:“向人恐說項,何地可依劉?”大難,很難作到,即作不到。柳在詩中表示,說人好話、依附他人,他很難做到。
奪席談經非五鹿:《后漢書·鐳林·戴憑傳》載,戴憑駁倒許多講經的學者,奪得了講席。又,《漢書·朱云傳》載,西漢朱云曾駁倒受寵的顯貴五鹿充宗所講的《易經》。柳在這里表白自己有奪席談經的學問,但決不是五鹿充宗那樣依附權勢、徒具虛名的人,更不會奪席談經。
無車彈鋏:《史記·孟嘗君列傳》載,戰(zhàn)國時齊人馮驩,投靠孟嘗君田文門下作門客。田文分門客為三等:上等出入有車坐,中等食中有魚,下等只吃粗飯。馮驩列于下等。他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食無魚。”田文將他列入中等。他又彈劍唱道:“長鋏歸來乎,出無輿。”田文將他列入上等。馮驩《戰(zhàn)國策·齊策》作馮諼宣。鋏,劍,或說劍把。
分湖便是子陵灘:分湖,柳亞于故鄉(xiāng)江蘇省吳江縣的湖。子陵灘,即七里灘,起自浙江建德梅城,迄于桐廬釣臺,因東漢初嚴子陵隱居曾在這里游釣而得名。嚴子陵,東漢時余姚人,少時與劉秀同游學,乃劉秀稱帝,嚴子陵不愿出來做官,歸隱富春江,耕釣以終。此句是柳指自己要回到故鄉(xiāng)過隱居生活。
和周世釗先生
春江浩蕩暫徘徊,又踏層峰望眼開。
風起綠洲吹浪去,雨從青野上山來。
尊前談笑人依舊,域外雞蟲事可哀。
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
【注釋】周世釗:(一八九七~一九七六)字惇元,又名敦元、東園,湖南寧鄉(xiāng)人。在湖南省立第一師范學校學習時與毛澤東同學,新民學會會員,長期從事教育工作。當年在校讀書時,兩人就曾經互贈詩作,短短幾年內達五十首之多,可惜后來都散失了。新中國成立后,周世釗任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校長的時常與毛澤東通信,時有詩答。這一年,周世釗任湖南省教育廳副廳長兼湖南省第一師范學校校長。同鄉(xiāng)、同學、同志加上都愛好詩歌,這些成為他們兩人能夠保持長期友誼的基礎。
春江:春天的湘江。
徘徊:來回地走、有流連不舍之意。
層峰:層層的山峰,指岳麓山,為毛澤東年輕時與同學、友人慣游之地。
望眼開:登高望遠,視野豁然開闊。
綠洲:綠色的沙洲。指橘子洲。
尊前:指筵席上。尊,同樽,酒杯。毛澤東年輕時經常與周世釗等學友把酒暢談,三十年后重敘舊歡。
域外:中國國土地域以外的世界。
雞蟲:兩難解決的事情,如“雞得則蟲失,蟲得則雞失”。杜甫《縛雞行》詩:“小奴縛雞向市賣,雞被縛急相喧爭。家中厭雞食蟲蟻,不知雞賣還遭烹。蟲雞于人何厚薄?吾叱奴人解其縛。雞蟲得失無了時,注目寒江倚山閣。”喻指蘇聯(lián)領導層內部的權力斗爭。
韶華:美好的年華,指青年時代。
卅年:一九二五年秋,毛澤東自韶山赴廣州,途經長沙,曾游岳麓山、橘子洲,作有《沁園春·長沙》一詞。此次登臨岳麓山,恰好過了三十年。
赫曦臺:借指岳麓山頂。《岳麓志》記載,赫曦臺“在岳麓山上。文公(朱熹)《云谷山記》:余名岳麓山頂曰赫曦,張伯和父為大書臺上。懸崖篆字數(shù)十,隱見不明。嘉靖戊子,知府孫存建亭。”然而,岳麓山頂?shù)暮贞赝ぞ脧U。清乾隆五十五年,山長羅典在岳麓書院院內又建造了一個前臺。清道光元年,山長歐陽厚均為保存朱熹故跡,將前臺改為赫曦臺。詩中所指不是這座赫曦臺。赫曦,光明盛大的樣子。
【譯文】我們留戀徘徊于春天的湘江,
登上層層疊疊的岳麓山,
又頓時感覺視野豁然開朗,
橘子洲的微風吹開了層層波濤,
蔥綠鋪洲,青翠漫野,景色原來是如此地美妙。
故人重逢,我們把酒言歡,
對于國外雞蟲傾軋這樣兩難的小事,
也是值得悲哀的。
不要嘆息大好的青春年華容易流逝,
三十年后我們重游故地,
仍然能夠找回當年的風采。
【賞析】這首和詩情誼深長而又活潑雋永。作者心胸坦蕩,思想開朗,對生活有信心,對前途充滿信心,對朋友懷有深情。此詩在寫景中抒情,借寫景寄托寓意。其情調和風格猶如小河流水,清新明快而又屈曲宛轉,讀來似乎一覽無余,品賞卻又意味無窮。
一九五五年六月二十日,陰雨不霽,湘江水漲,但已六十二歲的毛澤東依然豪興不減,從河東猴子石下岸,在湘江中擊水一個多小時,才在河西朱張渡上岸。然后又在岳麓山腰棄車步行,登上山峰,憑欄眺望,橘子洲頭、湘江均隱約在繚繞的云霧之中。他把在“浩蕩”春江中游泳,戲稱為“暫徘徊”,把登上層峰飽覽故地風光,稱作“望眼開”,可知他那時那刻何等輕松舒坦,何等神情飄逸!
頷聯(lián)緊承“望眼開”,寫在岳麓山峰所見覽景致。“風起”,“雨來”,蔥綠鋪洲,青翠漫野,景色如此美妙;由寫景所透露的詩人的心境,也曠達灑脫。
頷聯(lián)轉入抒懷。“尊前談笑人依舊”,是故人重逢的賞心,更是歲月雖逝而事業(yè)有成的歡愉。此聯(lián)寫友人情誼一如既往,周世釗也依舊“駿骨未凋”,更是對周世釗“故國幾年空兕虎,東風遍地綠桑麻”二句含蓄婉轉的答復。“域外雞蟲事可哀”,則由國內想到了國外。鳥瞰世事,雖然紛繪復雜,令人眼花繚亂,終不過雞蟲傾軋而已,“可哀”極了。它表達著詩人的寬廣心境和洞察世事風云的政治敏銳性。
尾聯(lián)“莫嘆韶華容易逝,卅年仍到赫曦臺”,字面上是詩人寫自己的行蹤,實際上是互勉之詞。雖然“韶華容易逝”,卻不必空自嘆息,因為事物總是隨著韶華的流逝而不斷變化的。已過去了近三十年的一九二七年前后的艱難歲月已如云煙,已是“東風遍地綠桑麻”了。“卅年仍到赫曦臺”,透露著詩人的故地重游人豪邁之情。末二句,不僅暗合了題目的“和”字,且拓伸了“人依舊”的情感涵蓋面。
附:周世釗原詩
從毛主席登岳麓山至云麓宮
滾滾江聲走白沙,
飄飄旗影卷紅霞。
直登云麓三千丈,
來看長沙百萬家。
故國幾年空兕虎,
東風遍地綠桑麻。
南巡喜見升平樂,
何用書生頌物華。
【注釋】空:一掃而空。《詩經·小雅·大東》:“小東大東,杼柚其空。”毛《傳》:“空,盡也。”
兕虎:比喻國民黨反動派。兕,犀牛一類的野獸。《爾雅·釋獸》:“兕,似牛。”郭璞注:“一角,青色,重千斤。”《山海經·海內南經》:“其狀如牛,蒼黑,一角。”《詩經·小雅·何草不黃》:“匪兕匪虎,率彼曠野國。”
物華:美好的事物。王勃《滕王閣序》:“物華天寶,龍光射牛斗之墟。”
上一篇:莫干山,毛澤東詩詞
下一篇:和郭沫若同志,毛澤東詩詞選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