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徐劍
當低沉的天空象一個大蓋
罩住被無窮的煩擾折磨而幽咽的心靈,
當環抱萬物的天際
向我們噴出比夜還要凄冷的黑影;
當大地變成一間陰濕的牢房,
那里希望象蝙蝠在低翔,
雙翅膽怯地拍打著四壁,
腦袋與腐朽的房頂相撞;
當大雨傾瀉如注,
就象大牢獄的鐵柵欄一樣,
一群無聲、骯臟的蜘蛛爬過來
在我們的腦中結網,
突然間,幾口大鐘狂怒地躍起
向天穹發出可怖的轟鳴,
如同沒有祖國的游魂
在頑強、固執地哀吟。
——幾列長長的柩車,鼓樂全無,
緩慢地駛過我的心靈;希望
被擊敗;正在哭泣,而殘忍暴戾的愁苦
在我低垂的頭上豎起了黑旌。
(劉楠祺譯)
(法國)波特萊爾
這首詩揭露了1848年法國大革命時期法國社會的黑暗現實,描寫了作者對大革命寄予的深切希望破滅后的憂郁心情。
開篇,作者便為我們勾畫了一個色調灰暗的世界。
“當低沉的天空象一個大蓋,罩住被無窮的煩擾折磨而幽咽的心靈……”使人讀起來有一種受壓抑的、心緒阻塞的感覺,而這種壓迫感正是和當時法國黑暗的社會現實下,普通勞動人民的感受相通的。作者運用洗煉的語言,寥寥數筆,即將一種復雜的難以言述的感受表達出來,同時又創造了一種氛圍,使讀者的心情隨著作者筆端的走動而起伏變化。
接著作者運用了隱喻的手法,將大地比作牢房,“當大地變成一間陰濕的牢房,那里,希望象蝙蝠在低翔……”在這里,大地和上文中的“天空”以及“環抱萬物的天際”一樣,實際上指的都是反動統治下的法國。作者在這里使用更進一步的比喻,道出了自己的心靈被煩擾折磨而幽咽的原因,起到了前呼后應的效果。同時,更加深刻地揭露了法國社會的黑暗。所以,在這種深受壓迫的社會里,“希望”只能是“希望”,只能是軟弱無力的反抗。因而詩人生動形象地寫道:“那里,希望象蝙蝠在低翔,雙翅膽怯地拍打著四壁……”。然而,統治者絕不會讓人們有任何幻想,他們“象一群無聲的骯臟的蜘蛛在我們腦中結網”,作者將一個反動腐朽的法國完全暴露在我們面前。
至此,詩歌的色調都比較冷暗。
“突然間,幾口大鐘狂怒地躍起,向天穹發出可怖的轟鳴,如同沒有祖國的游魂,在頑強、固執地哀吟。”這時詩歌達到了高潮,形成了一個突然的轉變。詩人運用象征手法,描寫了大革命的爆發和人民的反抗,為整個詩歌增添了一點亮色,詩歌也有了起伏變化。但是,“幾列長長的柩車,鼓樂全無,緩慢地駛過我的心靈”,使詩歌馬上從高潮落到低谷。形成又一個突然的轉變。鼓樂全無的柩車,裝殮著革命者的遺體,沉重而緩慢地駛過作者的心靈。這暗示了革命的失敗。希望被擊敗,正在哭泣,實際上是作者的心在哭泣,而給予人民以愁苦的殘忍暴戾的統治階級則豎起了勝利的黑旌。
波特萊爾在這篇詩歌里運用了生動形象的比喻和象征手法。詩歌雖然不長,但跌宕起伏,高低變化。洗煉的語言,工整的文句,鏗鏘的韻律,賦予了詩歌古典主義的美感。
上一篇:汪靜之:心上的城
下一篇:柏樺:懸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