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詠懷古跡五首(選三)》古詩注釋與賞析
其一
支離東北風塵際①,漂泊西南天地間②。
三峽樓臺淹日月③,五溪衣服共云山④。
羯胡事主終無賴⑤,詞客哀時且未還⑥。
庾信平生最蕭瑟⑦,暮年詩賦動江關⑧。
【注釋】
①支離,猶流離。東北,指中原地區,與下“西南”相對。自蜀言之,中原則在東北。風塵,指戰亂。際,適當其時。此句乃追憶安史亂時,自己在中原地區的流離生涯。②西南,指巴蜀。③三峽,通常指瞿塘峽、巫峽、西陵峽。此指夔州。樓臺,泛指當地民居。淹,淹留、留滯。淹日月,言漂泊日久。④五溪,《水經注·沅水》:“武陵有五溪,謂雄溪、樠溪、無(一作“潕”)溪、酉溪、辰溪……夾溪悉是蠻左所居,故謂此蠻五溪蠻也。……織績木皮,染以草實,好五色衣,裁制皆有尾。”五溪在今湖南西部、貴州東部一帶,位于夔州南。共云山,言與五溪蠻共處雜居。⑤羯胡,古匈奴族別部。此指安祿山。祿山父系出于羯胡。主,指唐玄宗。玄宗寵任安祿山,而祿山陽奉陰違,終致叛唐作亂,故曰“終無賴”。無賴,謂狡詐反復。羯胡,亦指侯景之亂。景降梁又叛梁,反復無常,《南史·賊臣傳論》謂其“多行狡算”,“因機騁詐,肆行矯慝”。《梁書·侯景傳》亦謂“肆其恣睢之心,成其篡盜之禍”,“方之羯賊,有逾其酷”。庾信恰值侯景之亂,故下及之。⑥詞客,杜甫自謂,兼指庾信。未還,作者未得還故鄉,庾信未得還故國。⑦庾信,字子山,初仕梁。侯景之亂,信奔江陵,在庾家故居(江陵城北三里宋玉宅)暫住。后出使西魏,被羈留北朝長達二十八年之久,官至車騎大將軍、開府儀同三司。信仕北朝雖位望通顯,但常有鄉關之思,乃作《哀江南賦》以寄慨。庾信有二子一女死于侯景之亂,其父不久亦去世。在北朝家庭屢遭不幸,女兒和外孫又相繼死去。晚年老病交加,景況凄涼,故曰“平生最蕭瑟”。⑧庾信晚年由于環境的變化,創作由綺艷變為蒼勁,代表作是《哀江南賦》和《擬詠懷》二十七首,故曰“暮年詩賦動江關”。動江關,謂其詩賦感人之深。杜甫《戲為六絕句》又謂“庾信文章老更成,凌云健筆意縱橫”。江關,指江南,庾氏初仕之地。而杜甫身遭安史之亂,漂泊流落西南,猶庾信遭侯景亂,滯留江北;二人的詩風也都經歷了一個“豪華落盡見真淳”的過程。此“動江關”語意雙關。
【評析】
這組詩為大歷元年(766)在夔州作。詩借詠古跡以抒己懷,故題曰《詠懷古跡》,并非專詠古跡。五詩各自成篇,每篇各詠一人。第一首詠庾信,第二首詠宋玉,第三首詠王昭君,第四首詠劉備,第五首詠諸葛亮。
第一首以庾信自況。“詞客哀時”四字,為全詩關鍵,前五句所以風塵漂泊,淹滯于三峽五溪者,皆由羯胡倡亂所致。而祿山之叛唐,猶侯景之叛梁,杜甫遭祿山之難,亦猶庾信值侯景之亂。杜甫支離東北,漂泊西南,賦詩哀時,亦猶庾信之羈留北朝,懷念故國而作《哀江南賦》。二人身世頗相類,一留江北而不得回江南,一滯江南而不能回江北,同病相憐,故后四句雙管齊下,彼我兼舉。前二句明自詠,暗詠庾信,后二句明詠庾信,暗自詠,實以庾信自比,感懷身世。
其三
群山萬壑赴荊門①,生長明妃尚有村②。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③。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珮空歸夜月魂④。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⑤。
【注釋】
①荊門,山名,在今湖北宜昌市東南長江南岸。“赴”字用得極生動,把無生命的山川景物寫得富有生命活力。②明妃,即王昭君,名嬙,漢元帝時宮人,遠嫁匈奴呼韓邪單于。晉人避司馬昭諱,改昭君為明君,故曰“明妃”。昭君村,在今湖北興山縣南寶坪村,唐屬歸州。③紫臺,即紫宮,天子所居。此指漢宮。朔漠,北方沙漠之地,指匈奴。青冢,王昭君墓,在今內蒙古自治區呼和浩特市南。“一去”、“獨留”,顯得是那么寂寞孤獨;“連朔漠”、“向黃昏”,顯得是那樣空曠凄清。“紫臺”和“青冢”形成鮮明的對比,而造成這悲劇的不正是那居住在“紫臺”的主人嗎?④畫圖,《西京雜記》卷二:“元帝后宮既多,不得常見,乃使畫工圖形,案圖召幸之。諸宮人皆賂畫工,多者十萬,少者亦不減五萬。獨王嬙不肯,遂不得見。匈奴入朝求美人為閼氏,于是上案圖以昭君行。及去,召見,貌為后宮第一,善應對,舉止閑雅。帝悔之,而名籍已定,帝重信于外國,故不復更人。”省識,猶不識。案圖召幸,自不能識人真面目。春風面,美麗面容。空歸,魂歸而身不得歸,故云“空歸”。“省識”與“空歸”對文,又形成強烈的對比:“省識”見出漢元帝的暴戾恣睢,草菅人命;“空歸”,顯出王昭君的高尚情操,抱恨終身。⑤胡語,猶胡音。曲,指琴曲《昭君怨》。相傳王昭君遠嫁匈奴,心中不樂,乃作《怨曠思惟歌》,后人名為《昭君怨》。實不可信,當系后人偽托。二句意為千載以下,人們還分明從琵琶所奏的《昭君怨》一類歌曲中聽到昭君在訴說她那無窮的怨恨。
【評析】
第三首是五首中寫得最好的。首聯極有氣勢,表現了作者對昭君悲慘身世的深切悼念和無限同情。頷聯十四字寫盡昭君一生,文字極為精煉,感慨卻是無窮,把昭君生前死后的寂寞悲涼寫得淋漓盡致。頸聯既深刻地揭露了漢元帝的昏庸和淫威,又將昭君眷戀故國的癡情活現。末句“怨恨”二字,點明全詩主題,為千載之下一切懷才不遇之士痛灑一掬熱淚。作者通首詠昭君,實際上是在抒己懷。王昭君是美女入宮而不見御,詩人是烈士懷忠而不見用。但詩人的感慨和愛憎全不直接寫出,而是通過冷靜的客觀描寫,讓讀者自己去領會、去體味。這正是杜甫的高超之處。
其五
諸葛大名垂宇宙,宗臣遺像肅清高①。
三分割據紆籌策②,萬古云霄一羽毛③。
伯仲之間見伊呂④,指揮若定失蕭曹⑤。
運移漢祚終難復⑥,志決身殲軍務勞⑦。
【注釋】
①宗臣,宗廟社稷之重臣。肅清高,言后人仰其清高而肅然起敬。②三分割據,指魏、蜀、吳三分天下而成鼎足之勢。紆籌策,用盡心智為之計謀策劃。③萬古,猶言曠古。一,獨也,特異之謂也。句謂諸葛亮乃曠古未有之奇才,猶如鸞鳳高翔于云霄之上,不可企及。④伯仲,兄弟行。伯仲之間,猶謂不相上下。伊呂,指伊尹、呂尚。伊尹佐商湯,呂尚輔周文王、武王,都是開國元勛、歷史名臣。句謂諸葛亮可與伊尹、呂尚比肩。⑤指揮若定,謂策劃謀略若得實現則平定天下。失,猶“無”,掩沒也。蕭曹,蕭何和曹參,皆為漢之開國元勛,所謂“一代之宗臣”。句謂倘若諸葛亮按計已定天下,則蕭、曹之功業均不能與之相比。惜其早死未得實現。⑥運,國運,天運。祚,帝位。句謂國運轉移,漢祚難復,諸葛亮輔佐劉氏恢復漢室的宏圖終于不得實現。⑦志決身殲,即所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評析】第五首專詠諸葛亮。“宗臣清高”四字,為一篇之綱。既盛贊其才品獨超,又痛惜其生不逢時。天運難復,則非宗臣之能事所及;志決身殲,則非清高之節操不堅。宗臣清高如此,能不令人仰大名而瞻遺像,以嘆其遭時不遇也哉!此亦《蜀相》所謂“出師未捷身先死,常使英雄淚滿襟”意也。
上一篇:杜甫《秋興八首(選三)》古詩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杜甫《夜》古詩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