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①
辛棄疾
名句: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
【導讀】
辛棄疾(1140—1207),字幼安,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南宋杰出的愛國詞人。年輕時的辛棄疾,曾聚眾參加耿京為首的義軍,抗擊金兵;后南歸,擔任湖北安撫使等地方職務。他一貫堅決主張抗金,受到朝廷當權者的疑忌,被閑置達二十年,到了晚年才重被起用。辛棄疾繼承和發展了蘇軾、張孝祥的風格,是豪放派詞派的代表作家,與蘇軾并稱“蘇辛”。《四庫提要》認為他的詞“慷慨縱橫,有不可一世之概”,在文學史上占有極為重要的地位。辛棄疾是古代最高產的詞人,他的詞現存六百多首,具有強烈的愛國情感和廣闊的社會內容。有《稼軒長短句》。
這首詞寫于淳熙元年(1174)作者正值壯年的三十五歲時。當時辛棄疾在建康任江東安撫司參議官。詞中抒發了南歸后報國無門、壯志難酬的悲憤心情。
“水龍吟”為詞牌名,出自李白的詩句“笛奏水龍吟”,又名“龍吟曲”等。
【原詞】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②,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③,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④,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休說鱸魚堪鲙,盡西風、季鷹歸未⑤?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⑥。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⑦!倩何人、喚取紅巾翠袖⑧,揾英雄淚⑨!
【注釋】
①賞心亭:在建康(今南京)秦淮河邊。②岑(cén):小而高的山。目:望。③斷鴻:失群的孤雁。④吳鉤:吳地出產的一種寶刀,泛指鋒利的刀劍。李賀:“男兒何不帶吳鉤,收取關山五十州”。⑤季鷹:晉代人張翰,字季鷹。他在秋風起時,想到家鄉的菰菜、莼羹好吃,便辭官回鄉(見《晉書·張翰傳》)。“鲙”:通“膾”,把肉切細叫“膾”。這幾句的含意是不應該像張翰那樣貪求安適生活而置國家大事于不顧。⑥劉郎:劉備。《三國志·陳登傳》中記載,許汜曾向劉備訴說自己受到陳登的慢待。劉備聽后,認為許汜只顧“求田問舍”,不關心國家的命運,是該受到慢待的。⑦樹猶如此:劉義慶著的《世說新語·言語》中記載,“桓公(桓溫)北征,經金城,見前為瑯琊(令)時種柳皆已十圍,慨然曰:‘木猶如此,人何以堪!’攀枝折條,泫然流淚。”這里是嘆息年華飛逝,功業無成。⑧倩(qiàn):請,請人代替自己做。紅巾翠袖:歌女的裝束,借代歌女。在宋代,官紳舉行宴會時,多請歌女唱歌、勸酒。⑨揾(wèn):擦,拭。
【譯詩】
南方天空一望千里正值凄清的秋季,
看江水滔滔與天相連秋色無邊無際。
登高眺望尖似簪圓如髻的崇山峻嶺,
美麗的山河帶給我的只是憤恨填膺。
落日西沉樓頭遠處傳來孤雁的哀鳴,
江南游子只有空看寶刀把欄桿拍盡。
令人可嘆的是竟然沒有一個人理解,
我這壯志未酬報國無門的悲憤心情。
不要說那家鄉鱸魚的味道實在鮮美,
盡管秋風又起季鷹有沒有辭官歸里?
或者像許汜只知貪圖富貴買房買地,
如果那樣我可無臉去見有志的劉備。
可惜是人生易老如樹長年華如流水,
國勢如在風雨中飄搖讓人憂愁不已!
感嘆世無知音我還指望著誰的慰藉,
只有喚來侍女替我擦止不住的眼淚。
【賞析】
《水龍吟·登建康賞心亭》通過對秋景的描繪,抒發了作者懷戀北方故土、渴望收復祖國山河的雄心壯志,同時也表現出了對偏安江南一隅的南宋朝廷的極度不滿。
寓情于景是這首詞的一大特色,突出地表現在作品的上片。“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連用兩個“秋”字,隱含了作者心中的愁苦之情,那煙波浩渺、水天一望無際的畫面更增加了愁的力度,把此地之“景”和登臨者的“情”有機地融合為一體。下面的“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也是如此,這些景物將作者的愁具體化了,遠處美麗的山巒已淪陷敵手,景色之美作者已無心欣賞,面對此情此景,相反更增加了愁和恨。“落日”、“孤雁”、“游子”的情調和諧,一股悲涼凄切的氛圍迎面而來,達到了情與景的有機統一。
妙用典故抒情言志是這首詞作藝術上的另一特色,這又突出地表現在作品的下片。詞的下片連用三個典故說明自己的心境,讓人體會作者的“登臨意”。“休說鱸魚堪膾,盡西風,季鷹歸未?”說的是張翰因不滿于官場的混濁不堪,見到秋風起,便想到家鄉的鱸魚膾,于是棄官返鄉。此典一方面反映了作者對朝政的不滿,同時也表現了作者盡管壯志難酬,但也不愿學張翰棄官歸隱。“求田問舍,怕應羞見,劉郎才氣”,則通過許汜在國勢艱危之時不思報國卻講究個人生活的舒適,只顧購買田地房產的典故,表明了作者盡管難以見用于朝廷,但卻渴慕劉備英雄氣概而厭棄許汜的胸無大志。“可惜流年,憂愁風雨,樹猶如此!”有關桓溫的這一典故頗富深意,一方面作者借桓溫北征來表達自己北征的渴望;另一方面,也感慨年華易逝而功業難成,表明了作者對朝廷不思進取的不滿。這三個典故的運用,既深化了作品的思想深度,又非常形象地表達了詞作者深摯的感情,增強了作品的藝術感染力。詞末“倩何人”三句與上文的“無人會”相呼應,進一步抒發“世無知己”的感慨和壯志難酬的悲憤。
這首詞是辛詞名作之一,它不僅對辛棄疾生活著的那個時代的矛盾有充分反映,有比較真實的現實內容,而且,作者運用圓熟精湛的藝術手法把內容完美地表達出來,直到今天仍然具有極其強烈的感染力量,使人們百讀不厭。
上一篇: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水調歌頭》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
下一篇: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永遇樂·京口北固亭懷古》詩詞原文賞析|名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