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甫《白帝城最高樓》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城尖徑仄旌旆愁②,獨立縹緲之飛樓③。
峽坼云霾龍虎臥,江清日抱黿鼉游④。
扶桑西枝對斷石,弱水東影隨長流⑤。
杖藜嘆世者誰子⑥?泣血迸空回白頭⑦。
【注釋】
①白帝城,東漢初,公孫述割據筑城,自號白帝,因以為名。在今重慶奉節縣東瞿塘峽口白帝山上。最高樓,白帝城上最高處之樓。②山勢峭峻,城在其上,故曰“城尖”。徑仄,山路傾仄而難走。旌旆,旌旗。城高而險,風掣旗翻,故云“旌旆愁”。③獨立,獨自一人立于高樓之上。縹緲,高遠隱約貌。樓在最高處,檐角翼翹,其勢若飛,故曰“飛樓”。④二句寫登樓所見近景。坼(chè),裂開。霾(mái),陰霾,此有彌漫意。黿鼉:黿(yuān),大鱉,俗稱癩頭黿。鼉(tuó),一名鼉龍,又名豬婆龍,今稱揚子鱷。“峽坼云霾”、“江清日抱”,為眼前所見之景;“龍虎臥”、“黿鼉游”,系據所見而生發的藝術想象。⑤二句寫想象中遠景,極言樓高望遠。扶桑,東方神木名,傳說為日出處。斷石,指瞿塘峽。因扶桑在東,故曰“西枝”。弱水,古水名,古人認為是水弱不能載物,故稱弱水。古稱弱水者甚多,此指神話傳說中的弱水。長流,指長江。因弱水在西,故曰“東影”。⑥杖藜,拄著藜杖。藜杖,用藜的老莖做的手杖。這里杖作動詞用。這句是說那個拄著藜杖憂嘆世事的老人是誰呢?不用說,是杜甫自己。這樣設問更加有力。⑦泣血,形容哭之哀。迸(bènɡ),散、灑。登樓而泣,淚灑空中,故曰“迸空”。白頭,作者時已五十六歲,故云。
【評析】
大歷元年(766)初到夔州(今重慶奉節)時作。此詩寫登樓望遠所見景象及由之而觸發的危亂之感。首聯寫城樓高危之勢,中二聯寫望中所見眼前近景及想象中的遠景。其中“扶桑”二句,寫江流西來東去,境界闊遠,氣象雄渾,襯托出詩人登高臨深之心情。末聯抒發對危亂時局的感喟。這是一首拗體七律,正好適合于寫奇險之景和表達詩人心中勃郁不平之氣。
上一篇:杜甫《八陣圖》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
下一篇:杜甫《旅夜書懷》古詩背景解析與注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