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憤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
【題解】
選自《劍南詩稿》卷十七。作者陸游,是我國文學史上一位杰出的愛國詩人。這首詩寫于宋孝宗淳熙十三年(1186)春,這時陸游已經六十二歲,他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官,自江西撫州歸故鄉山陰(今浙江紹興縣)已五年了。他在被遺棄般的閑居中,失去了抗金報國的機會,更感到宿愿未償,積憤難平,他的熱烈的愛國之心還在躍動不已,對南宋統治集團妥協投降的國策,懷有極大的憤慨。《書憤》,就是在這種心情之下寫出的。
【解讀】
全詩八句,分兩段。第一段,前四句,回顧他“早歲”抗金北伐的壯志和經歷。
首聯,寫青年時代的遠大抱負。
“早歲那知世事艱,中原北望氣如山。”〔年輕時候哪里知道世事的艱難,北望中原抗金報國的雄心豪氣,猶如山涌。〕
上句,回憶“早歲”,年輕時候,哪里知道社會上事情的復雜與艱難。詩人是在自責嗎?從字面上看,似乎是自責,那時年輕,閱世未深,有些想法過于天真,不切實際。其實,這不是自責而是曲筆。這里,艱難的“世事”指什么?指在抗金斗爭中,他料想不到投降派的諸多阻撓與破壞,困難重重,無法進展。“世事艱”,概括了陸游一生因堅持抗金所遭受的一系列打擊。這“那知世事艱”,飽含著詩人的無限辛酸,也隱諷妥協投降的南宋王朝,流露了他對小朝廷一味投降求和,摧毀抗戰力量的憤慨。
因為詩人“早歲”不知“世事艱”,所以“中原北望氣如山”。后句即是這樣承接前句意思而來的。“中原北望”,即“北望中原”的倒置,詩人以北望中原的舉動表明渴望驅逐女真侵略者,收復失地的決心。措詞含蓄,耐人思索。“氣如山”,以雄偉的山勢來形容宏偉的抗金救國的豪氣,具體形象,給人以鮮明的印象。
陸游的愛國思想萌芽于他的幼年。幼年時期的陸游,常見到他父親的一些好友,一些愛國志士,他們的言談舉止,對陸游是極為生動深刻的愛國教育,在他幼小的心靈里深深地埋下了“愛”與“恨”的種子。這在他的詩里早有記載:“上馬擊狂胡,下馬草軍書”;還說:“少年不自量,妄意慕管、葛。”可見陸游早在青年時代就立志“擊狂胡”,打退女真貴族的侵犯,收復大宋故地,像管仲、諸葛亮那樣為國家民族做出一番轟轟烈烈的事業。正因如此,年輕的陸游北望中原,認為收復河山,并非難事,雄心豪氣,猶如山涌。這如山的豪氣,充分表現了詩人對敵人的痛恨,對祖國、對人民的熱愛,和收復中原的壯志。這不僅是詩人情感的真實流露,也反映了廣大人民和愛國志士的共同心愿。
頷聯,寫壯年時代的戰斗生活。
“樓船夜雪瓜洲渡,鐵馬秋風大散關。”〔曾憶起風雪之夜的瓜洲渡口,宋軍駕駛戰船,大勝金賊;又記起秋季風天的大散關,宋軍騎兵奮勇作戰,驅逐敵寇。〕
這聯緊承“氣如山”寫來,追述宋人抗金的英雄事跡,追述南宋軍隊曾經兩次打敗金兵:一次是冬季雪天在瓜洲渡口用兵船作戰的;一次是秋季風天在大散關用騎兵交鋒的。“瓜洲渡”、“大散關”是戰場;“夜雪”、“秋風”是戰地景象;“樓船”、“鐵馬”是抗金的隊伍。這些詩的形象,給人以軍容強盛、氣勢磅礴之感,有力地表現了抗金英雄的“氣如山”。這抗金的英雄事跡,鼓舞著千百萬愛國志士,鼓舞著詩人陸游。據史載,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十一月,金主完顏亮率大軍南侵,宋軍節節敗退,局勢十分嚴峻。虞允文趕到前線,整頓潰軍,激勵士氣,指揮宋軍水師迎擊敵船,迫使金軍不能渡江。不久,完顏亮在進軍揚州的途中,內部分裂,為部下所殺。宋軍乘機收復了兩淮地區。對于這一勝仗,南宋主戰派當然都引以為榮,以抗金為己任的陸游,當然要大力推崇這次戰績了。詩的上句,就是指此。詩的下句,是指宋高宗紹興三十一年(1161)秋天,金軍大舉進攻大散關,被四川宣撫使吳璘的軍隊擊敗。吳璘還乘勝收復了秦、洮、隴、商、虢、華、陜七州之地。這是在宋金戰史上值得大書特書的又一大勝利。從詩人經歷來說,乾道八年(1172),陸游四十八歲時任四川宣撫使王炎的幕府,駐兵西北前線的南鄭軍府,激起從軍殺敵恢復中原的豪情壯志,也曾在大散關一帶,身穿戎裝,騎著鐵馬,手執金戈,在前線執行過巡防任務。具有高度愛國思想的陸游,憶起這些往事來,當然十分親切,心情甚為激動。
“樓船”,高大的兵船。“瓜洲”,即瓜洲鎮,在今江蘇省鎮江市北,隔江與鎮江斜對,是江防要地。“大散關”,在今陜西省寶雞市西南大散嶺上,是南宋與金交界處的邊防重鎮。
“樓船”、“鐵馬”一聯,刻畫當年戰地情景,景中寓情,寫出了濃厚的邊地氣氛和高昂的戰斗情緒,字句間仿佛回響著雄壯的軍樂,構成一幅浩浩蕩蕩的出師圖,把蔑視敵人和誓死抗戰的壯志豪情充分地表現了出來。
第二段,后四句,感慨當前的時局,昂揚的情調轉入深沉的憂憤。
頸聯,寫暮年的悲憤感慨。
“塞上長城空自許,鏡中衰鬢已先斑。”〔我曾以“塞上長城”鞭策激勵自己,但如今壯志未酬,攬鏡自照,稀疏的鬢發已經斑白。〕
陸游在鎮江力說張浚用兵,在南鄭向王炎陳進取之策,是他兩次重要的愛國軍事活動,在他看來,是滿有把握取得勝利的。但在南宋王朝妥協投降的國策下,詩人的愿望都落空了,只有使他虛度光陰,消磨歲月。因此,頸聯兩句便嘆壯志未伸,年華已老。
唐代名將李勛被唐太宗比為長城。陸游用這個典故,意在表明自己有救國之才,可以像古代名將那樣為國立功,所以“早歲”豪氣“如山”,以“塞上長城”自許,以捍衛祖國的名將要求自己。但如今攬鏡自照,稀疏的鬢發已經斑白,祖國山河依然破碎,廣大人民依然受難,國恥未雪,恨早生華發,一事無成。“空自許”三字,寫得很沉痛,特別是一個“空”字,充分表達了詩人對自己報國的抱負終將落空感到無比沉痛,從中可見詩人對投降派的賣國又是何等憤慨。像殺害岳飛那樣自毀長城的悲劇,陸游已見過不少,他自己就曾被以“力說張浚用兵”的罪名罷免了隆興通判。所謂“世事艱”,并非說金軍的強大,而是指南宋投降派的阻撓與破壞。詩人心中的郁憤在這一聯詩中表現得尤為強烈。
詩人寫這首詩時已是六十二歲高齡,鬢發斑白本是常事,不必慨嘆。詩人慨嘆的是壯志雖存,年華已老,愛國熱忱雖高,報國抱負未遂。詩人一生堅持抗戰,雖受盡打擊而始終不渝。正是這種強烈而堅定的愛國主義精神,使陸游成為至今為人們敬仰的偉大愛國詩人。
尾聯,指斥南宋的腐敗無能,投降誤國,慨嘆沒有像諸葛亮那樣的人物領導北伐,收復失地,統一祖國。
“出師一表真名世,千載誰堪伯仲間!”〔諸葛亮的《出師表》啊,真不愧是世上的不朽之作,千百年來有誰能與他比肩并稱呢!〕
緊承頸聯寫出,慨嘆一千年來沒有出現一個像諸葛亮那樣具有“北定中原”、統一祖國的英雄人物,一代愛國者都被埋沒了。陸游一直認為,只要朝廷決心抗金北伐,“機會無時無”有的,所以他希望能有像諸葛亮那樣的人上書請求北伐,這是詩人表示的期待。“出師一表”:蜀漢建興五年(227),諸葛亮北伐曹魏,北駐漢中,臨行時寫給后主劉禪的一篇奏文,世稱《出師表》。《出師表》語氣慷慨,辭意懇切,表現了政治家諸葛亮統一中國的決心,這種意志與氣慨,曾激勵過多少仁人志士。因此,“真名世”,名聞于世。陸游曾反復稱道諸葛亮的《出師表》,他說,“出師一表通今古,夜半挑燈更細看”(《病起書懷》)、“出師一表千載無”(《游諸葛武侯書臺》)。陸游對諸葛亮是稱頌備至的,表現了詩人渴望祖國統一,反對民族侵略的愛國思想。
“伯仲”,原是古代同輩兄弟的序次,長為伯,次為仲,后引申為衡量人物的等差之詞,有“相提并論”之意。“誰堪伯仲間”,指誰能與諸葛亮比肩并稱,是感嘆當代無人主持北伐。即是有這樣的人才,也無法施展其才能。因為南宋朝廷,對抗戰派不是阻止就是撤職,甚至加以殺害。至于“誰”字,除了有期待他人之意外,顯然也包括詩人自己。這里,詩人贊美諸葛亮的出師北伐,言外之意,就是譴責南宋王朝的不出師,屈辱投降。這句詩,既有憤慨之情,又有指斥之意,都是對南宋朝廷而言。詩借助歷史事實說明問題,表達作者的憤慨,既明白又含蓄,既自然又委婉,富有藝術表現力。
【綜述】
詩人通過早年豪情壯志和戰斗生活的回顧,抒寫壯志未酬的感慨,表現對投降派阻撓抗戰的憤慨,表達了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感情,反映了尖銳的民族斗爭,反映了廣大人民堅持抗戰救國跟南宋統治集團投降賣國的斗爭。
在陸游的各體詩中,七律是寫得最好的。《書憤》,在全詩的描寫中,有過去,有現在;有早歲立志報國的抱負,也有暮年壯志未酬的感慨;還使人聯想到虞允文、吳璘、檀道濟、諸葛亮等歷史人物的事跡,內容極為豐富。
從結構上來看,前四句為第一段,后四句為第二段,轉折在“塞上長城空自許”這句。而第一句中的“那知”,為“空自許”埋下了伏線,正因為詩人早歲不甚了解“世事艱”,所以他暮年才有抱負落空的感嘆。這樣一呼一應,通篇一氣呵成,渾然一體。
這首詩題為《書憤》,突出地表現了一個“憤”字。祖國大好河山淪于金人之手,未能收復,一憤,投降派當權誤國,破壞抗戰,二憤;詩人壯志未酬而鬢發先斑,三憤。全詩憤慨之情一貫到底,深沉的憂憤與永不磨滅的志氣同在,使這首詩的格調沉郁、慷慨。詩人以氣勢縱橫的健筆,將高度的思想性與藝術性巧妙地結合在一起。
上一篇:辛棄疾《清平樂》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
下一篇:陸游《秋夜將曉出籬門迎涼有感》原文解讀|賞析綜述|題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