納蘭詞·采桑子
涼生露氣湘弦潤,暗滴花梢。簾影誰搖,燕蹴風絲上柳條。舞鏡匣開頻掩,檀粉慵調。朝淚如潮,昨夜香衾覺夢遙。
詞譯
長夜微涼。而我只覺寂寞。柳樹又綠了,我以為它們不會的。
不是你說的嗎,等你回來的時候,柳樹才會綠如煙海的。究竟是他們在騙我,還是你。你看到了么,燕子都回來了。回不來的你,在哪兒呢?
手指碰到了琴弦。凝了露水,錚的一聲低響,余音婉轉。可是我卻不想再彈了。
鏡匣里面都是你送給我的胭脂,眉黛,發釵。我能做的卻只是茫然地看著鏡子。
眼前漸漸的就模糊起來,時光在耳邊飛快退回,細碎的斷裂聲。怎么就又哭了呢?我都以為自己已經沒有眼淚了。
評析
這首詞是從閨中女子的角度寫的,描寫她清晨醒來的所見所思,空靈別致。
首句“涼生露氣湘弦潤,暗滴花梢”,此描繪的是靜物。晨起涼生,寒冷的露氣浸潤了琴瑟,露珠滴在了花梢上。湘弦,即湘瑟,屈原《遠游》:“使湘靈鼓瑟兮,令海若舞馮夷。”因此稱琴瑟的弦為湘弦,即湘靈所鼓之瑟弦。此處“湘弦潤”頗多玩味。時值清晨,而湘弦被露氣潤濕,說明了這弦昨晚被人彈過,并且彈完之后,不知為何沒有放回匣中。那她昨晚為何要彈琴?阮籍《詠懷》詩:“夜中不能寐,起坐彈鳴琴。”她是女子,自然沒有阮籍政治理想不能實現的痛苦,但是彈琴遣懷解憂的心思多少是相通的。這樣,容若以貌似平淡的景語在開篇就為全詞留下懸念。
“簾影誰搖,燕蹴風絲上柳條”,此是描繪動景,眼光銳利細膩,捕捉瞬間景物情狀似在無意間,卻使詞句于此燦然生色。將此句改作現代詩也許更顯其輕靈:
是誰把簾子的影兒搖動,風來如絲。
一只燕子斜飛,
抓住其中一根,
輕輕一蕩,
翻身躍上了柳條。
回到詞中,“蹴”意為踩或踏,以風為秋千之繩,蕩上柳條,其實這只是一種視角的錯覺,當時的情形實際是,風吹來絲絲涼意,忽見一只燕子飛上了柳枝,但詞人換了一種角度來捕捉了瞬間的錯覺,可說是一個美麗的錯覺,這樣不但表現了燕來之迅捷與輕盈,還產生了無限的詩意。下闋,“舞鹍鏡匣開頻掩,檀粉慵調”,這句雜糅數典說她開鏡梳妝的情態。根據南朝宋范泰《鸞鳥詩》序:古時有一人,偶獲一只鸞鳥,非常喜歡,但是卻不能讓它鳴叫。于是就用金色的籠子裝飾它,用珍貴的食物飼喂它,但是鸞鳥卻越來越悲傷,三年不鳴。其夫人說:“曾聽聞鳥見其類而后鳴,你為何不懸一面鏡子映照它呢?”此人從其言。鸞鳥看見自己孤單的身影后,慨然悲鳴,哀響云天,振動一下翅膀后就死了。《異苑》里也有這樣的故事,有一山雞,愛其羽毛,映水則舞,魏武時南方獻之。公子蒼舒命人置一面大鏡,雞鑒形而舞,不知道停止,以至于最后累死了。后人就以鸞或山雞圖案鐫刻為鏡子背面的裝飾。容若用上面的典故,是說她對鏡理妝時,看到別離后自己孤單憔悴的形貌,自憐自傷,鏡匣頻開頻掩,香粉也懶得勻調。那她為何擺出一副慵懶疏倦的樣子呢?就是剛剛她不是還看到了“簾影誰搖,燕蹴風絲上柳條”這樣令人喜悅的情景嗎?究竟為何呢?
且看結尾:“朝淚如潮,昨夜香衾覺夢遙。”清晨醒來,她淚如泉涌,昨夜的香衾依舊,但是美好的夢再也沒有了。到此,首句“涼生露氣湘弦潤”的懸念算是解開了。昨夜她有蕭郎相伴,一起彈琴吟唱,可謂琴瑟相合。但是戀人夜里就離去了,于是她再無心彈琴,獨臥不成眠。清晨起來,想起此事,頓覺分外悲傷,雖有燕子柳枝暖融之景相慰,但仍是憂愁萬分,不想理妝,只想流淚,然而無論如何,幽期已成佳夢,遙不可尋。
上一篇:納蘭《采桑子·九日》詩詞賞析
下一篇:納蘭《采桑子·明月多情應笑我》詩詞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