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情:東風吹破千行淚
雨后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
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回首送春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蝶戀花·京口得鄉書》
蘇軾于宋神宗熙寧四年(1071年)出任杭州通判,自從王弗去世埋葬在故鄉,他就再也沒能回眉山。在他宦游的生涯里,他和故鄉親友的聯系全靠江船通郵。熙寧六年(1073年)臘月,蘇軾受轉運司之命赴常、潤、蘇、秀等州賑災救濟。次年春,蘇軾在潤州京口收到家鄉來的一封書信。面對家書中的殷勤致意,詢問歸期,蘇軾再也忍不住綿綿的思鄉之情。可是身為宦游之人,哪還有自由身?在這樣的情況下,蘇軾作了這首詞。
蘇軾的故鄉是蜀地眉山,那里是青山綠水,人杰地靈。現在蘇軾正在鎮江賑災,鎮江的山水也是如詩如畫,因而這樣的青山綠水總能勾起他對故鄉的懷念。
詞的開篇寫景。“雨后春容清更麗,只有離人,幽恨終難洗。”煙雨江南,雨后春天的景色更加清秀美麗,可是這江南的雨,可以洗去山水的煙塵,卻洗不去在外游子心中的離愁別緒。他鄉越是山美水美,對故鄉的懷念之情就越是深刻。一個“洗”字,和前面的“更清麗”是轉折關系,雨能令春容清麗,卻“洗”不掉一絲離人的幽恨,非但洗不掉,而且清冷的雨水更增添游子內心的凄涼感!
“北固山前三面水,碧瓊梳擁青螺髻。”北固山在江蘇鎮江市北,其中北峰三面臨江,回嶺斗絕,形勢險固,因稱“北固山”。這里的“碧瓊梳”指的是碧玉做的梳子,在此用于比喻北固山前的江水。螺髻,螺殼狀的發髻,比喻北固山的峰巒。弧形的江面,仿佛是碧玉梳子,蒼翠的山峰好像是美人的發髻。蘇軾在這句詞中勾畫了一幅清麗的江南春景,這樣的美景曾經令無數人為之流連忘返。但是在此時此刻,卻勾起了詞人無盡的鄉愁。美不美家鄉水,盡管這里山美水美,可終究不是生養自己的故鄉,更何況,我的故鄉也是峰巒疊嶂,山清水秀呀!
恰恰在此時,蘇軾收到了萬里之外的一封家書,信中殷勤寄語,問他何時能回家?“一紙鄉書來萬里,問我何年,真個成歸計。”即使沒有這份家書,蘇軾的內心也已是歸心似箭。眼下這份家書抵至,更是戳中他的淚點。他鄉再好,終究難抵故鄉的溫暖。故鄉是母親的懷抱,是母親的溫情,所以故鄉永遠是離人心中的一首歌,永遠是游子心中的一個夢。無論歲月在心中堆起多少沙洲,故鄉的歌永遠在游子的心中流淌。
傾軋險惡的朝堂,波詭云譎的官場,蘇軾備受排擠打擊,令他常有“憂讒畏譏”“去國懷鄉”之感。若不是為了心中的那點功名理想,他真想棄之不顧,像陶淵明那樣回到故鄉做個自由人。可是朝廷的詔令在身,他必須要為鎮江賑災,更何況自己也有使命,幫助災區人民重置家園。他也想回家,可是眼前的境遇,他真的不能回家。面對親人的殷殷寄語,他又該怎樣回答呢?他不忍心讓親人失望,卻又無法滿足他們的需求。
家人盼歸,可是回鄉的日程還是遙遙無期,面對這樣一種無可奈何的局面,詞人只能是借酒澆愁,面對東風拋灑熱淚了。所以詞人在結句說“回首送春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
我沒有辦法給親人一個歸期,可心中的那份思鄉之情,卻在搖曳的春風中泛濫成災。我想只有回頭拼命喝酒,把自己喝得爛醉,以忘卻心中的所有愁緒。“借酒消愁愁更愁”,原以為那火熱的酒,落入百結的愁腸,能擊潰心中的鄉愁,可是它卻化作了一行行滾燙的相思淚。不敢面對春風的柔情,怕它溫柔的撫摸讓自己崩潰,可是這假裝的堅強還是被它的溫情,吹落了滾滾思鄉淚。人生有很多的羈絆,有時候,不是我不想,而是不可以,我家鄉的親人,你們能理解我心中的這份心酸和無奈嗎?愿只愿,這份情山高水長,愿地久天長……
父母的遺骸在故鄉,故鄉有逝去的愛人,還有他膝下承歡的稚子。多年未回故鄉,想必他已經長大許多了吧?作為父親,蘇軾多么想能親手教兒子讀書寫字,親眼看著他長大呀。幸運的是,在蘇軾后來被貶謫的日子里,他的三個兒子一直跟隨他左右,這為他悲苦的貶謫生活,增添了無盡的溫暖。
我想,這封家書一定是王閏之寫給蘇軾的,因為父母和王弗已逝,弟弟蘇轍在外做官,故鄉應該只有王閏之和王朝云,以及他們的兒子。王閏之這個樸實的女子,陪了他整整二十五年,和他一起度過了人生中最悲苦的時候。作為紅顏知己的王朝云,無論人生的際遇如何,她對蘇軾都是不離不棄,一直侍奉左右,陪他一起流放到遙遠的嶺南,最終埋骨他鄉。這份深重的情意,讓蘇軾至死難忘。
一個人的內心,最溫柔的地方除了心愛的人,就是故鄉。這份情,不只是蘇子為之“回首送春拼一醉,東風吹破千行淚”,李白也曾為此“此夜曲中聞折柳,何人不起故園情”。這份情,是于右任的“葬我于高山上兮,望我大陸”,是余光中的“一灣淺淺的海峽”,是席慕蓉的“一棵沒有年輪的樹”……
上一篇:品讀蘇東坡之徐州:簌簌衣巾落棗花
下一篇:品讀蘇東坡之詞:起楊花似雪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