淳樸的山村風光圖——讀顧況《過山農家》詩
劉學鍇
六言絕句一體,整個唐代作者寥寥。時代較早而且寫得比較成功的當推盛唐詩人王維的《田園樂七首》,其第六首云:
桃紅復含宿雨,柳綠更帶春煙。
花落家童未歸,鶯啼山客猶眠。
在鮮妍清新的畫面中流動著隱居田園的高人恬然自適的生活情趣,堪稱詩中有畫。中唐詩人顧況的這首《過山農家》,同樣饒有畫意,卻是地道的山村風光、農家本色,于質樸清淡的筆墨中含有一種真淳的生活美:
板橋人渡泉聲,茅檐日午雞鳴。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
詩大約作于詩人晚年隱居潤州延陵大茅山期間。題內“過”字,是訪問的意思。
前兩句是各自獨立而又緊相承接的兩幅畫圖。前一幅“板橋人渡圖”,畫的是山農家近旁的一座木板小橋,橋下有潺湲的山泉流淌,橋上有行人經過。“人渡”與“泉聲”,分寫橋上橋下,本屬二事,“人渡泉聲”,仿佛無理,卻真切地表現了人渡板橋時滿耳泉聲淙淙的新鮮喜悅感受。詩中有畫,這畫便是仿佛能聽到泉聲的有聲畫。畫中的行人,實即詩人自己。大約是由于目接耳聞瑩澈鏘鳴的水色泉聲,恍忽置身畫圖之中,落筆時便不知不覺將自己化為畫中人了。抒情的主體融入客體,成了景物的一部分。這句寫山農家附近的環境,“板橋”“泉聲”顯示山居的特點,“人渡”暗點“過”字。
后一幅“茅舍午雞圖”,正寫“到山農家”。茅檐陋舍,是“山農家”本色;日午雞鳴,仿佛是打破山村沉靜的,卻更透出了山村特有的靜寂。在溫煦的正午陽光照耀下,茅舍靜寂無聲,只偶爾傳出幾聲悠長的雞鳴。這就把一個遠離塵囂、全家都在勞作中的山農家特有的氣氛傳達出來了。
“農月無閑人,傾家事南畝”(王維《新晴野望》),這里寫日午雞鳴的閑靜,正是為了暗透閑靜后面的忙碌。從表現手法說,這句是以動襯靜,以聲顯寂;從內容的暗示性說,則是以表面的閑靜暗透繁忙。三四兩句,便直接寫到山農的勞動上來。
“莫嗔焙茶煙暗,卻喜曬谷天晴。”這兩句一般都理解為山農對詩人表示歉意的話,意思是說,您別怪罪屋里因為燒柴烘烤茶葉弄得烏煙瘴氣,將就著在破茅屋里歇歇腳,可喜的是今天出了大日頭,場上的谷子正好趁晴翻曬,實在分不開身來招待您。這當然也能見出山農的淳樸好客和雨后初晴農家的繁忙,而且神情口吻畢肖。
不過,理解為詩人對山農說的話也許更符合題意,更富情味。詩人久居山中,跟附近這一帶的山農已經相當熟悉。當他信步閑游,來到這一戶山農家時,主人因為焙茶煙霧彌漫,不免有些歉意,詩人則用輕松幽默的口吻對他說:別氣惱焙茶燒柴弄得煙霧騰騰的了,可喜的是今天雨后新晴,正好翻曬谷子呢。乍一看,三四兩句之間似無必然聯系,細加尋味,便可發現它們都統一在雨后新晴這一特定的天氣背景上。久雨茶葉返潮,需用微火烘烤;而雨后新晴,空氣濕度較大,茅屋里的煙霧透不出去,故有“焙茶煙暗”的現象。
但雨后放晴,正可曬谷,故說“卻喜曬谷天晴”。不熟悉農家生活、農民心理,說不出這樣本色的農家語。詩人雖只隨口道出,略不經意,卻生動地表現了他跟山農之間那種不拘形跡、融洽無間的關系,讓人感到他并不是山農茅舍中陌生的尊貴來客,而是跟這個環境高度契合的“此中人”。從題目與內容的關系看,首句是過訪途中情景。
次句正寫到山農家所見所聞,三四句進一步寫詩人與山農不拘形跡地聊家常,全篇都緊緊圍繞“過”字寫抒情主人公的活動,語意一貫,順理成章。而首句“泉聲”暗示雨后,次句“雞鳴”逗下“天晴”,更使前后幅貫通密合,渾然一體。
清新明麗的山村風光,閑靜而繁忙的勞動生活氣息,質樸真淳的相互關系,親切家常的農家語言,這一切高度和諧地統一在一起,呈現出一種淳厚真樸的生活美。這正是這首短詩藝術魅力之所在。
六言絕句,由于每句字數都是偶數,六字明顯分成三頓,天然趨于對偶駢儷、工致整飭,絕大多數對起對結,語言較為工麗。
顧況這首六言絕句雖也采取對起對結的格式,但由于純用樸素自然的語言進行白描,前后幅的句式與寫法又有變化,讀來便絲毫不感到單調板滯,而是顯得輕快自如。詩的內容和格調呈現出高度的和諧。
上一篇:杜詩的“真”與“厚”
下一篇:王維和他入選啟蒙篇目的四絕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