名句的誕生
東南形勝,三吳1都會,錢塘自古繁華。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云樹繞堤沙。怒濤卷霜雪,天塹2無涯。市列珠璣,戶盈羅綺,競豪奢。
重湖疊巘3清嘉。有三秋桂子,十里荷花。羌管弄晴,菱歌泛夜,嬉嬉釣叟蓮娃。千騎擁高牙4。乘醉聽簫鼓,吟賞煙霞。異日圖將好景,歸去鳳池5夸。
——柳永·望海潮
完全讀懂名句
1﹒三吳:指錢塘。位于錢塘江北岸,舊屬吳國,故曰三吳,今浙江杭州。2﹒天塹:天然的坑溝,足以為阻隔。史稱長江為天塹?????????????????????????????。此指錢塘江。3﹒疊巘:巘,音yǎn。大山上之小山。疊巘:此指重疊的山巒。4﹒高牙:軍隊中的將帥大旗或軍前大旗。此指大官出行的儀仗旗幟。5﹒鳳池:即鳳凰池,皇家宮苑中的池沼,魏晉時中書省因靠近宮苑而稱之,其后遂稱掌管機要的中書省為鳳池。此指朝廷。
錢塘是東南最好的地方,是三吳最著名的都會,自古以來即是繁華所在。畫有彩畫的橋邊,煙霧彌漫著楊柳,輕風吹著翠綠竹簾,全城住有大大小小十萬戶人家。煙云籠罩的樹木環繞著沙石江堤,洶涌波濤卷起白色浪花,一眼望去,根本不見錢塘江的邊際。市集上擺有珍貴的珠寶,家家戶戶都是綾羅綢緞,像是在競賽奢華。
西湖四周重疊的山巒清秀美麗。湖岸有深秋九月的桂花,湖中有夏日綿延十里的荷花。晴天羌笛樂聲悠揚,夜晚則有采菱人的歌聲,時常伴有釣魚老翁、采蓮姑娘在湖邊的嬉鬧聲。您游西湖時旌旗高掛,身旁眾多侍衛擁護。趁著醉意,聽著美妙的簫鼓音樂,吟寫詩詞,贊賞西湖的煙霞山水。日后將這幅美景畫下來,等回到朝廷,好向他人夸耀這里的風光。
詞人背景小常識
柳永(公元985—1053年),字耆卿,崇安(今福建崇安)人。柳永原名“三變”,曾參加多次進士考試都未錄取,他在《鶴沖天》寫下“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等句,認為自己是賢才,卻未獲得皇帝青睞,又把進士及第比做浮名虛幻,不如與歌妓飲酒唱和;此詞一出立刻傳遍京城,也傳進年輕又喜好詞曲的仁宗耳里,自此對“柳三變”這號人物甚為不滿。
其實柳永并未真把進士視為“浮名”,他依然繼續參加科舉,當揭曉新進士名單時,仁宗一聽到“柳三變”,即下令將他除名,還說此人“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眼看快要到來的功名,竟因仁宗的一句話,全都付諸東流,他只好謔稱自己是“奉旨填詞柳三變”,意味著他可是奉了仁宗圣旨填詞,語意充滿自我解嘲的無奈。
或許“三變”這個名字帶給柳永人生諸多不順,其后遂改名“永”。等到考中進士,已是快要半百年紀,由于曾經得罪過皇帝,一直無法升遷至較高官位,外加生性放蕩、流連狹邪,又喜作艷詞,予人不雅印象,導致士大夫階層對他的風評不好。不過,正因柳永的仕途失意,使他更有機會深入民間,理解市井百姓、青樓歌妓的內在心聲,當時流行“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一語,可見柳永的詞作是如何廣受平民大眾的喜愛。
名句的故事
《望海潮》為柳永酬贈杭州某位顯達官員之作。上片細繪錢塘的富麗繁華,不但佳麗如云、人聲鼎沸,家家戶戶都在競逐奢華。下片則寫西湖的山水風光、人文景物,詞末還不忘對受贈者贊美奉承一番。
其中“煙柳畫橋,風簾翠幕,參差十萬人家”,不僅道出北宋初期杭州的風光明媚、詩意如畫,同時勾勒杭州富庶鼎盛的住戶人家,充塞一股歡欣宜人氣象;不過,等到南宋高宗遷都至此,杭州晉升為全國首善之都時,其聲勢規模比起北宋,可說又向前跨越了一大步。
《望海潮》為柳永酬贈寫給當時居住杭州的高官,目前已無法確定其寫作動機為何,但從他的其他作品中也有出現酬贈各地官員之詞,內容同樣描述當地人文風情,如歌詠蘇州(今江蘇蘇州)的《木蘭花慢》之“古繁華茂苑,是當日、帝王州”,又如歌詠益州(今四川成都)的《一寸金》之“井絡天開,劍嶺云橫控西夏”等。南宋人祝穆在《方輿勝覽》中,記錄北宋擔任翰林學士的范鎮,曾說過“仁宗四十二年太平,鎮在翰苑十余載,不能出一語詠歌,乃于耆卿詞見之”,表達范鎮在宋仁宗太平盛世,任職翰林院多年期間,完全作不出一句歌詞頌揚,原因即在柳永已把當時的太平氣象先寫出了。這也可說是對柳永描述都會形象功力的高度肯定。
歷久彌新說名句
據南宋人羅大經《鶴林玉露》記載:“孫何帥錢塘,柳耆卿作《望海潮》詞贈之。此詞流播,金主亮聞歌,欣然有慕于三秋桂子,十里荷花,遂起投鞭渡江之心。”《宋史》中有為孫何作傳,他是宋太宗淳化三年(公元992年)的進士,曾做過兩浙轉運使,去世于宋真宗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若如《鶴林玉露》所記,柳永酬贈對象是孫何的話,推論他寫《望海潮》時,年僅20歲。
姑且先不論孫何是否真為柳永《望海潮》的受贈者,此詞更傳奇的故事還在其后,當《望海潮》已流傳一百多年,金主完顏亮讀到心存垂涎,從此興起渡江南征之心,他還寫下一首進攻南宋宣言的詩:“萬里車書盡混同,江南豈有別疆封?提兵百萬西湖上,立馬吳山第一峰。”(《七絕》)意指他要普天下的車軌、書文,江南豈可容下別國疆域?準備率百萬軍兵到杭州西湖,騎著戰馬立上天吳第一高峰。完顏亮果真在南宋高宗紹興卅一年(公元1161年)對南宋發動大規模的戰爭,但終究失敗,后為部將所弒。
其實,完顏亮本來就是野心勃勃之人,他想渡江南侵,絕非只是讀了《望海潮》才蒙生的念頭,但從以上的歷史傳說,可知柳永《望海潮》在北、南宋的普遍流傳,其詞生動摹臨杭州都會以及西湖山水的如實景貌,至于被后人扣上禍國的無妄罪名,恐怕是柳永當初下筆時所始料未及的吧。
上一篇:《荏苒一枝春,恨東風、天似人遠》宋詞名句解讀鑒賞
下一篇:《當年不肯嫁春風,無端卻被秋風誤》宋詞名句解讀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