詠懷古跡·王昭君
—千年前,明妃辭漢去
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
一去紫臺連朔漠,獨留青冢向黃昏??。
畫圖省識春風面,環佩空歸夜月魂??。
千載琵琶作胡語,分明怨恨曲中論。
—杜甫《詠懷古跡·王昭君》
不少詩人都喜歡寫懷古詩,其中比較知名的如蘇軾的《念奴嬌·赤壁懷古》,辛棄疾的《南鄉子·登京口北固亭懷古》,皮日休的《汴河懷古》等等。以上提到的三首都是以某一地點為中心,懷念古人古事。
杜甫的《詠懷古跡》組詩一共五首,主題是懷人,五首詩寫的分別是詩人庾信、辭賦家宋玉、明妃王昭君,以及劉備和諸葛亮等五人。王昭君身為中國古代四大美女之一的“落雁”,歌頌她的詩詞為數不少,杜甫的《詠懷古跡·王昭君》是其中影響力較大的一首。
王昭君名叫王嬙,昭君是她的字,古人取名字一般都有名、字和號。“王昭君”這三個字的知名度要比她的大名王嬙高得多。歷史上不少人如此,比如唐太宗李世民,世民只是他的字,他的正名是什么還沒人知道。
昭君出塞的故事一直流傳了下來,到了魏晉,有個皇帝叫司馬昭,就是“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的那個司馬昭,為了避諱皇帝的名字,將“昭君”改成了“明君”,后人又因此稱她為明妃。在那些以王昭君為主題的詩詞中,幾乎都是以“明妃”二字入詩,而不是昭君,有個詞牌名就叫“昭君怨”。
昭君出塞和親的故事,古今人人皆知,王安石也曾寫過兩首《明妃曲》。
明妃曲
宋·王安石
其一
明妃初出漢宮時,淚濕春風鬢腳垂。
低徊顧影無顏色,尚得君王不自持。
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
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
一去心知更不歸,可憐著盡漢宮衣;
寄聲欲問塞南事,只有年年鴻雁飛。
家人萬里傳消息,好在氈城莫相憶;
君不見咫尺長門閉阿嬌,人生失意無南北!
其二
明妃初嫁與胡兒,氈車百輛皆胡姬。
含情欲語獨無處,傳與琵琶心自知。
黃金桿撥春風手,彈看飛鴻勸胡酒。
漢宮侍女暗垂淚,沙上行人卻回首。
漢恩自淺胡恩深,人生樂在相知心。
可憐青冢已蕪沒,尚有哀弦留至今。
這兩首詩差不多將王昭君一生的事跡都寫進去了,其中還提到了畫師毛延壽、漢武帝皇后陳阿嬌還有才女蔡文姬等人,品評歷史,寫出了王安石個人對昭君出塞一事的看法。雖然很多人對王安石詩中的觀點存在非議,但不能否認,詩的本身是極好的。
杜甫詠王昭君的這首詩,是他經過昭君村時的有感而發。王昭君生于今湖北省興山縣附近的寶坪村,因為出了王昭君這么個歷史名人,寶坪村后來干脆改名叫昭君村了。杜甫說“群山萬壑赴荊門,生長明妃尚有村”,是因為昭君村在唐朝時屬于荊門府,他經過千山萬壑到了這個地方,想起了這里還遺留著王昭君生長的山村。
漢元帝時期,王昭君以良家子的身份進了宮。良家子顧名思義就是好人家的姑娘,歷朝歷代都會在民間選女子充實后宮,長得一般的當宮女,長得好看或者討人喜歡的則有機會成為皇帝的妃子,或者皇帝心情好了,會把她們賞給王侯貴族當妻妾。漢文帝的竇皇后就是良家子出身的。
以王昭君的美貌,被皇帝看中封個妃子什么的,本來是輕而易舉的事。但是后宮佳麗三千人,皇帝要是一個個都看過去,眼睛都要看得近視。有一個簡單的辦法可以讓皇帝既方便在他龐大的后宮群中發現美女,又不浪費時間,那就是找畫師為后宮女子畫像。皇帝可以坐在龍椅上一邊吃吃喝喝享受著,一邊看侍從為他呈上的畫像。這樣一來,宮廷的畫師們就成了后宮女人們爭相討好的對象。
不少良家子出身富貴人家,一開始就奔著選妃的目標去的,離開家時身上帶了不少好東西,宮里也是人待的地方,有人的地方有銀子就好辦事。為此,那些宮廷畫師撈了不少油水,大概他們的標準是給得越多就畫得越美,反正皇帝不會發現,愛畫成啥樣還不是他們一個念頭的事。
當畫師為王昭君畫像的時候,王昭君沒有像其他良家子一樣賄賂他們。畫師很生氣,后果很嚴重,于是王昭君就被畫成了一個丑八怪。畫師也算睚眥必報的人啊,你不給我銀子,行,我就把你當妃子的美夢扼殺在搖籃里,看誰比誰狠。就這樣,其他良家子一個又一個得到了皇帝的召見,唯獨長得最美的王昭君被埋沒了。
照王安石“歸來卻怪丹青手,入眼平生幾曾有?意態由來畫不成,當時枉殺毛延壽”來看,不肯賄賂畫師而被畫丑有可能是后人杜撰的,皇宮那么大,宮女那么多,沒被皇帝看見也不是沒可能。不管怎么說,王昭君的美貌被埋沒是事實。如果沒有出塞和親一事,王昭君很有可能和白居易筆下的“上陽白發人”一樣,在后宮孤獨終老。
那會兒匈奴內部正打得不可開交,其中某部落的呼韓邪單于比較聰明,被打敗了就逃到漢朝來,跟漢朝建立了友好關系。過了幾年,呼韓邪單于又到長安來了,這一次他不是來避難,而是為和親而來。呼韓邪單于是個聰明人,關系好不好都是虛的,只要跟漢朝攀上了姻親關系,那才是鐵打的事實,其他部落再野蠻也不敢跟大漢朝的親家動刀子。
漢元帝想了想,不太忍心把皇家的女兒嫁到大漠去,但是又不好拂了人家的面子??。他想了一個兩全其美的辦法,那就是在后宮中挑選一個宮女嫁過去。匈奴蠻荒之地,宮女們聽到這一消息,都嚇得不敢出聲,漢宮吃好喝好,誰腦子被門夾了才愿意嫁到那個鳥不生蛋的地方去。偏偏王昭君主動站了出來,她不想一生埋沒,在她看來,與其做個白頭宮女,還不如遠嫁他鄉。
一聽有人主動要求和親,漢元帝很高興,立刻召見了王昭君。這一見可不得了,漢元帝悔得腸子都青了。漢宮中有這么美的女子他居然不知道,到頭來白白便宜了匈奴人!縱使心中有一千個一萬個不舍,但說出去的話潑出去的水,收都收不回來了,失信于人可不是一個皇帝該干的事。失去了美人,漢元帝把一腔怒火發到了畫師身上,他下令將毛延壽等擅長畫人物的宮廷畫師全部處斬,這才勉強消了怒氣。
就這樣,王昭君告別漢宮,隨著呼韓邪單于一起去了大漠。“一去紫臺連朔漠”中的“紫臺”指的就是漢宮。南朝江淹《恨賦》里有寫道:“明妃去時,仰天太息。紫臺稍遠,關山無極。望君王兮何期,終蕪絕兮異域。”
嫁到大漠的王昭君受到匈奴人民的熱烈歡迎,她跟呼韓邪單于也十分恩愛,單于封她為“寧胡閼氏”。“閼氏”意為美好可愛的女子,是對單于妻子的稱呼,大概相當于中原“皇后”或者妃子的意思。只可惜過了三年,呼韓邪單于就去世了,繼任單于是他的大閼氏所生的兒子復株累單于。
按照匈奴人的規矩,繼任單于要把先單于所有的小老婆都娶了,作為思想傳統的漢人,王昭君不能接受這一風俗,他寫信請求歸漢。漢元帝的意思是,既然你都嫁到了大漠,那就尊重匈奴人的規矩,繼續嫁了吧。于是王昭君又嫁給了復株累單于,生有兩個女兒。
后來漢元帝皇后的侄子王莽叛亂,戰爭頻發,王昭君眼看祖國遭此大劫,幽怨地死去了。她被葬在今內蒙古的大黑河畔,因為秋天塞外草地枯黃,唯有王昭君墓的草是綠的,所以昭君墓被稱為青冢。
杜甫所感嘆的是,王昭君為了鞏固大漢與匈奴的關系,主動請纓嫁去匈奴蠻荒之地,到頭來卻只留下一座青冢在黃昏的夕陽之中,這就是王昭君的怨與恨。哪有女子真心愿意去國離鄉的,她只是不想成為后宮中的白發宮女啊。杜甫在詩中寫出了他為王昭君不平的心理,漢元帝昏庸至此,只看畫不看人,以至于埋沒了王昭君這樣的美人,讓她帶著一腔怨恨嫁去了寸草不生的荒漠。
那些詠王昭君的詩詞經常提到她的怨恨,李白寫過一首關于王昭君的詩,詩名直接就是《昭君怨》,非常直白。
昭君怨
唐·李白
漢家秦地月,流影送明妃。
一上玉關道,天涯去不歸。
漢月還從東方出,明妃西嫁無來自。
胭脂長寒雪作花,媚眉憔悴沒胡沙。
生乏黃金枉圖畫,死留青壕使人嗟。
李白的詩,意思是說王昭君沒有錢賄賂畫師,不能被漢元帝納入后宮,只能凄苦地出玉門關遠嫁塞外,到頭來,唯留下一座孤零零的青冢。
王昭君擅長彈琵琶,后人所畫的“昭君出塞”圖中,王昭君一身紅色斗篷,懷抱琵琶,美麗非凡。據說在前往大漠的路上,王昭君一直彈著琵琶,南飛的大雁都為這悅耳的曲聲所感動,又見王昭君生得這樣美麗,居然忘記拍動翅膀,摔到了地上。王昭君因此得了“落雁”的稱號。
那大漠的胡琴琵琶曲千年不斷,那曲調幽怨,仔細一聽,分明就是王昭君的滿心怨恨啊。
上一篇:王維《相思》原文與賞析
下一篇:李白《蜀道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