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錄學著作中的集句詩集
目錄學是治學之門徑。在集句詩研究過程中,目錄學著作為搜尋集句詩專集提供了非常可貴的線索。按照所收書籍范圍的大小,目錄學著作可以分為綜合目錄和專門目錄。宋代開始出現的集句詩集(不包括集句詞集和集句對聯集),不僅被綜合目錄著錄,也被一些專門的集部目錄所著錄。
先看綜合目錄里的著錄情況。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一書將“綜合目錄”劃分為國家藏書目錄、史志、叢書目錄、地方文獻目錄、私人藏書目錄、聯合目錄六類。本節即依據該書的分類,對歷代綜合目錄中的集句詩集著錄情況進行簡要的考察。
1.國家藏書目錄中著錄的集句詩集。最早的集句詩集產生于北宋末年,即葛次仲的《集句詩》三卷與林震的《集句詩》七卷(一說為“二卷”)。宋代最早的官修書目是北宋王堯臣的《崇文書目》六十六卷(已殘),然此書編著的時間在集句詩集出現之間,當然不可能將其著錄進去。進入南宋,又有新的集句詩集不斷出現。南宋的官修目錄是陳骙的《中興館閣書目》三十卷和張攀的《中興館閣續書目》,然二書均已亡佚,其是否著錄集句詩集也就無法考察了。
現存最早著錄集句詩集的官修目錄是明代楊士奇所編的《文淵閣書目》,該書卷十“詩詞”類著錄了兩部集句詩集,即《杜詩集句》一部一冊(闕)和陳晏窩《梅花集句》一部三冊。從這兩條記載在書中的排列看,應該都是宋人的作品,前者已佚,亦不知作者;后者即陳畢萬《梅花集句》五百首,原書雖已佚,然《永樂大典》卷二八一○、二八一一尚引其中作品12首。
跟《文淵閣書目》相比,清代紀昀所編的《四庫全書總目》著錄了更多的集句詩集,即卷一百六十四所錄宋代文天祥《文信公集杜詩》四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卷一百七十三所錄清代黃之雋《香屑集》十八卷(江蘇巡撫采進本),卷一百七十四所錄宋代李龏《剪綃集》二卷(編修汪如藻家藏本),卷一百七十五所錄明代陳循《東行百詠集句》九卷(附《芳洲年譜》一卷,浙江汪汝瑮家藏本)、沈行《貫珠編貝集》五卷(兩淮鹽政采進本),卷一百七十六所錄明代童琥《集古梅花詩》四卷(浙江巡撫采進本),卷一百八十四所錄清張吳曼《集古梅花詩》(無卷數,浙江巡撫采進本)等,一共7種。此外,卷一百七十四還著錄了宋人釋紹嵩的集句詞集《漁父詞集句》二卷(永樂大典本)。
《文淵閣書目》和《四庫全書總目》所著錄的集句詩集雖然數量不多,加起來只有9種(不計《漁父詞集句》),但至少說明,在明、清兩代,集句詩集不僅已成為國家藏書的組成部分,而且開始被官修書目所著錄了。
2.史志中著錄的集句詩集。集句詩集進入正史的《藝文志》或《經籍志》,最早始于元人所著的《宋史·藝文志》。該書卷二百八《藝文志》記載了宋人所寫的三種集句詩:葛次仲《集句詩》三卷、潘闢《集杜詩句》一卷和林震《集句》二卷。然而《元史》不設《藝文志》或《經籍志》,而《明史》和《清史稿》的《藝文志》都不收集句詩集,致使大量的明、清集句詩集湮沒無聞。所幸元代馬端臨開始的“三通”,也記載了一定數量的集句詩集,多少可以彌補一些正史的不足。馬端臨《文獻通考·經籍志》卷二百四十五著錄“《集句詩》三卷”,后注:“陳氏曰:江陰葛次仲亞卿撰。勝仲之兄,兄弟皆為大司成。”嵇璜、曹仁虎《欽定續文獻通考·經籍志》一共著錄了5種集句詩集:①卷一百九十一著錄明代“陳循《東行百詠集句》九卷(附《芳洲年譜》一卷)”云:“循字德遵,泰和人,永樂乙未進士第一,累官至大學士。”②卷一百九十五著錄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前集一卷、后集一卷”云:“豫亨自號梅巖野人,爵里無考。臣等謹案:是編前、后二卷,詠梅七律至二百首,皆集句而成者。”③宋代“文天祥《集杜詩》四卷”云:“天祥見別集類。臣等謹案:天祥被執赴燕,獄中所作。詩凡二百篇,專集杜句而成。每篇之首悉有標目次第,題下敘次時事,于國家淪喪之由、生平閱歷之境及忠臣義士之周旋患難者,一一詳志其顛末。時稱為“文山詩史”。④宋代“李龏《剪綃集》二卷”云:“龏字和父,號雪林,菏澤人。臣等謹案:是編集唐人之句。上卷凡二十八首,皆古體,惟五律一首;下卷凡九十首,皆七言絕句。”⑤卷一百九十六著錄“童琥《集古梅花詩》四卷”云:“琥字連瑞,蘭溪人,弘治進士,官工部郎中。”此外,該集卷一百九十五亦著錄了宋代釋少嵩《漁父詞集句》二卷。清代乾隆十二年編的《欽定皇朝文獻通考·經籍志》也著錄了2種集句詩集。該書卷二百三十五載:“《香屑集》十八卷。黃之雋撰。之雋,見別集類。臣等謹按:之雋記誦博洽,才華富贍。是編皆其集唐之作,卷首集唐四六序,尤為工絕。”“《集古梅花詩》(無卷數)。張吳曼撰。吳曼字也倩,上海人。”
史志中著錄的集句詩集數量不多,但集句詩集能夠進入史志,從而使得其作者青史留名,這同樣表明了集句詩地位的提高,進一步推動了詩人寫作集句詩的積極性。
3.叢書目錄中著錄的集句詩集。古代的叢書目錄不夠發達。現有收羅最豐富的叢書目錄是上海圖書館所編的《中國叢書綜錄》。根據該書第1冊《總目》的條目,共著錄了以下集句詩集(未包括《四庫全書》中的著錄):
《琳瑯秘室叢書》第4集有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前集一卷、后集一卷。
《中國文學珍本叢刊》第1輯《王季重十種》中有明代王思任《律陶》一卷。
《叢書集成初編》有宋代李龏《剪綃集》二卷,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前集一卷、后集一卷。
《武林往哲遺著》有明代沈行《集古梅花詩》二卷、《附錄》一卷。
《文山別集》有宋代文天祥《詩史集杜》四卷。
《王季重九種集》中有明代王思任《律陶》一卷。
《戚鶴泉所著書》錄清代戚學標《集李三百篇》二卷,《鶴泉集唐》三卷、《初編》一卷。
《云巖叢書》有清代李炤祿《律杜》一卷、《律李》一卷、《律選》一卷、《律陶》一卷、《律陶》一卷、《律唐》一卷。
《汲古閣景鈔南宋六十家小集》中有南宋李龏《梅花衲》一卷,又《剪綃集》二卷。
《南宋群賢小集》有南宋李龏《梅花衲》一卷、《剪綃集》二卷,釋紹嵩《亞愚江浙紀行集句詩》七卷。
顧嗣立《元詩選》己集有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一卷。
張吳曼《集梅花詩》中有《梅花百和》一卷、《梅花集句》二卷、《梅花十詠》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中又有明代王思任《律陶》一卷,張山農《和涉江梅花詩》一卷和《集唐梅花詩》一卷。
根據這些著錄,讀者可以按圖索驥,在不同的叢書中找到要找的集句詩集。
4.地方文獻目錄中著錄的集句詩集。有些大型的方志,也往往列有《藝文志》、《經籍志》,以便對本地的歷代著述盡可能地加以囊括。此處僅從《四庫全書》中選取《浙江通志》與《福建通志》以說明之。
《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十二》著錄了3種集句詩集:“《聽香亭集句》。正德《蘭溪縣志》:‘徐原父采凡古詩之詠梅者。’”“《詠物集句錄》一卷。《百川書志》:‘明錢塘沈行履德集。’”“《草窗梅花集句》三卷。《列朝詩集》:‘童琥著。字廷瑞,蘭溪人。凡三百有十首,楊廷和序。’”
《福建通志》卷六十八《藝文一》著錄集句詩2種:一是北宋林震《集句詩》七卷;二是明代陳言《集句詩》三卷。
有的方志中的藝文志部分被抽出來單行,其中也著錄了一些集句詩集。如《湖北藝文志》就著錄了7種集句詩集。該書卷十一:“《集杜詩》一卷。清陳光龍撰(《黃陂志》)。光龍,黃陂人,有列傳。”卷十二:“《集句詩》五卷。清呂庭栩撰。”卷十三:“《碧桃軒集唐詩》四卷。清李應觀撰(《黃岡志》)。應觀,原名大坊,字言齋,黃岡人。道光十九年舉人,官達縣知縣。”“《集唐詩鈔》。清易暹恒撰(《采訪冊》)。”卷十四:“明劉氏《集唐詩》一卷(《湖北詩征》)。劉氏,麻城丘長孺室。”“清沈遐清《集唐詩》二卷。清沈遐清撰(《應城志》)。遐清,應城陳運隆室,《列女》有傳。”“《集唐詩》。明柯叔楩撰。叔楩,安陸人。”今人石洪運所作《補遺》中亦著錄了6種集句詩集。①卷四載:“《閨情集句》一卷。明劉芳節撰(《千頃堂書目》)。”②卷四載:“《秋辭集唐百首》。明張承宇撰(《潛江續志》)。”③卷四載:“《集唐詩》二卷。清汪永開撰(《桃潭合鈔》)。永開,字鶴江,黃岡人。雍正丙午舉人,揀選知縣。”④卷四載:“《鶴樓集詠》。清史載坤撰(《沔陽志》)。載坤,沔陽人。”⑤卷六載:“《集選詩》。清郭階撰(有傳本)。”⑥卷六載:“《指鴻軒律古》。清郭鋏撰(《潛江志》)。”兩者相加,有13種之多。
由于方志數量眾多,其《藝文志》或《經籍志》中著錄的集句詩集一時難有準確的統計。
5.私人藏書目錄中著錄的集句詩集。最早著錄集句詩集的私家書目是宋代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該書卷二十載:“《集句詩》三卷。江陰葛次仲亞卿撰。勝仲之兄,兄弟皆為大司成。”《文獻通考·經籍志》對葛次仲《集句詩》的著錄,就完全錄自該書。
其次則是明代黃虞稷的《千頃堂書目》。卷十七著錄孫蕡“《孫典籍集句》一卷”,下注云:“字仲衍,南海人。洪武中授工部織染局使,出為虹縣主簿。選入為翰林典籍,復外補平原主簿。罷歸,尋除蘇州府經歷。謫遼東,坐黨禍死。”卷十八著錄陳循“《東行百詠集句》八卷”,下注云:“字得遵,泰和人。甲午解元,會試第二人,一甲第一人。戶部尚書,少保兼太子少傅,華蓋殿大學士。英宗復辟,戍鐵嶺。尋放還。”卷二十著錄“夏宏《聯錦集》四卷”,下注云:“字仲寬,當涂人。集唐句也,劉定之為之序。宏官松溪教諭。別有《零金碎玉集》。”卷二十一著錄童琥“《梅花集句》二卷”,下注云:“字廷瑞,蘭溪人。工部郎中,按察司副使。”卷二十三著錄雷賀“《中丞律選》一卷”,下注云:“字時雍,豐城人。巡撫四川,都御使。”強晟“《集句》一卷”,下注云:“字□□,汝南人。秦府左長使。”卷二十五著錄王思任“《律陶》一卷”,下注云:“字季重,山陰人。九江僉事。”南師仲“《集杜詩》五卷”,下注云:“字□□,渭南人。南軒子。檢討,南京禮部尚書。”卷二十九《補》著錄宋代“李龏《梅花衲》一卷、又《剪綃集》一卷”,下注云:“菏澤人,字和父。二集皆集句。”元代楊載“《集古詩》二卷”,下注云:“浦城人,徙居杭。延祐中進士,歷寧國路推官。”特別有意思是卷三十一最后的幾條:
沈行《詠物絕句》一卷、又《詠雪集句》二卷、又《詠梅集句》□卷。字履德,錢塘人。
邵宣《學庵絕句詩》一卷。邵復孺子,字子庭。
陳言《陳山人集句》二卷。字于庭,莆田人。
夏宏《聯錦詩集》四卷。字仲寬,當涂人。天順中官松溪教諭。
劉芳節《閨情集句》一卷。字圣達,宜都人。萬歷丁酉舉人。
對照《浙江通志》卷二百五十二《經籍十二》的記載:“《詠物集句錄》一卷。《百川書志》:明錢塘沈行履德集。”可知沈行《詠物絕句》一卷,實即“《詠物集句錄》一卷”。再對照上引《千頃堂書目》卷十七“邵亨貞《蛾術文集》十六卷、《詩集》八卷、《詞集》四卷”后面的注文云:“字復孺,嚴州人,徙居華亭,明初為松江府學訓導。集后有《學庵集句詩》一卷,復孺子伯宣作。”可知所謂“《學庵絕句詩》一卷”,實為“《學庵集句詩》一卷”。編者把幾種集句詩集集中排列在一起,顯然是有意識的行為,在一定程度上顯示了集句詩創作數量的增加和在書目編者心中地位的提高。
其余眾多的私家目錄,也或多或少著錄了一些集句詩集。
6.聯合書目中的集句詩集。聯合書目是近代隨著圖書館的出現而出現的一種新型書目類型,其中最突出的是《中國古籍善本書目》。該書著錄的集句詩集有:明代王思任《律陶》一卷,黃槐開《敦好齋律陶纂》一卷(附錄于多種明刊《陶淵明集》之后),宋代李龏《剪綃集》二卷(有作三卷者)、《梅花衲》一卷,文天祥《集杜句》四卷(又有二卷本、不分卷本等多種版本),元代郭豫亨《梅花字字香》二卷(有6種版本),明代陳循《東行百詠集句》九卷(存六卷),沈行《詠梅集句》一卷、《增刊詠梅集句》二卷、《白香集》五卷(存一卷《詠雪集》),夏宏《聯錦集》二卷,李東陽《集句錄》一卷、《集句后錄》一卷,楊光溥《梅花百詠集句》一卷,童琥《梅花集句》三卷、《紅梅集句》一卷(或直接計作四卷),洪承疇、程起鈞《竹浪亭集補梅花集句》一卷,朱多炤《五體集唐》五卷,南師仲《春居集杜》一卷、《秋居集杜》一卷,峨眉洞天主人《江樓雜詠(集唐句)》不分卷,施端教《嘯閣集古》五卷(存四卷)、《春江別曲集唐》二卷,清代沈延銘《靜園集句》十卷、《別集》一卷,張璠《當翠樓集唐》□卷(存五卷),吳肅公《律陶》一卷,陶季《集唐》一卷,徐介《集陶新詠》六卷,張晉《律陶》一卷、《集杜》一卷、《琵琶十七變》一卷,傅扆《漬槻堂集唐》一卷,沈自南《沈子律陶》一卷,葉奕苞《唐人句》一卷,車萬育《懷園集李詩》八卷、《集杜詩》八卷,王材任《復村集杜詩》一卷,楊為松《三唐集韻》二卷,陳光龍《貞可齋集唐》二卷、《貞可齋集宋》十卷,周金然《歸興集唐》一卷,沈堅《借題集句》一卷,徐基《景蘇閣集句》四卷,項繼貞《集唐詩二十律》一卷,呂法曾《集古詩》一卷,黃之雋《香屑集》十八卷,徐聰《紀游集句》一卷,商盤《拾翠集》十卷,柴才《百一草堂集唐初刻》二卷、《二刻》二卷、《三刻》二卷,石永寧《白山氓鑄陶》一卷,李鍇《廌青山人集杜》一卷,汪麟《蔗亭梅花集句》四卷,喬億《集古》一卷,遜志主人《集唐落花百詠》一卷,鄭王臣《集杜詩》一卷,王祖肅《集蘇》一卷,柴杰《臨川集唐》一卷。
由于聯合書目收錄了眾多圖書館的藏書,所以其著錄的書籍數量非常龐大。以集句詩集來說,僅此一書著錄的數量,就超過其余五類書目著錄數量的總和。
再看專門目錄中著錄的集句詩集。除了以上這些綜合目錄,歷史上還有一些專門的目錄學著作,尤其是一些集部目錄,其中保存了很多的集句詩集。這方面最突出的著作是當代學者崔建英等人的《明別集版本志》、李靈年等人的《清人別集總目》和柯愈春的《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現分別加以考察:
《明別集版本志》著錄的集句詩集有:童琥的《梅花集句》三卷附錄《紅梅集句》一卷(今存多種版本),夏宏《聯錦集》二卷(景泰陳榖刻王廷吉增修本),朱多炤《五體集唐》五卷(明刻本),沈行《詠梅集句》(有弘治刻本《詠梅集句》一卷,正德元年吳俊刻本《增刊詠梅集句》二卷),南師仲《春居集杜》一卷、《秋居集杜》一卷(萬歷江元氣等刻本),李東陽《集句錄》一卷、《集句后錄》一卷(明正德十一年熊桂刻本),楊光溥《梅花集詠》一卷(有弘治三年劉璋刻本、萬歷楊東野刻本)。
《清人別集總目》著錄的集句詩集有:丁堯臣《集唐》五卷(又有《集唐》二卷,一為《集唐酌存》五卷),王士禛《漁洋山人集句梅花詩》不分卷,王以敏《檗塢詩存別集》二卷(集李商隱詩)、《檗塢集唐雜感詩》一卷,王材任《復村集杜詩》一卷,王祖肅《集蘇》一卷,車萬育《懷園集杜詩》八卷、《懷園集李詩》八卷,鄧鈺《北征集杜詩》一卷,石永寧《白山氓鑄陶》一卷,石贊清《饾饤吟》八卷(一作十二卷),葉奕苞《集唐人句》一卷,史久榕《麝塵集》不分卷,呂法曾《集古詩》一卷,任瑛《梅花書屋集梅》一卷,華嶸《集唐人句》一卷,莊蕡蓀《玉照堂集句》不分卷,齊召南《寶綸堂外集》(一名《寶綸堂集古錄》,一為《雙關堂集句》四卷)十二卷,江昉《晴綺軒集句》一卷,許懋和《集其清英集》一卷,孫毓汶《遲庵集杜詩》一卷,孫肇圻《綴珍集附詞》,楊為松《三唐集韻》二卷,李旸《集杜詩草》一卷,李鍇《廌青山人集杜》一卷,李友棠《侯鯖集》十卷,李廷璧《跨鶴軒集唐詩》一卷,李應觀《碧桃軒集唐詩》四卷,李鐘麟《陶軒集陶詩》六卷、《二集》六卷,李炤祿《律陶》一卷、《律唐》一卷、《律李》一卷、《律杜》一卷、《律選》一卷,吳鎮《律古詩》一卷(又有二卷本)、《集唐》二卷、《律古續稿》一卷、《集古古詩》一卷、《集古絕句》一卷,吳肅公《律陶》一卷,何鈺麟《吟梅閣集唐》二卷,余成教《石園集杜》一卷、《石園集句》一卷(一作二卷),汪麟《蔗亭梅花集句》二卷(一為四卷),沈堅《借題集句》一卷,沈延銘《靜園集句》十卷,沈自南《律陶》一卷,沈壽榕《玉笙樓集古詩抄》一卷,沈善世《集句詩》三卷,沈韻蘭《集唐》一卷,張漢《留硯堂集古詩》,張晉《律陶》一卷、《集杜》一卷、《琵琶十七變》一卷,張滏《瑯嬛書屋集句》六卷,張璠《當翠樓集唐》□卷,張山農《和涉江梅花詩》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張先棠《嶺南集古詩卷》,張吳曼《律蘇和陶》一卷、《梅花百和》一卷、《集句》一卷、《十詠》一卷、《集句》一卷、《集唐梅花詩》一卷,張叔埏《集唐》二卷,張紹先《芑園真一酒集蘇》二卷,張恩閎《集唐詩》一卷,張夢華《登黃鶴樓集唐三十二首》,陸耀遹《雙白燕堂集唐詩》二卷,陳本《集杜少陵詩》二卷,陳圳《宮閨組韻》二卷,陳光龍《貞可齋集宋》十卷,陳淑英《集句》二卷,陳瑞琳《食古研齋集蘇詩》二卷,陳煌圖《集唐自述詩》二卷,林文翰《集句詩存》一卷,金人瑞《沉吟樓借杜詩》一卷,金元思《碧玉壺纂杜詩抄》二卷,金品山《集杜》一卷,周天麟《水流云在館集杜詩抄》二卷、《集蘇詩抄》二卷、《集唐詩抄》八卷(又有《集唐詞抄》一卷),周夢華《鴻軒集唐草》一卷,鄭王臣《集杜詩》一卷,項繼貞《集唐詩二十律》,趙黼鴻《集句》一卷,胡欽《賜閣外集(集李詩)》,啞道人《借澆集》一卷,饒春田《臥南齋西行集杜》一卷,奕《萃錦吟》(今存多種版本),施端教《嘯閣集古》五卷、《嘯閣集韻詩全稿》八卷、《春江別曲集唐》二卷,遜志主人《遜志齋集唐梅花百詠》一卷,耿沄《集杜詩》一卷(另有《集杜詞》一卷),賈學閔《棣萼書屋集毛詩詩》,顧夔璋《曲尺軒集唐詩》一卷,柴才《百一草堂集唐詩》九卷,柴杰《臨川集唐》一卷,徐介《集陶新詠》六卷,徐基《景蘇閣集句》四卷,徐聰《紀游集句》一卷,徐玉增《竹坪集句》不分卷,徐兆豐《集句》一卷,徐兆瑋《集義山詩稿》一卷,徐其相《詠物集陶》,郭階《集選詩》一卷,唐存一《靜軒集唐詩抄》八卷、《補遺》五卷、《補遺續編》四卷,陶季《集唐》一卷,黃之雋《香屑集》十八卷,黃周星《千春一恨集唐詩》一卷,戚學標《集句叢抄》四卷、《鶴泉集杜》五卷(一作三卷)、《集李三百篇》二卷、《集唐》三卷《初編》一卷,龔璁《留春山房集古詩抄初集》二卷、《二集》三卷、《三集》二卷、《四集》二卷,章瀅《一山房集唐》二卷,梁同書《舊繡集》一卷,葛璇《月我軒梅花集句七言律百首》一卷,蔣師爚《敦艮堂集古》,韓步鰲《集唐初刻》二卷、《集唐二刻》一卷,紫楫青《西高秋集句》,程祖潤《妙香軒集唐詩》五卷,傅扆《清[應為漬]槻堂集唐》一卷,謝世瑄《松桂堂集句詩》,廉泉《南唐集古詩》一卷,蔡肇華《綴玉集》四卷,蔡澤賓《集陶詩》三卷,譚國恩《集陸別編》一卷,潘恕《雙桐圃詩抄》(一名《梅花集古詩》)二卷,戴錫鈞《采百集》二卷。
《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著錄的集句詩集有:施端教《嘯閣集韻詩全稿》八卷,金人瑞《沉吟樓借杜詩》25首,沈自南《沈子律陶》一卷,沈延銘《靜園集句》十卷、《別集》一卷,陳煌圖《集唐自述詩》二卷,張璠《當翠樓集唐》無卷數,徐介《集陶新詠》六卷,陳光龍《陳羲臣集律》十卷,周金然《歸興集唐》一卷,車萬育《懷園集李詩》八卷、《集杜詩》八卷,楊為松《三唐集韻》二卷,沈善世《集句詩》三卷,張吳曼《集古梅花詩》無卷數,王材任《尊道堂別集》六卷,徐聰《紀游集句》一卷,沈堅《借題集句》一卷,汪麟《蔗亭梅花集句》四卷,陳本《集杜少陵詩》二卷,商盤《拾翠集》五卷,永寧《鑄陶詩》一卷(又名《白山鑄陶》),柴才《百一草堂集唐》九卷,王祖肅《集蘇》一卷,柴杰《百一草堂集唐詩》四卷、《臨川集唐》一卷、《西湖集唐百詠》一卷,葛璇《月我軒梅花集句七言律百首》一卷,李友棠《侯鯖集》十卷,周夢華《鴻軒集唐草》一卷,張夢華《登黃鶴樓集唐》一卷,楊森《此木居集句詩》二卷,徐其湘《詠物集陶》不分卷,韓步鰲《集唐初刻》二卷、《二刻》一卷,張滏《瑯嬛書屋集句》六卷,黃國珍《南墅詩草》一卷(又名《南墅閑詠集句》),韓天驥《云皋集杜》一卷,陸耀遹《雙白燕堂集唐》二卷,蔡肇華《綴玉集》四卷,張紹先《芑園真一酒集蘇》二卷,陳瑞琳《集蘇詩》二卷,陳圳《宮閨組韻》二卷,龔璁《留春山房詩鈔》十卷,程祖潤《集唐詩》二卷,石贊清《饾饤吟》十二卷,陳淑英《集句》二卷,李應觀《碧桃軒集唐詩》四卷,蔡澤賓《集陶詩》三卷,史久榕《麝塵集》一卷,奕《萃錦吟》八卷(又有十一卷本和十八卷本),孫毓汶《遲庵集杜詩》一卷,郭階《集選詩》一卷,鄒寶僡《云錦天衣集》二卷,戴錫鈞《采百集》二卷,張先棠《嶺南集古詩卷》不分卷,許懋和《集其清英集》一卷,孫肇圻《綴珍集》一卷。
這里著錄了數量眾多而且是有幸保存到今天的明、清集句詩集,雖然還不是全部,已經能夠雄辯地證明了當時集句詩發展的盛況了。
集句詩集在綜合書目和專門書目中的著錄情況表明,隨著時間的推移,隨著集句詩內容、題材的不斷拓展和藝術水平的逐漸提高,集句詩創作的數量逐漸增加,集句詩在歷史學家、藏書家和學者心中的地位也大大提高了。
注釋:程千帆、徐有富:《校讎廣義·目錄編》,齊魯書社,1998,第2版,第157~217頁。###(明)楊士奇:《文淵閣書目》,《叢書集成初編》本,中華書局,1985,第122、128頁。###(元)馬端臨:《文獻通考》,中華書局,1986,第1938頁。###(清)嵇璜等:《欽定續文獻通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0冊,第535頁。###(清)嵇璜等:《欽定續文獻通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0冊,第608頁。###(清)嵇璜等:《欽定續文獻通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0冊,第602頁。###(清)嵇璜等:《欽定續文獻通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0冊,第602頁。###(清)嵇璜等:《欽定續文獻通考》,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630冊,第619頁。###乾隆十二年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四庫全書》第637冊,第449頁。###乾隆十二年敕撰《欽定皇朝文獻通考》,《四庫全書》第637冊,第444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192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313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364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432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472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479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510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517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845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846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849頁。###上海圖書館:《中國叢書綜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第886頁。###(清)沈翼機等:《浙江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第730頁。###(清)謝道承等:《福建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0冊,第428頁。###(清)謝道承等:《福建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30冊,第434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611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04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36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38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61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63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783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174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176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03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22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80頁。###(清)宣統湖北通志局:《湖北藝文志(附補遺)》,湖北教育出版社,2002,第1280頁。###(宋)陳振孫:《直齋書錄解題》,上海古籍出版社,1987,第602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54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83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528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531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586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608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636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637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709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722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776頁。###(清)沈翼機等:《浙江通志》,影印文淵閣《四庫全書》第525冊,第730頁。###(清)黃虞稷:《千頃堂書目》,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460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29~30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392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39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72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76~577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86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88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596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610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72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787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84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13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62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6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69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69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70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82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8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986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10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21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38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43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4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62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81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090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01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08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09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3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42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5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85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188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216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217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218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223頁。###中國古籍善本書目編輯委員會:《中國古籍善本書目集部》,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第1233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1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140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259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397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426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456頁。###崔建英:《明別集版本志》,中華書局,2006,第58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6~10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5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8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8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3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32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38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6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7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9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495~49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56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1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5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65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0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3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5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6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8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79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0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0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6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89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94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95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99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1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3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5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5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7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08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0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0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1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4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5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6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7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17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22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22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22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27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1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2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2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36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1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2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2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5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7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49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2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6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57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4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5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65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71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73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76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0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5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5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6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7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88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3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5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197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00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023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078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08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1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13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166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19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09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1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3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52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29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31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45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47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370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404頁。###王欲祥、李靈年、陸林、陳敏杰:《清人別集總目》,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第244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4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8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2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3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12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2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3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8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9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4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4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5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36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0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4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7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7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579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65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65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69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70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72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813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82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86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29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7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98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05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06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1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5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16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220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22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07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41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3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548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3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59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8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68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66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8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784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41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1855頁。###柯愈春:《清人詩文集總目提要》,北京古籍出版社,2001,第2019頁。
上一篇:清代集句詩創作考察(順康時期)
下一篇:胡偉集句《宮詞》的輯佚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