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則徐·赴戍①登程②口占③示家人·其二
力微任重久神疲,再竭衰庸④定不支。
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⑤?
謫居⑥正是君恩厚,養拙⑦剛⑧于戍卒宜⑨。
戲與山妻談故事,試吟斷送老頭皮⑩。
【注釋】
①赴戍:前去駐守。
②登程:啟程。
③口占:即興作詩,隨口吟誦。
④衰庸:衰老而無能,自謙之詞。
⑤“茍利”二句:鄭國大夫子產改革軍賦,受到時人誹謗,子產曰“何害!茍利社稷,死生以之。”(見《左傳·昭公四年》)詩語本此。以,去做。
⑥謫居:因有罪被遣戍遠方。
⑦養拙:藏拙。
⑧剛:正好。
⑨戍卒宜:宜做一名戍卒。
⑩“戲與”二句:詩人自注:“宋真宗聞隱者楊樸能詩,召對,問:‘此來有人作詩送卿否?’對曰:‘臣妻有一首云:更休落魄耽杯酒,且莫猖狂愛詠詩。今日捉將官里去,這回斷送老頭皮。’上大笑,放還山。東坡赴詔獄,妻子送出門,皆哭,坡顧謂日:‘子獨不能如楊處士妻作一首詩送我乎?’妻子失笑,坡乃去。”這兩句詩用此典故,表達他的曠達胸襟。山妻,對自己妻子的謙詞。故事:舊事,典故。
賞析
林則徐(公元1785年—公元1850年),字元撫,又字少穆、石麟,晚號俟村老人、俟村退叟、七十二峰退叟、瓶泉居士、櫟社散人等。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清朝后期政治家、思想家和詩人,中華民族抵御侵略的偉大的民族英雄,其主要功績是虎門銷煙。嘉慶十六年(公元1811年)進士。道光年間先后任江蘇巡撫、兩廣總督、湖廣總督、陜甘總督和云貴總督,兩次受命為欽差大臣。他為人正直,為官清廉,雷厲風行,頗有政聲。被稱為“近代中國的第一人臣”。咸豐元年(公元1851年),咸豐帝賜祭葬,謚號“文忠”,晉贈太子太傅。
道光二十年(公元1840年),鴉片戰爭爆發,英軍攻浙江、陷定海,再北侵大沽。道光帝驚恐求和,歸咎林則徐。遂革職從重懲處,充軍伊犁。此詩即作于道光二十二年(公元1842年)。時年七月,林則徐自西安啟程赴伊犁,作詩留別家人。詩中表現了林則徐以國事為重、不顧個人安危的高貴品質,以及他啟程貶戍之途時的曠達胸懷。
上一篇:古詩《杜甫·春望》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柳宗元·江雪》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