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世南·蟬
垂緌①飲清露,流響出疏桐②。
居高聲自遠,非是藉③秋風。
【注釋】
①垂緌(ruí):下垂的帽帶。蟬的頭部有兩根觸須,形狀似官員系在頸下的帽帶。
②疏桐:稀疏的梧桐。梧桐在古人的心目中是一種高貴而靈異的樹,傳說鸞鳳一類的鳥非梧桐不棲。
③藉(jiè):憑借。
賞析
虞世南(公元558年—公元638年),字伯施,越州余姚(今屬浙江)人,出身名門望族。唐初政治家、書法家、文學家。唐代詩人,凌煙閣二十四功臣之一。隋煬帝時官起居舍人,唐時歷任秘書監、弘文館學士,封永興縣令,故世稱“虞永興”。享年八十一歲,賜禮部尚書。父虞荔,兄虞世基,叔父虞寄,均名重一時。虞寄無子,世南過繼于他,故字伯施。唐太宗稱他德行、忠直、博學、文詞、書翰為五絕。
虞世南是跟從王羲之的七世孫、隋朝書法家智永禪師學習書法的。其書法剛柔并重,骨力遒勁,與歐陽詢、褚遂良、薛稷并稱“唐初四大家”,唐太宗亦從其學書。其詩風與書風相似,清麗中透著剛健。
這是一首托物抒懷的詩。是唐詩中詠蟬最早的一首。詩人先描寫蟬的形象與食性,實際上是用比興法,暗示自己的顯要身份和清廉的品質。古人認為蟬棲身高樹,只喝清潔的露水。后面再寫連續不斷的蟬聲從枝葉稀疏的梧桐中發出,意指蟬棲梧桐,身份高貴。至于蟬兒的聲音傳得那么遠,卻并不是憑借秋風的力量,而是因為蟬兒本身棲身高處,聲音嘹亮。詩人以蟬自喻,表明自己立身高潔,無須任何憑借,自會揚名。吟詠自然,比喻貼切,堪稱妙絕。
上一篇:古詩《葛天民·江上》詩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虞世南·賦得臨池竹應制》詩詞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