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審言·經行嵐州①
北地春光晚,邊城氣候寒。
往來花不發,新舊雪仍殘。
水作琴中聽,山疑畫里看。
自驚牽②遠役,艱險促征鞍。
【注釋】
①嵐州:今山西嵐州市。距詩人任職的隰城縣不是很遠。但嵐州的西、北、南三面皆有山,比隰城高寒。
②牽:影響。
賞析
杜審言(約公元645年—公元708年),字必簡,唐朝襄州襄陽人,是大詩人杜甫的祖父。唐高宗咸亨進士,唐中宗時,因與武則天寵臣張易之兄弟交往,被流放峰州(今越南越池東南)。曾任隰城尉、洛陽丞等小官,累官修文館直學士,少與李嶠、崔融、蘇味道齊名,稱“文章四友”,是唐代“近體詩”的奠基人之一,作品多樸素自然。其五言律詩,格律謹嚴。
杜審言于公元670年(唐高宗咸亨元年)中進士后,任隰城縣(今山西汾陽縣西)尉,因公務赴西北,往返兩次途經嵐州,時間均在春天,但嵐州依然是一派殘冬景象。流水淙淙,清音若琴聲,白雪皚皚,山如畫的一般。
這高山流水的境界里,詩人似乎忘掉了一切凡塵瑣事,但轉瞬之間,他又意識到自己有公務在身,不可久留。于是詩人懷著惋惜與贊嘆的心情,揚鞭催馬,繼續行進在艱險的山路上。
上一篇:古詩《李益·喜見外弟又言別》詩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杜審言·和晉陵②陸氶早春游望》詩詞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