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準·書河上亭①壁
岸闊檣稀波渺茫,獨憑危欄思何長。
蕭蕭遠樹疏林外,一半秋山帶夕陽。
【注釋】
①河上亭:黃河岸上的亭子。
賞析
景德元年(公元1004年)冬,契丹南下犯宋,朝野震驚。在外敵兵臨城下之際,寇準力主御駕親征,以振士氣。最終迫使遼國放棄進攻,轉而議和。
怎奈寇準的功績卻被讒臣說成是擁兵自重,脅迫君王,孤注一擲。一時是非莫辯,以致被逐出京。此詩即是在景德年間,寇準被貶知陜州(今三門峽市陜縣)期間所作。來到陜州,詩人站在遼闊的黃河岸邊,只見煙波茫茫,渡船稀少,憑欄遠眺,無限的思緒涌上心頭。這里詩人并沒有直接寫其所思所想,而是以景抒懷,給我們展示的是一幅秋山落日的景象。離開京城,心情無疑是沉重的,可是詩人卻在稀疏的樹木之外看到了遠處茂密的森林,在瑟瑟的秋山之上看到了燦爛的夕陽。讒臣當?shù)溃⒉皇且黄诎担@正是詩人所欣慰的。那一半沐浴在斜陽里的秋山,讓詩人感到陶醉,他看到了希望。在國家和人民的利益面前,個人的榮辱進退又算得了什么呢?從這首詩中,我們可以感受到詩人身處逆境時那種積極向上的精神,他那博大的胸懷令人由衷地欽佩。
上一篇:古詩《寇準·冬日北齋》詩詞注釋與賞析
下一篇:古詩《岑參·逢入京使》詩詞注釋與賞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