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
【出典】
李白《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
【原作】
棄我去者昨日之日不可留,亂我心者今日之日多煩憂。長風萬里送秋雁,對此可以酣高樓。蓬萊文章建安骨,中間小謝又清發(fā)。懼懷逸興壯思飛,欲上青天覽明月。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人生在世不稱意,明朝散發(fā)弄扁舟。
【作者簡介】
李白(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自稱祖籍隴西成紀(今甘肅秦安),隋末流寓碎葉(今吉爾吉斯斯坦托克馬克附近)。出生地有蜀中、西域諸說,沒有定論。
李白少年時期受到很好的家庭教育,10歲誦詩書,觀百家,作詩賦,學劍術(shù),愛好十分廣泛。15歲左右就寫得一手出色的好文章。
開元十四年(726)起,李白三次游歷,天寶三年秋,李白在洛陽和汴州分別遇見了杜甫和高適,三人便結(jié)伴同行,暢游了梁園和濟南等地,李杜從此便結(jié)下了深厚的情誼:“醉眠秋共被,攜手日同行。”(杜甫《與李十二同尋范十隱居》)這一時期,是詩人創(chuàng)作最豐富的時期,代表作品有《夢游天姥吟留別》、《將進酒》、《北風行》、《梁園吟》等。深刻地揭露現(xiàn)實和強烈的反抗精神是這個時期作品的顯著特色。
寶應(yīng)元年(762)十一月,李白病死在他的族叔當涂縣令李陽冰家中,終年62歲。
李白,被后人稱為“詩仙”,《蜀道難》、《行路難》、《將進酒》、《夢游天姥吟留別》、《靜夜思》、《望廬山瀑布》、《早發(fā)白帝城》等詩均為傳世名作。
【故事】
大詩人李白不論在什么處境下,都與酒結(jié)下了不解之緣,高興時借酒助興,失意時借酒澆愁。
李白在長安時,留下了不少軼事。他被唐玄宗封為翰林供奉后,無非是寫寫文告,以文學詞章為君王點綴點綴,平時沒有什么公務(wù),為了排愁解悶,他經(jīng)常與賀知章等一些朋友出去飲酒吟詩。
有一天,宮中牡丹盛開,唐玄宗和楊貴妃在沉香亭前賞花,并命李龜年帶領(lǐng)十六名水平最高的梨園弟子奏樂唱歌。樂師們各執(zhí)樂器,正準備演奏,唐玄宗說:“對著美麗的牡丹,漂亮的貴妃,怎么能唱舊歌詞呢?這樣吧,還是把李白請來,讓他填新詞吧!”
李龜年不敢怠慢,帶了幾個內(nèi)侍,匆匆趕到翰林院,可翰林院人說:“李白一大早就出去喝酒了!”李龜年找遍了長安街上有名的酒樓,終于找到了李白。這時,李白已喝得酩酊大醉。
李龜年走上前去,大聲宣誦:“奉皇上旨意,宣李學士立刻去沉香亭見駕!”
李白微睜醉眼,半理不睬,口中念念有詞:“我醉欲眠卿且去!”說完,便睡著了。
李龜年無奈,只好叫隨從們七手八腳把李白抬下樓,扶上馬背,送到沉香亭前。
唐玄宗看到李白醉得像一堆爛泥,便命人在地上鋪了一塊毛毯,讓李白睡在上面,并親自用袖子擦去李白口角的涎水;又吩咐端來醒酒湯,讓李白喝下。楊貴妃說:“我聽說冷水噴面可以解酒。”于是,當時著名的歌唱家念奴含了一口水,噴到李白臉上,李白才從醉夢中驚醒。
唐玄宗、楊貴妃、李白等人來到牡丹花前,李白臉露笑容,一揮而就,寫下了三首著名的《清平調(diào)》: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風拂檻露花濃。
若非群玉山頭見,會向瑤臺月下逢。
一枝紅艷露凝香,云雨巫山枉斷腸。
借問漢宮誰得似,可憐飛燕倚新妝。
名花傾國兩相歡,長得君王帶笑看。
解釋春風無限恨,沉香亭北倚欄桿。
唐玄宗看歌詞美麗流暢,稱贊不已,立即叫李龜年配曲演唱。唐玄宗也情不自禁,拿起玉笛,倚聲伴奏,
后來,高力士為解脫靴之恥,以這三首《清平調(diào)》誣陷李白,李白終于得不到重用,被放歸山。
詩人從自己被放歸山的遭遇中,看到了唐王朝的日益腐敗,自己的抱負不能施展,理想難以實現(xiàn),心中十分苦悶。天寶十二年(753)秋,李白游宣城,餞別族叔李云,在《宣州謝跳樓餞別校書叔云》詩中一吐郁悶。而“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抽出寶刀來斬斷流水,但水還在流;舉起酒杯以酒解愁,豈知愁上加愁。刀不能“斷水”,酒亦不能遣愁。“水更流”,意味“抽刀”之舉無濟于事;“愁更愁”表明“舉杯”之心亦屬徒勞。詩人用“抽刀斷水”來比喻“舉杯消愁”,表現(xiàn)竭力改變現(xiàn)狀、驅(qū)遣悲愁的奮斗抗爭,可見現(xiàn)實黑暗之至,詩人悲愁之極。
上一篇:《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
下一篇:洞山良價《無情說法不思議》佛門禪詩分析與鑒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