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
【出典】
杜甫《春望》。
【原作】
國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烽火連三月,家書抵萬金。白頭搔更短,渾欲不勝簪。
【作者簡介】
杜甫(712~770)字子美,詩中常自稱少陵野老,祖籍襄陽(今屬湖北),自其曾祖時遷居鞏縣(今屬河南)。杜審言之孫。自幼好學,知識淵博,頗有政治抱負。開元后期,舉進士不第,漫游各地。天寶三載(744)在洛陽與李白相識。后寓居長安(今屬陜西)將近十年,未能有所施展,生活貧困,逐漸接近人民,對當時的黑暗政治有較深的認識。靠獻賦始得官。及安祿山軍陷長安,乃逃至鳳翔,謁見肅宗,官左拾遺。長安收復后,隨肅宗還京,尋出為華州司功參軍。不久棄官往秦州、同谷。又移家成都,筑草堂于浣花溪上,世稱浣花草堂。一度在劍南節(jié)度使嚴武幕中任參謀,武表為檢校工部員外郎,故世稱杜工部。晚年攜家出蜀,病死湘江途中。一說死于耒陽。
其詩大膽揭露當時社會矛盾,對統(tǒng)治者的罪惡作了較深的批判,對窮苦人民寄以深切同情。善于選擇具有普遍意義的社會題材,反映出當時政治的腐敗,在一定程度上表達了人民的愿望。許多優(yōu)秀作品,顯示出唐代由開元、天寶盛世轉(zhuǎn)向分裂衰微的歷史過程,故被稱為“詩史”。在藝術(shù)上,善于運用各種詩歌形式,風格多樣,而以沉郁為主;語言精練,具有高度的表達能力。繼承和發(fā)展《詩經(jīng)》以來的優(yōu)良文學傳統(tǒng),成為我國古代詩歌的現(xiàn)實主義高峰,起著繼往開來的重要作用。《兵車行》、《自京赴奉先縣詠懷五百字》、《春望》、《羌村》、《北征》、《三吏》、《三別》、《茅屋為秋風所破歌》、《秋興》等詩,皆為人傳誦。但有些作品也存在著較濃厚的“忠君”思想。有《杜工部集》。
【故事】
唐朝天寶年間(755),安祿山勾結(jié)史思明在范陽發(fā)動叛亂。第二年六月,叛軍攻下了軍事重鎮(zhèn)潼關(guān),唐玄宗倉皇逃到四川。七月,唐肅宗在武靈即位,這時,逃難中的杜甫把家安頓在鄜州羌村,準備去投奔唐肅宗李亨,于是他獨自一人向靈武進發(fā)。
這天,他正隨逃難的百姓匆匆趕路,突然一隊叛軍迎面追來,也不知道叛軍們懷疑他們中有唐朝的密探,還是要抓他們被充軍隊,把他們?nèi)甲チ似饋恚⒀和衍姷囊粋€營地,逐個進行審問。
當審問到杜甫時,他被帶到一個叛軍頭目的住處。小頭目打量杜甫,厲聲問道:“你做過什么官?是什么人派你到這里來的?”
杜甫回答道:“我不是什么官,只不過是普通的老百姓,是個讀書人,沒有考中。”
小頭目又問明了杜甫的籍貫姓名等情況,看他衣衫破舊,看上去卻像五六十歲,又不能留在兵營里充軍打仗,便把他趕出了營地,其實這年杜甫才40歲出頭兒。
杜甫回到了自己在杜陵的住處,每天出去找這里的老朋友,想和他們?nèi)レ`武投奔唐肅宗,可戰(zhàn)亂連年,人們漂泊不定,那些老朋友也不知逃到了何處。因此他打算一個人逃離長安,然而京城的周圍都被叛軍密密麻麻地守衛(wèi)著。
轉(zhuǎn)眼春天便來了。有一天,杜甫終于有機會逃了出來,他望見戰(zhàn)亂后的長安殘破不堪,四周都是荒蕪的蒿草,聽到是鳥兒的悲鳴,引起了他的思鄉(xiāng)之情,觸景生情,于是他揮筆寫下了《春望》這首詩,而“感時花濺淚,恨別鳥驚心”便是這首詩中的名句。
【賞析】
作者寫此詩時,身陷長安安史叛軍中。當時各地烽火不斷,家書難得。目擊國家山河破碎,自己全家離散,感慨萬千。以至于因感傷時局,爛漫的春花也能便自己濺淚;因悵恨別離,悅耳的鳥鳴也能使自己驚心。
這兩句詩突出地強調(diào)了作者的國仇家恨之下的那種極度的傷感,因而這兩句詩也就成為傳誦千古的名句。
上一篇:《忽如一夜春風來,千樹萬樹梨花開》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
下一篇:《抽刀斷水水更流,舉杯消愁愁更愁》詩詞的背景故事與賞析